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重在跟“踪”寻“迹”, 循诗入义,披诗入情,沿情索理,其目的在于读懂,读深,读透。为此,我们不妨从“三定位”入手,探究突破古诗词鉴赏瓶颈的方法。
一、形象定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古诗词,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一个形象(意象)。这些形象(意象)是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挖掘古诗词深刻的蕴藉的凭借。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能感受诗情,领悟诗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诗词中的意象认定特别复杂,我们对意象的诠释更不可一成不变。如见到“落花”“流水”就想到时光易逝,见到“明月”“杜鹃”就想到思乡怀人等,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导致形象定位失误。解读意象既要沿袭前人的惯例,更要认可前人的创新。
同一意象可能有多种含意。如“菊花”的意象,有指高洁情操的(元稹《菊花》),有表思亲念旧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诉悲苦憔悴的(李清照《声声慢》),有道崇高气节的(郑思肖《画菊》)……这就需要联系上下诗句或多个意象,把握物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来给形象定位。
例1 读明人张弼的《渡江》,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解析 此题虽考查意象的作用,但离不开对意象“沙鸥”的解读。联系全诗,结合“孤枕不胜乡国梦”“交游落落俱星散”两句,特别是“孤”“落落”“散”等词,可知“沙鸥”之意象表达了一种孤独、落寞、飘零之感,便不难理解诗人面对江面上上下翻飞的沙鸥时的孤单漂泊感。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二、情感定位:把握诗歌意蕴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明了形象的意义,为进一步为把握诗歌的意蕴做好了准备。但答题时,我们往往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定位不准,或流于表面,或张冠李戴,将无法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考试所选诗歌的思想情感,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惜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二是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三是思乡类,表达对家人或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四是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渴望;五是闲适类,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六是爱情类,表达对爱情的期盼或赞美之情;七是建功类,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八是讽喻类,表达诗人对政治的看法或对统治者的不满;九是抑郁类,抒写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或不被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十是民生类,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些类别,我们当牢记在心。同时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在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准确的形象定位,从而透过字面意思揣摩其间蕴涵的情感。
例2 读苏轼《减字木兰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解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一看,却几乎看不到踪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莺语”“微雨”“草色”等意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惜之情。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消沉。早春的景色那么美好,不用等到春天来了才痴迷于红花间绿苔中。“红花”“绿苔”等意象,寓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它与早春之景有别,但词人显然认为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此中自然流露出尽情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意思。这样分析是离不开对上下句和相关意象的整体把握的。如果孤立来看,就只能断章取义了。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三、角度定位:确立鉴赏路径
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语言、形象、技法和评价等角度进行。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我们可以自选角度;反之,就按题目的要求办。
例3 读高启的《春暮西园》,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解析 对一首诗的赏析,首先就要对其鉴赏角度进行定位,确立鉴赏的路径。如果定位不准,茫无头绪,就无从下手。此诗鉴赏的角度可有多种定位:
1.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2.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4.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答案 (从语言角度赏析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
古诗词鉴赏尽管被同学们视为畏途,可也不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只有遵循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原则,通过形象定位,情感定位,角度定位的鉴赏程序,一定会达到读懂、读深、读透的阅读目标。
搞好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树立和强化有关的定位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变成操作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变成自觉的鉴赏习惯,这样就一定能突破古诗词鉴赏的瓶颈,所谓的难题也就不再成为“拦路虎”了。
一、形象定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古诗词,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一个形象(意象)。这些形象(意象)是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挖掘古诗词深刻的蕴藉的凭借。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能感受诗情,领悟诗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诗词中的意象认定特别复杂,我们对意象的诠释更不可一成不变。如见到“落花”“流水”就想到时光易逝,见到“明月”“杜鹃”就想到思乡怀人等,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导致形象定位失误。解读意象既要沿袭前人的惯例,更要认可前人的创新。
同一意象可能有多种含意。如“菊花”的意象,有指高洁情操的(元稹《菊花》),有表思亲念旧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诉悲苦憔悴的(李清照《声声慢》),有道崇高气节的(郑思肖《画菊》)……这就需要联系上下诗句或多个意象,把握物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来给形象定位。
例1 读明人张弼的《渡江》,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解析 此题虽考查意象的作用,但离不开对意象“沙鸥”的解读。联系全诗,结合“孤枕不胜乡国梦”“交游落落俱星散”两句,特别是“孤”“落落”“散”等词,可知“沙鸥”之意象表达了一种孤独、落寞、飘零之感,便不难理解诗人面对江面上上下翻飞的沙鸥时的孤单漂泊感。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二、情感定位:把握诗歌意蕴
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明了形象的意义,为进一步为把握诗歌的意蕴做好了准备。但答题时,我们往往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定位不准,或流于表面,或张冠李戴,将无法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考试所选诗歌的思想情感,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惜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二是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三是思乡类,表达对家人或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四是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渴望;五是闲适类,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六是爱情类,表达对爱情的期盼或赞美之情;七是建功类,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八是讽喻类,表达诗人对政治的看法或对统治者的不满;九是抑郁类,抒写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或不被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十是民生类,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些类别,我们当牢记在心。同时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在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通过准确的形象定位,从而透过字面意思揣摩其间蕴涵的情感。
例2 读苏轼《减字木兰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解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一看,却几乎看不到踪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莺语”“微雨”“草色”等意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惜之情。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消沉。早春的景色那么美好,不用等到春天来了才痴迷于红花间绿苔中。“红花”“绿苔”等意象,寓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它与早春之景有别,但词人显然认为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此中自然流露出尽情享受当下美好时光的意思。这样分析是离不开对上下句和相关意象的整体把握的。如果孤立来看,就只能断章取义了。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三、角度定位:确立鉴赏路径
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语言、形象、技法和评价等角度进行。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我们可以自选角度;反之,就按题目的要求办。
例3 读高启的《春暮西园》,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解析 对一首诗的赏析,首先就要对其鉴赏角度进行定位,确立鉴赏的路径。如果定位不准,茫无头绪,就无从下手。此诗鉴赏的角度可有多种定位:
1.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2.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4.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答案 (从语言角度赏析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
古诗词鉴赏尽管被同学们视为畏途,可也不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只有遵循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原则,通过形象定位,情感定位,角度定位的鉴赏程序,一定会达到读懂、读深、读透的阅读目标。
搞好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树立和强化有关的定位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变成操作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变成自觉的鉴赏习惯,这样就一定能突破古诗词鉴赏的瓶颈,所谓的难题也就不再成为“拦路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