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改革缺乏实效性。当前,语文教师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信息,并加以应用,但由于缺少实践研究,有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二是阅读课堂追求热闹,缺少感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读代教,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华而不实,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有效策略的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各有侧重。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1.利用真实情境。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常用此法。在教一些常识性文章时,如《要下雨了》,教师可帮助学生寻找合适机会观察“燕子低飞,鱼出水面”等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行为。又如,《秋天的图画》等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则可带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认知、体验,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2.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适时运用课件和录音等电化手段,带给学生声色逼真的直观感觉;也可利用图画、相片等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青蛙在大山一侧一级一级跳的情境,青蛙每跳一级,就会出现一些较难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在大海出现时,我加入音乐,让学生在声色并茂的情境中有所感悟。这样意境交融、情真意切,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了文章。
3.感受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老师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学生看着公鸡的图像,听着老师有感情的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披着五彩缤纷的外衣,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漂亮啊!”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可以逐渐培养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思维和联想。
4.扩散想象情境。即教师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加以想象,揣摩文章中人物心理,真正进入角色,此过程强化学生的感受意识,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讲到小男孩捡鱼这一情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便于教师主导课堂的节奏和方向,突出课堂重难点。学生则会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难点上,使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住重点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通过问题导入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题眼设置问题。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布衣指什么?布衣和元帅互不相干,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当问题来源于学生时,学生们就会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想象,在自主、自愿的探讨过程中,整堂课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2.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尤其是课文中关键词的学习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探讨,进而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加透彻。
3.抓住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教材中的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线索进行提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教学效率。
(三)策略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既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评价语言,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情绪,让课堂评价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一位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学生的朗读正确、流利、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于是,老师主动走上前去,微笑并真诚地说:“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真实的情境,我感觉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吗?”随后,热烈的掌声响起来。这掌声是对学生精彩表现的鼓励,更是对教师真诚评价的喝彩。在这种充满爱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善于、乐于展现他们蓬勃的活力,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策略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那么阅读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就无从谈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才真正有效。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推敲、品味,设计多种练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结合阅读内容,设计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练习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张晶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改革缺乏实效性。当前,语文教师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信息,并加以应用,但由于缺少实践研究,有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二是阅读课堂追求热闹,缺少感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读代教,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华而不实,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
三、有效策略的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各有侧重。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1.利用真实情境。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常用此法。在教一些常识性文章时,如《要下雨了》,教师可帮助学生寻找合适机会观察“燕子低飞,鱼出水面”等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行为。又如,《秋天的图画》等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则可带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认知、体验,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2.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适时运用课件和录音等电化手段,带给学生声色逼真的直观感觉;也可利用图画、相片等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青蛙在大山一侧一级一级跳的情境,青蛙每跳一级,就会出现一些较难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在大海出现时,我加入音乐,让学生在声色并茂的情境中有所感悟。这样意境交融、情真意切,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了文章。
3.感受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老师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学生看着公鸡的图像,听着老师有感情的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披着五彩缤纷的外衣,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漂亮啊!”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可以逐渐培养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思维和联想。
4.扩散想象情境。即教师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加以想象,揣摩文章中人物心理,真正进入角色,此过程强化学生的感受意识,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讲到小男孩捡鱼这一情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小男孩在捡鱼、扔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便于教师主导课堂的节奏和方向,突出课堂重难点。学生则会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难点上,使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住重点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通过问题导入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题眼设置问题。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布衣指什么?布衣和元帅互不相干,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当问题来源于学生时,学生们就会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想象,在自主、自愿的探讨过程中,整堂课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2.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尤其是课文中关键词的学习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探讨,进而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加透彻。
3.抓住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教材中的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线索进行提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教学效率。
(三)策略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既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评价语言,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情绪,让课堂评价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一位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学生的朗读正确、流利、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于是,老师主动走上前去,微笑并真诚地说:“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真实的情境,我感觉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吗?”随后,热烈的掌声响起来。这掌声是对学生精彩表现的鼓励,更是对教师真诚评价的喝彩。在这种充满爱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善于、乐于展现他们蓬勃的活力,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策略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那么阅读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就无从谈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才真正有效。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推敲、品味,设计多种练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结合阅读内容,设计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练习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