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就业硬能力不扎实外,更与就业软能力过于薄弱有关。要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软能力问题的研究。本文解析了高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软能力,并对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软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软能力 ;解析;培养
2016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扩增,就业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就业硬能力不扎实外,更与就业软能力过于薄弱有关。各类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应届生的软能力。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得知,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软能力,软能力不“硬”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 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解析
“软能力”其实是“情商”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它主要包括除了硬能力外的个人素质,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就业软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软能力,而高校大学生却普遍认为软能力的重要性低于专业知识技能、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这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用人单位方的市场需要脱节。如果不能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就难以提升。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应该具备的软能力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诚信及敬业精神等。
2 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
2.1 提升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框架图
如图1所示。
2.2 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必备就业软能力的需求及上述材料的分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对策。
2.2.1 构建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标准与检测平台
高校应大力支持基础平台的建设,开发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软件,构建职业软能力检测平台。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标准,不但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要认识到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标准。针对大学生的性格与职业发展測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软能力测评等,对测评结果分析后得出“个人分析报告”、“职业软能力报告”和“职业发展报告”等。就业软能力的检测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依据,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软能力,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节,提供最佳工作选择思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2.2.2 强化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提升意识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软能力,而高校大学生却普遍认为软能力的重要性低于专业知识技能、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这种情况显然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这就需要高校从大一新生就开始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强化就业软能力提升的意识,初步了解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以及所需的就业软能力;寒暑假假期应该寻找与自己期望的职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进行实习或社会实践,锻炼就业软能力;到大三时锁定职业目标,进行充分准备,对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
2.2.3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构建以“软能力”为主体导向的教学模式
高校要改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要突出培养与训练大学生的职业软能力,建立培养就业软能力为主体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大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职业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学习,让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学习,也会在课外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例如理论课改为讨论课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等。教师只需做好评论和总结,并教给学生开放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 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学,还需要加强大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的机会,重视并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制定长远的实习实践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岗位对就业软能力的需求,通过熟悉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发展有利于工作的就业软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比如学生社团、辩论赛、演讲比赛、艺术展等各类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软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三营.浅析软能力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作用和培养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8-11.
[2]徐洁.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软能力”不硬成大学生软肋[J].成才之路,2008(030):9.
[3]熊跃萍.高校学生就业软实力认知差异研究——以理工类专业学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06):74-78.
[4]李才俊,刘星彤,何知蔚.现代高等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建构[J]. 教育文化论坛,2014(02):18-22.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
【关键词】就业;软能力 ;解析;培养
2016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扩增,就业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就业硬能力不扎实外,更与就业软能力过于薄弱有关。各类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应届生的软能力。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得知,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软能力,软能力不“硬”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 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解析
“软能力”其实是“情商”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它主要包括除了硬能力外的个人素质,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就业软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软能力,而高校大学生却普遍认为软能力的重要性低于专业知识技能、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这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用人单位方的市场需要脱节。如果不能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业能力就难以提升。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应该具备的软能力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诚信及敬业精神等。
2 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
2.1 提升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框架图
如图1所示。
2.2 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必备就业软能力的需求及上述材料的分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对策。
2.2.1 构建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标准与检测平台
高校应大力支持基础平台的建设,开发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软件,构建职业软能力检测平台。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标准,不但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要认识到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标准。针对大学生的性格与职业发展測评、职业兴趣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软能力测评等,对测评结果分析后得出“个人分析报告”、“职业软能力报告”和“职业发展报告”等。就业软能力的检测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依据,使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软能力,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节,提供最佳工作选择思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2.2.2 强化大学生就业软能力提升意识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届毕业生的软能力,而高校大学生却普遍认为软能力的重要性低于专业知识技能、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这种情况显然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这就需要高校从大一新生就开始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强化就业软能力提升的意识,初步了解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以及所需的就业软能力;寒暑假假期应该寻找与自己期望的职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进行实习或社会实践,锻炼就业软能力;到大三时锁定职业目标,进行充分准备,对就业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
2.2.3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构建以“软能力”为主体导向的教学模式
高校要改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要突出培养与训练大学生的职业软能力,建立培养就业软能力为主体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大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职业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是什么,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多采用互动式学习,让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学习,也会在课外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例如理论课改为讨论课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等。教师只需做好评论和总结,并教给学生开放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 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高校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学,还需要加强大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的机会,重视并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这些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制定长远的实习实践方案,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岗位对就业软能力的需求,通过熟悉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发展有利于工作的就业软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比如学生社团、辩论赛、演讲比赛、艺术展等各类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软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三营.浅析软能力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作用和培养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8-11.
[2]徐洁.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软能力”不硬成大学生软肋[J].成才之路,2008(030):9.
[3]熊跃萍.高校学生就业软实力认知差异研究——以理工类专业学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06):74-78.
[4]李才俊,刘星彤,何知蔚.现代高等教育视阈下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建构[J]. 教育文化论坛,2014(02):18-22.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