信仰的力量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方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通过对調查的大学生信仰状况结果的分析,希望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信仰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状况;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信仰缺失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信仰是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外界的一种态度。很多人把信仰具象化,所以才有了宗教,宗教是一群有信仰人的集合。本次问卷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从而引起大学教学工作者的思考,不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我们此次调研的主题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共分发了200份调查问卷,100份为实际问卷,另有100份为网投问卷,但网投问卷回收率并不高,200份问卷共计回收193份。此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比较均衡,男生比女生略多。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汉族,占93%,年级覆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四个年级。调查对象成长的区域分布中,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分布均衡。所学专业中,文史类的接近一半,其次是理工类、艺术类、其他专业。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是团员的居多,占73%,其中还有19%的预备党员。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为随机抽样。
  根据回收的问卷结果调查分析显示:从主流上看,当代大学生对信仰有个模糊的印象,但不深入,对身边的信仰者持基本理解的态度。绝大多数倾向于信仰科学,认为宗教即科学的仅占3%。不信仰宗教所占的比例是信仰宗教的4倍,在信仰宗教的人群中,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居多,这可能是由于受中国本土文化和西化的影响所导致。信教的目的也很实在——消灾免祸,保平安,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无独有偶,有50%的当代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主要的是拿到文凭以便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我们不禁提出疑问:这难道就是信仰表面的多元化,实质上的一元化——物质主义吗?在此次的调查者中,认为人生需要宗教信仰的调查对象占到了一半之多,也有57%的调查对象认为宗教信仰与现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并存,且局部对立。但在中国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问题上,仅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
  通过此次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成为社会谈论的焦点话题,而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无信仰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上人们谈论的焦点。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阶段,而大学生必定会是最先的受益者。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认知世界,因此,大学生更有个性,更有思想。而大学生的信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民族、国家的大事。如今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于信仰的认识特点突出,概括如下:
  (一)信仰呈多元化趋势明显
  信息时代,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涌入 各种新观念、 新事物不断呈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状态 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是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共产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都有市场。由于一些学生的崇拜是出于功利或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半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成了他们的崇拜物,结果在大学校园内常常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现象。
  (二)信仰的波动性强
  信仰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尤其是在信仰主体还没有完全成熟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信仰的主体容易受到后天环境和社会现状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导致信仰出现波动的态势。虽然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在书本和学校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外界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交互影响及猛烈撞击之下,信仰容易出现波动。
  (三)出现信仰迷失现象
  所谓大学生信仰迷失,是指当代大学生在信仰形成阶段中信仰的选择上处于的一种模糊和仿徨的状态。信仰迷失带给信仰主体的影响不容小视,它会使信仰主体出现思想上的仿徨、前进中的无目标感、行动上的失范等状况。这表现为:
  1.试图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
  当代部分大学生对于现实的生活存在苦难感和盲目感,而又缺乏积极的应对心态,面对宗教传播的猛烈态势时,他们容易暂时遁形在宗教之中,以期待寻求精神上的某些慰藉。
  2.在世俗信仰中迷失方向
  世俗信仰是相对于宗教信仰而言的,是对世俗存在的价值观念的信奉。世俗信仰包括:个人主义信仰、科技信仰、金钱权力信仰、封建迷信等。实用功利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的活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逐渐脱节,现代科技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信仰并无意追求信仰,虚幻迷信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在科学和理性之间形成了鸿沟。
  3.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前狐疑不定
  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共产主义的实践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加上国门的打开后各种思潮的涌入,资本主义的发达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另外执政党的部分腐败现象,中国社会的现状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大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面对着信仰的分析与选择,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前的狐疑不定。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信仰既然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意识范畴,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原因当然只能从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土壤中去挖掘和发现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信仰确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迷失了方向,他们认为信仰是虚无的,不如金钱来得实在;信仰是未来的,不如享乐来得现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面对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面对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的怀疑乃至摒弃,我们要积极有效地探索遏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良策,避免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消极因素。   (二)时代条件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低谷状态,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了怀疑和动摇;再加之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发达、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入侵、经济全球化中文化的交流,大学生的信仰处于怀疑、迷茫之状态,此时各种迷信和邪教活动便乘虚而入,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便趁势沉渣泛起,各种育目崇拜便滋生泛滥,这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确立。
  (三)以往信仰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教授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之下,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而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或者片面灌输。改革开放以后,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甚至是流于形式。这些使得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内容贫乏、形式呆板、方法简单等缺陷,而这无疑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矛盾和背离,因此也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信仰:
  (一)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
  政治信仰是以信仰方式存在的政治意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政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伴随着历史前进脚步而有所改变的社会化过程。虽然这样,但是人们还是要在既定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民族心理和生活环境的交互影响下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应该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那些不计个人名利、拯救万民于水火的高尚情操和强调整体、顾全大局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一面,使大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任何人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自己的改造和外部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如果说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一种导向,那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和导向,所以,要想解决部分大学生信仰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信仰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有学术自由与民主管理的氛围,还要有理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可以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优良校风。其次,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着德行的高尚与否和信仰的崇高与否,而这些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次,学习是大学生的神圣职责,考试是一种检验手段和激励机制,如果学习变成了一种压力或交易,那么种种私下里的不良“游戏规则”势必会导致大学生知识水平的一落千丈,导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沦落,直至导致信仰的迷失与危机。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通过端正学风和考风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最终坚持正确的信仰。
  (三)改善信仰教育的条件的同时创新信仰教育的方法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崇高的信仰会产生积极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莫辩,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
  1.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理应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會主义信念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2.信仰教育是抵制和反对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必要保证
  从我国青年目前的信仰态势来看,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各种信仰的争夺战已经开始日趋紧张和激烈,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显现出来,它们各自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拉起自己的小圈子,甚至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
  3.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信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需要。 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存在缺陷。
  4.信仰教育又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关键
  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 德”不仅指高尚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处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转型期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受严峻的挑战,他们不仅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熏陶,而且也受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宗教神秘主义、封建迷信等各种文化、各种思想观念、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包围,一旦放松对他们的信仰教育就会扰乱他们的精神世界,妨碍他们成才。
  针对此情况,必须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1.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求理论的灌输,而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研究大学生的接受性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向社会实践学习,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2.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平民百姓在自己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迹,堪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用先进的人物、先进的事迹来启发教育青年,能帮助其确立学习的楷模和行动的目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阵地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
  4.遵循信仰教育规律,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努力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时,要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要激发大学生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把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信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除了以上这些,另外,一方面,利用好信仰教育的条件。在高校里,学校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是阵地,包括学校、业余党校、图书馆,应加大投入,利用好这些阵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一系列的理想信仰教育活动,如组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赛、写读书心得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信仰得到升华;二是媒介,包括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黑板报等。充分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信息量大、更新快的媒介,可以收到经常教育、反复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创新信仰教育的方法。应该用人际沟通的办法来弥补信仰教育机械化的缺陷。人际沟通是面对面的交流,是用感情来唤起人的共鸣的交流方式,进行人际沟通还可以做到把握症结、区别对待。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只有用感情才能唤起人们的心灵。在具有“重情感,尚人伦”的传统文化氛围的中国,信仰教育工作只有充满人情味、充满亲切感和温暖感,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四)发挥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为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信仰,就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解决信仰迷失的前提基础。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平衡,这使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完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才能证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所,利用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开展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形形色色的活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信仰教育。
  第二,不断完善执政党自身队伍的建设,推动信仰教育的全面开展。如果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危机构成了当今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方向的诱因,那么部分党员干部的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解决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迷失问题,要想完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确立,要想推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就要加强党的紀律, 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完善选拔党员干部的机制, 弘扬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 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发挥真正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身体力行地验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
  总之,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信仰,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国度里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上述的对策和建议,对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会有所帮助。
  注:本文作者均为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学生。
  指导老师:陈建明 陈慧珍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文章就笔者的从教经验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成功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自信心的时候,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那么如何在教
期刊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知识建构;在这个动态建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延续其学习热情。  一、创设动态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很快集中。在课堂教学开始或进行中时,为了尽快地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究之中。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反思、总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积极引导,拓展问题;合作探究,研究问题;总结提炼,解决问题四个步骤来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谈几个问题:  (1)关于有效性的标准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了教学的价值追求,它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生学习角度看,表现
期刊
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随意性较大,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人事档案的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那么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  (2)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
期刊
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是一门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他们沟通和交流的障碍。语言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任何一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一段对话、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阅读理解都是相当重要的。笔者以为,这些也正是学习一门外语的乐趣所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让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呢?  一、教学方式上力求新颖、灵活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游戏活动是进行幼儿体育教学的启蒙课程。有效地游戏开展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对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起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器材选择”、“兴趣培养”以及“主体性”三个方面入手,讨论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游戏活动进行幼儿体育教学。  关键词:游戏;选材;兴趣  游戏活动在幼儿体育教育占据举足轻重地重大意义。教师在进行幼儿体育教学时,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复合体育教学大纲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但是新课改实施了多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主动应用的积极性  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自然与生物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就目前情况来
期刊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法探讨  一、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本数学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