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位:突破古诗词鉴赏瓶颈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重在跟“踪”寻“迹”, 循诗入义,披诗入情,沿情索理,其目的在于读懂,读深,读透。为此,我们不妨从“三定位”入手,探究突破古诗词鉴赏瓶颈的方法。
  一、形象定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古诗词,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一个形象(意象)。这些形象(意象)是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挖掘古诗词深刻的蕴藉的凭借。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能感受诗情,领悟诗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诗词中的意象认定特别复杂,我们对意象的诠释更不可一成不变。如见到“落花”“流水”就想到时光易逝,见到“明月”“杜鹃”就想到思乡怀人等,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导致形象定位失误。解读意象既要沿袭前人的惯例,更要认可前人的创新。
  同一意象可能有多种含意。如“菊花”的意象,有指高洁情操的(元稹《菊花》),有表思亲念旧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诉悲苦憔悴的(李清照《声声慢》),有道崇高气节的(郑思肖《画菊》)……这就需要联系上下诗句或多个意象,把握物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来给形象定位。
  例1 读明人张弼的《渡江》,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解析 此题虽考查意象的作用,但离不开对意象“沙鸥”的解读。联系全诗,结合“孤枕不胜乡国梦”“交游落落俱星散”两句,特别是“孤”“落落”“散”等词,可知“沙鸥”之意象表达了一种孤独、落寞、飘零之感,便不难理解诗人面对江面上上下翻飞的沙鸥时的孤单漂泊感。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二、情感定位:把握诗歌意蕴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明了形象的意义,为进一步为把握诗歌的意蕴做好了准备。但答题时,我们往往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定位不准,或流于表面,或张冠李戴,将无法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考试所选诗歌的思想情感,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惜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二是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三是思乡类,表达对家人或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四是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渴望;五是闲适类,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六是爱情类,表达对爱情的期盼或赞美之情;七是建功类,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八是讽喻类,表达诗人对政治的看法或对统治者的不满;九是抑郁类,抒写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或不被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十是民生类,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些类别,我们当牢记在心。同时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在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准确的形象定位,从而透过字面意思揣摩其间蕴涵的情感。
  例2 读苏轼《减字木兰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解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一看,却几乎看不到踪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莺语”“微雨”“草色”等意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惜之情。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消沉。早春的景色那么美好,不用等到春天来了才痴迷于红花间绿苔中。“红花”“绿苔”等意象,寓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它与早春之景有别,但词人显然认为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此中自然流露出尽情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意思。这样分析是离不开对上下句和相关意象的整体把握的。如果孤立来看,就只能断章取义了。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三、角度定位:确立鉴赏路径
  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语言、形象、技法和评价等角度进行。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我们可以自选角度;反之,就按题目的要求办。
  例3 读高启的《春暮西园》,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解析 对一首诗的赏析,首先就要对其鉴赏角度进行定位,确立鉴赏的路径。如果定位不准,茫无头绪,就无从下手。此诗鉴赏的角度可有多种定位:
  1.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2.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4.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答案 (从语言角度赏析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
  
  古诗词鉴赏尽管被同学们视为畏途,可也不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只有遵循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原则,通过形象定位,情感定位,角度定位的鉴赏程序,一定会达到读懂、读深、读透的阅读目标。
  搞好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树立和强化有关的定位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变成操作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变成自觉的鉴赏习惯,这样就一定能突破古诗词鉴赏的瓶颈,所谓的难题也就不再成为“拦路虎”了。
其他文献
【题目呈现】2015年孝感地区高三“二统”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堵车,堵路,堵门,堵心,堵嘴;封堵,围堵;堵得慌,堵不住;坚决堵,不能堵……生活中与“堵”相关的人、事、理还真不少。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分析材料后,你会发现,材料涉及到堵的
期刊
议论文写作要再上台阶,必须把素材用好用活。怎样用好素材?可以通过旁征博引,排比论据的形式。如何旁征博引排比蓄势?就取材而言,应围绕中心,发散思维,或从教材、家庭、社会,历史、现实,国内、国外等不同的角度联想取材;或引用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充实材料,彰显文化底蕴。就具体方法而言,或聚合浓缩典型材料,用几个典型人物或事件依据论证逻辑构筑排比段;或对人所共知的素材,让每一人一事成为一个个“例证”,组
期刊
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想要顺利得到高分,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
期刊
一、“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希腊先哲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苏格拉底的
期刊
pour  vt. 使液体连续流出,倾倒,倒出  Don’t pour hot water into the glass cup or it will crack.  不要把热水倒入玻璃杯,否则它会裂开。  Will you pour the coffee for me?  能为我倒点咖啡吗?  vi. 1. (液体,烟,光等)涌流;倾泻;喷发  There was thick black smo
期刊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
期刊
哲学引文类选择题是以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书刊社论、讲话指令等作为背景材料,解答这种类型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将引文放在合适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着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对该题型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一步:细细品读名言警句,准确、全面获取背景材料有效信息。要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既要把握背景材料中心意思,又要抓住其关键词。要把名言警句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中去理
期刊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分析  1.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出現在工业革命以前;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
期刊
曲线类选择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注重考查同学们的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本文就近三年高考曲线题予以分析,就相关知识技巧予以归纳。  曲线类选择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曲线主题,知道考查哪类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相关商品变动曲线等);其次根据信息,弄清量的比例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具体方法如下:  一、需求曲线  例1 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
期刊
鸦片战争后,伴随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从地主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也由“学造器物到仿形制度再到研究思想解放”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深入。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本文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线索,立足于近几年的考点,精选例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