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双桨为库区孩子撑起了希望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库享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源地,这里烟波浩淼,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在丹江口库区内距丹江大坝北10公里处有一片宽阔无垠、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域,人称“小太平洋”。“小太平洋”的南岸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凉水河镇薛垭村,该村被丹江河的三条河道分割成四大块,水域辽阔,耕地稀少。薛垭村小学就建在丹江河边的一片山坳里,42岁的汪德增已在这里执教22个年头了。
  1984年7月,19岁的汪德增从丹江口市一中毕业回到家乡。当时,由于村小学条件太差,公办教师不愿来,村干部找了几位初中毕业生任教,可因为工资太少,他们都不安心教学,使村小学几近瘫痪。六百多人的村子只有十几名孩子在上学,更多的孩子做了小捕鱼郎、小放牛娃、小采石工。
  看到这些,汪德增心里不平静了:自己高中毕业,难道能眼睁睁看着家乡的孩子没学上而无动于衷吗?恰在此时,村小学又招聘教师,他毅然放弃了搞河汊养鱼发家致富的打算,通过考试选拔,于1985年1月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了薛垭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自告奋勇的船夫
  
  平日的丹江河,静如处子,三面环抱着薛垭村,哺育着山村儿女。然而,丹江河也有风浪,有时也会给村民带来灾难。
  学生的住处非常分散,往来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便是船。那是汪德增任教后不久的一个下午,天色阴暗,寒风呼啸。放学后,他借用一只渔船护送学生回家。刺骨的寒风越刮越烈,河中的浪头也越来越高,猛烈地拍打着小船。小船顶着风浪接近岸边时,一个浪头扑来,把小船打翻了,船上的孩子全部落入水中。“救命啊!救命啊……”汪德增一边救孩子一边大声呼喊。当附近的渔船把他们全部安全救起时,汪德增已筋疲力尽失去了知觉。
  第二天,汪德增又早早地来到学校,可是学生却少了很多。原来“翻船事件”后,家长们为孩子的安全担忧,不让孩子上学了。
  看到学生少了一个又一个,汪德增急得满嘴起焦泡。他多次找村委会负责人汇报情况,并主张造一条船,专门接送学生,还率先拿出了家中多年的积蓄。当一条崭新的木船成为接送学生的专用船时,师生们的欢呼声响彻沉寂的乡村。跑东家访西家,辍学的孩子又一个个被汪德增找了回来。
  船有了,谁来当船夫呢?这可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差事,况且又没有报酬。村里、学校、家长、教师都发了愁。又是汪德增立下军令状:“以后我来当义务船夫接送学生。”从此,汪德增既当教师,又当船夫。
  风雨同舟啊!汪德增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冒着严寒顶着酷暑,加紧学习划船技术,手中的双桨摇得越来越娴熟了。为了跟上学校的作息时间,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一个一个河道地划,一家一家地接学生,有时为了一名学生就得多划五六里水路。晨雾裹着、月亮照着、星星看着,他总是第一个迎来黎明,最后一个送走晚霞。
  有一次,为了找回一个失学的渔家孩子,他划着小船,顶着炎炎烈日,在河道上找了四、五个来回,没有遇到,又翻山越岭走了数十里找到学生家里。没想到,学生家长不但不领情,反而挖苦道:“我的娃子,我想让他上学他就上学,我想让他放牛他就放牛,你干嘛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汪德增听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但他没有灰心,从下午3点一直劝到晚上7点多,诚心终于感动了这位家长,答应第二天让孩子上学。当汪德增划船返回时,天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起风了,天凉了,浪大了,小船搁浅在一个小荒岛上。寒冷、饥饿、恐惧一起向他袭来。直到深夜,汪德增才挣扎着划船回到家里,一踏进家门,便瘫倒在地上。
  汪德增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粒米未进。学校没了汪德增,学生四散开去,家长们个个心急如焚。第四天,数十名学生家长齐刷刷来到汪德增家看望他。
  22年来,汪德增风雨兼程,生死历险,累计接送学生近万人次,往返行程8万余公里。
  
  手忙脚乱的炊事员
  
  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学生索性中午不回家吃饭,有的啃一点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有的干脆饿着肚子。汪德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娃娃们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怎么能行?于是,他又划着船挨家挨户进行家访,要求为孩子们带上粮食,中午他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里做饭吃。他就这样又当上了“炊事员”,一当就是十几年。学生多,锅小,一顿饭他往往要做两三次,每次总是烟熏火燎,手忙脚乱。但看到学生们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他心里舒畅多了。为了让学生在校吃得可口点,他每月都从工资中挤点钱买油盐。而他的工资有多少呢?1985年开始任教时,月工资60元,1990年长到了80元,1999年至今为300元。
  山里的农家经济条件差,有时孩子们买支笔、买个本也要对家长哭半天才能如愿。汪德增便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想方设法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或是上山捡柴,或是下河捉鱼;还费尽力气开辟了一块“根据地”,种上蔬菜、药材。二十余年来,有多少困难学生受过“根据地”的恩惠已没人记得清,但青山绿水永远不会忘记。
  
  学生热爱的老师
  
  汪德增的家距学校较远,从1990年起他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还要带一个复式班的全部课程。家里承包了18亩耕地,只有妻子一个人忙活。他经常是忙了学校的工作,再赶做家务活。早上有时带点馒头边啃边往学校赶,晚上还要备课或批改作业,不熬到深夜睡不了觉。
  汪德增一心扑在教学上,自费订阅了教育专业报刊,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时为了给孩子们讲明白一个问题,他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直到孩子们听懂为止。孩子们都愿意上他的课。他的教学成绩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和家长的信赖。1998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2年来,汪德增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李大新、李峰父子俩,刘洪勤、刘欢父女俩,都做过汪德增的学生。“汪老师是个好人,他对我们父子的教育,终身难忘。”李大新说起汪德增,双眼湿润。
  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汪德增当“船夫”后,师生们风雨同舟,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事故;近年来,全村适龄儿童都入校了,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由1992年的87%、90%上升到“普九”验收时的100%。
  22个春秋,汪德增以慈父般的情怀,把满腔爱心奉献给每个学生。为了山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倾注了一腔的赤诚与热血。
  2003年9月,薛垭村小学因学校布局调整,合并到了白龙泉村小学。2004年9月,白龙泉村小学又被合并到镇中心小学。汪老师结束了既当教师,又当炊事员的生活,但是,每逢周末,他还是要划着小船,把薛垭村的学生一个个送回去,周一,又划着小船,把同学们一个个接回学校,送往知识的彼岸……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太山庙小学)
其他文献
<正> 中国佛学院1980年复课后的第一届预科毕业典礼,于7月22日在北京法源寺隆重举行。这一天,法源寺内喜气洋洋,师生们容光焕发,到处洋溢着亲切和乐的气氛。典礼仪式在幽雅的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
新课程的众多理念大多是矛盾的统一体。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仍然要占相当的比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
<正> 三、何谓“住寿一劫”?先释一劫。“劫”的全名为梵语“劫波”(kalpa)。印度传统的计算方法是以4,320,000,000年(即43亿2千万年)为一劫,约当梵天(Brahma)之一日;双倍之
中学生早恋是一种非常普遍、又很难以根治的问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面引导以外,采取一些相应的纪律措施,进行强制性的干预,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认为男女生分餐的做法
为明确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安徽省的主要玉米产区分离到9个代表性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常用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玉米小斑
<正> 次释行入。由上所言,释迦之学导源荒古。如《法苑珠林》载迦叶佛曾有遗书、遗衣及遗教经函付嘱树神教授释迦。上文言及释祖瞿昙与汉土所传庸成、广成实为一氏,其事委曲,
期刊
将蝉拟青霉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用软件分析诱变前后各菌株对白粉虱的致死率和可能与致死相关的一些生理因素,得到各因素与致死率的相关系数:多糖为0.857、几丁质酶为0.722、萌发率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