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真实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引发思考,试图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引进科研的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凭借案例进行有效的反思,提出符合学科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关键词:以学评教;教学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3-2
案例背景:
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这个“支点”引领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呢?对此,我们在认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决定以评课这个环节为突破口,在校内推行“教科—教研—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活动,试图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发挥课堂教学评价所特有的诊断、导向、激励的功能来促成老师们的关联性体验,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以往教学的“惯性”,把课改实验不断引向深入。
案例描述:
问题一:怎样在评课活动中引进科研的思想方法?
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我们的“教科—教研—课堂教学”一体化教研活动强调的是把崭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操作中,我们在评课活动中引进了科研的思想方法。大家知道,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要界定核心的概念,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然后依据它来设计研究思路,并要求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相匹配,考察这样做是否能有效地获得预期的结果,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把这种问题分析的思想方法借鉴到评课中来,就是要在评课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行为和教学设计本身,更要关注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的揭示。
案例一:
课程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沟通,是交流。
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文描写的就是荷兰的风光,为什么这里要用上“真正的”三个字,难道还有不是“真正的”荷兰吗?去掉不也可以吗?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会学习。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这句话的把握也就不难了。这“真正的”究竟有什么用意呢?下面读读课文,再讨论讨论。
……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荷兰美好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再读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在随后的评课中,老师们对这个片段的评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上来说;有的则从教师角色的角度来谈;还有的则从怎样在语文阅读课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觉得评课中引进了科研思想,跟以往的评课至少有以下的不同:首先,评课的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的;其次,评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尊重了执教者的设计思路;三是这种评价并不一定要给个说法,确定结果,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研讨,指导性重于鉴定性。四是评价中突出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而不是像往常那样侧重于教的行为,而是以学评教,注重了透视教学的原理。
每两周一次的活动,我们在具体操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如下的评课流程:
1.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教学目标和追求,并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性自评。
2.讨论确定这一堂课的评议主题与重点。侧重于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是否得到发挥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对执教老师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追求、教学目标等讨论评议。
4.对照观念与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环节与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效果等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评议。
实践证明,体验式学习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老师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评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分析、研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当然,课堂教学的评价就像文艺作品中的“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但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至少,我们的实践为当前的课改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问题二:如何在评课过程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案例二:
王老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选择了《滴水穿石》的第二课时。教学中,王老师首先重抓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阅读,让学生知道了“滴水穿石”这一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随后抓住这两个条件,组织学生阅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事例。在随后组织的交流中,学生似乎很顺利地找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之后的环节中,王老师组织学生学习第六、第七自然段,再次从正反论证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课上得很顺利,思路清晰,媒体使用得当,时间分配也适度。
在随后的评课中,有老师提出这样的教法反映出了王老师对教材钻研已经很深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已经充分定势,导致学生交流三个伟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时,都离不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两点。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有老师提出,在教学生回答“锲而不舍”这个成语时,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地说出意思。这时老师可以结合字形教给学生掌握成语意思的方法,并迁移这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其他成语的意思。还有的老师说,可以抓住“几万年过去了,几十万年过去了,几百万年过去了……”这句话,让学生想象太极洞内水滴滴下的情景,进行朗读指导,体会小水滴的精神,为继续学习课文定好一个基调……
看得出来,评课反映出老师们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再停留在教会学生这个层面,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这样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显然,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
反思和策略:
1.关注教学本质——人的发展
因为只有关注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才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促进形式。它是课堂评价的起点,也是归宿。
2.关注教学形态——主体共生
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课堂是学生的生命经历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更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
3.关注教学动力——“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教学的最终追求。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就必须热爱学习。因此,考察课堂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4.关注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开发
包括对教材的处理、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外资源的运用及开发、课堂生成资源的恰当处理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改进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着力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状态良好、学习状态积极、课堂因素和谐、教学效果明显这五个维度构建出“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从关注课堂上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另外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作为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旨在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而进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以学施教”。
我们看到,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新课改实验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以期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07).
关键词:以学评教;教学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3-2
案例背景:
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这个“支点”引领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呢?对此,我们在认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决定以评课这个环节为突破口,在校内推行“教科—教研—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活动,试图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发挥课堂教学评价所特有的诊断、导向、激励的功能来促成老师们的关联性体验,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以往教学的“惯性”,把课改实验不断引向深入。
案例描述:
问题一:怎样在评课活动中引进科研的思想方法?
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我们的“教科—教研—课堂教学”一体化教研活动强调的是把崭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操作中,我们在评课活动中引进了科研的思想方法。大家知道,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要界定核心的概念,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然后依据它来设计研究思路,并要求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相匹配,考察这样做是否能有效地获得预期的结果,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把这种问题分析的思想方法借鉴到评课中来,就是要在评课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行为和教学设计本身,更要关注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因果联系的揭示。
案例一:
课程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沟通,是交流。
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文描写的就是荷兰的风光,为什么这里要用上“真正的”三个字,难道还有不是“真正的”荷兰吗?去掉不也可以吗?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会学习。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这句话的把握也就不难了。这“真正的”究竟有什么用意呢?下面读读课文,再讨论讨论。
……
师: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荷兰美好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再读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在随后的评课中,老师们对这个片段的评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上来说;有的则从教师角色的角度来谈;还有的则从怎样在语文阅读课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觉得评课中引进了科研思想,跟以往的评课至少有以下的不同:首先,评课的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的;其次,评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尊重了执教者的设计思路;三是这种评价并不一定要给个说法,确定结果,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研讨,指导性重于鉴定性。四是评价中突出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而不是像往常那样侧重于教的行为,而是以学评教,注重了透视教学的原理。
每两周一次的活动,我们在具体操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如下的评课流程:
1.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教学目标和追求,并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性自评。
2.讨论确定这一堂课的评议主题与重点。侧重于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是否得到发挥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对执教老师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追求、教学目标等讨论评议。
4.对照观念与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环节与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效果等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评议。
实践证明,体验式学习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老师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评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分析、研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当然,课堂教学的评价就像文艺作品中的“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但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至少,我们的实践为当前的课改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问题二:如何在评课过程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案例二:
王老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选择了《滴水穿石》的第二课时。教学中,王老师首先重抓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阅读,让学生知道了“滴水穿石”这一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随后抓住这两个条件,组织学生阅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事例。在随后组织的交流中,学生似乎很顺利地找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之后的环节中,王老师组织学生学习第六、第七自然段,再次从正反论证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课上得很顺利,思路清晰,媒体使用得当,时间分配也适度。
在随后的评课中,有老师提出这样的教法反映出了王老师对教材钻研已经很深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已经充分定势,导致学生交流三个伟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时,都离不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两点。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有老师提出,在教学生回答“锲而不舍”这个成语时,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地说出意思。这时老师可以结合字形教给学生掌握成语意思的方法,并迁移这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其他成语的意思。还有的老师说,可以抓住“几万年过去了,几十万年过去了,几百万年过去了……”这句话,让学生想象太极洞内水滴滴下的情景,进行朗读指导,体会小水滴的精神,为继续学习课文定好一个基调……
看得出来,评课反映出老师们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再停留在教会学生这个层面,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这样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显然,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
反思和策略:
1.关注教学本质——人的发展
因为只有关注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才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促进形式。它是课堂评价的起点,也是归宿。
2.关注教学形态——主体共生
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课堂是学生的生命经历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应当更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
3.关注教学动力——“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教学的最终追求。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就必须热爱学习。因此,考察课堂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4.关注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开发
包括对教材的处理、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外资源的运用及开发、课堂生成资源的恰当处理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改进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着力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状态良好、学习状态积极、课堂因素和谐、教学效果明显这五个维度构建出“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从关注课堂上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另外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作为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旨在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使教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而进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以学施教”。
我们看到,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新课改实验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以期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