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也就是说,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明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和思想都高速发展的时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科技逐渐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和生活,也改变着教育的思路和模式。但是无论社会如何飞速发展,教育的根本理念不会产生改变,以人为本、育树成材的理念依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行为都基本成型的时期,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最基本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根本,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内涵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毛泽东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创新理念,使学生变得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不仅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有一股冲劲儿,一股闯劲儿,成为了成绩出色、品德兼优的人才。
(责编 张翼翔)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毛泽东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创新理念,使学生变得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不仅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有一股冲劲儿,一股闯劲儿,成为了成绩出色、品德兼优的人才。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