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悲观偏差及其与就业焦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求职就业存在悲观偏差。求职悲观偏差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低有关,也与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大学生自我评价、悲观偏差无显著相关,也与焦虑抑郁水平无关。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悲观偏差
1.问题的提出
悲观偏差这一概念是指在事件发生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倾向于相信不幸和不良后果更有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幸运更有可能眷顾他人。认为消极事件更容易发生在自己身上,为I型悲观偏差;认为积极事件更容易发生在他人身上,则为Ⅱ型悲观偏差。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抑郁研究大多是对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测量,对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就业形势严峻和竞争压力大等几个方面,但对学生个人主观认知的悲观偏差很少讨论,本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与其在择业期间的焦虑抑郁的相关进行考察,为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从江西某综合性高校选取3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7份,回收率89%。文科124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71人;理科143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问卷由五个部分构成。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邮自评量表(SDS) 来测量毕业生的焦虑抑郁水平;用自编问卷测量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选取与求职相关的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两部分组成各10个项目,例如消极事件由于过度紧张不小心说错话导致面试失败、积极事件因为我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使面试官很欣赏我;就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测量包括求职简历的编写、面试常识和技巧等内容的考察;最后一部分是对自身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评价,涉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36个项目,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2.3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要求被试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立作出回答。问卷数据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
3.1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
表1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悲观偏见,认为机会和运气总是眷顾自己的对手,而自己不走运;由于紧张或能力不足导致求职面试的失误或失败的事情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别人更有可能会由于某种优势(如特长或学历)而表现出众。
表1对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
M SD t
Ⅱ型偏差 0.95 1.00 16.46**
Ⅰ型偏差 ﹣0.64 1.23 ﹣8.73**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2大学生求职期间的焦虑抑郁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期间在就业压力下,明显体验到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焦虑水平为39.6,p﹤0.01)和抑郁情绪(抑郁水平为43.7,p﹤0.01)。
3.3职业能力自我评价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知识特长、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的评价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3.16,自信心不足。
3.4大学生求职就业悲观偏差与其他各量表的相关分析
表2结果说明被试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评价较低与悲观偏差有很大关系,进而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求职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求职悲观偏差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求职知识和技巧并不能有效减轻大学生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
表2大学生求职就业悲观偏差与其他各量表的相关分析
抑郁 求职知识掌握程度 职业能力自我评价 焦虑
求职知识掌握程度 1.00
职业能力自我评价 .175 1.00
焦虑 ﹣.092 ﹣157** 1.00
抑郁 ﹣.018 ﹣.136** .73** 1.00
求职悲观偏差 ﹣.146 ﹣.328*** .321*** .166**
4.分析与讨论
从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概率的认知倾向来看,大学生对求职就业存在着明显的悲观偏差,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既存在Ⅰ型悲观偏差,也存在明显的Ⅱ型悲观偏差。这种情况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4.1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导致Ⅱ型悲观偏差
大众媒体不断宣传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上的进一步渲染,再加上身边一些外出求职不顺利的同学或前辈的“经验之谈”, 整体上形成一种的悲观气氛。毕业生在求职的敏感阶段暴露于这种悲观气氛中,导致启动效应产生,增加了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恐惧。而毕业生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和思考能力,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对就业情况做准确分析,难免出现认知偏差,对形势过于悲观。
4.2自我评价低是Ⅰ型悲观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Ⅰ型悲观偏差可能更主要地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在求职应对和职业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自信,但又不能逃避求职过程从而导致焦虑水平提高。
虽然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自身条件、能力素质是首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悲观倾向除了受上述悲观情绪对认知评价的消极影响,还与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知识不知如何加以应用,交流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经验缺乏有关。同时,由于竞争导致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加重了这种悲观情绪。这种消极状态容易转变成一种习惯性无助感,导致一些人在面对竞争时产生回避倾向,目前社会上的“考研专业户”、“啃老族”的出现可能就是这种回避反应的表现。
4.3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足加重了悲观情绪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大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就业心理辅导。尽管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很重视也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培养和发展能力,但这种自主行为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支配,没有在了解社会对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同时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训练方法,更没有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
另一方面,学校在就业心理辅导时要求降低就业期望,事实上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被迫降低期望,一再压抑自己的理想和需要有可能导致新的焦虑。另外,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挫折、失败以及遭遇不公正等现象时不知所措,陷入悲观消沉,这种消极情绪和认知失调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致使焦虑水平不断上升。
课题:
本文系九江学院校级资助课题(07SK5)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悲观偏差
1.问题的提出
悲观偏差这一概念是指在事件发生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倾向于相信不幸和不良后果更有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幸运更有可能眷顾他人。认为消极事件更容易发生在自己身上,为I型悲观偏差;认为积极事件更容易发生在他人身上,则为Ⅱ型悲观偏差。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抑郁研究大多是对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测量,对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就业形势严峻和竞争压力大等几个方面,但对学生个人主观认知的悲观偏差很少讨论,本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与其在择业期间的焦虑抑郁的相关进行考察,为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从江西某综合性高校选取3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7份,回收率89%。文科124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71人;理科143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问卷由五个部分构成。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邮自评量表(SDS) 来测量毕业生的焦虑抑郁水平;用自编问卷测量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选取与求职相关的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两部分组成各10个项目,例如消极事件由于过度紧张不小心说错话导致面试失败、积极事件因为我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使面试官很欣赏我;就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测量包括求职简历的编写、面试常识和技巧等内容的考察;最后一部分是对自身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评价,涉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36个项目,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2.3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要求被试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独立作出回答。问卷数据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
3.1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
表1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悲观偏见,认为机会和运气总是眷顾自己的对手,而自己不走运;由于紧张或能力不足导致求职面试的失误或失败的事情总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别人更有可能会由于某种优势(如特长或学历)而表现出众。
表1对求职就业的悲观偏差
M SD t
Ⅱ型偏差 0.95 1.00 16.46**
Ⅰ型偏差 ﹣0.64 1.23 ﹣8.73**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2大学生求职期间的焦虑抑郁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期间在就业压力下,明显体验到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焦虑水平为39.6,p﹤0.01)和抑郁情绪(抑郁水平为43.7,p﹤0.01)。
3.3职业能力自我评价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知识特长、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的评价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3.16,自信心不足。
3.4大学生求职就业悲观偏差与其他各量表的相关分析
表2结果说明被试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评价较低与悲观偏差有很大关系,进而引起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反应。求职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求职悲观偏差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求职知识和技巧并不能有效减轻大学生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
表2大学生求职就业悲观偏差与其他各量表的相关分析
抑郁 求职知识掌握程度 职业能力自我评价 焦虑
求职知识掌握程度 1.00
职业能力自我评价 .175 1.00
焦虑 ﹣.092 ﹣157** 1.00
抑郁 ﹣.018 ﹣.136** .73** 1.00
求职悲观偏差 ﹣.146 ﹣.328*** .321*** .166**
4.分析与讨论
从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概率的认知倾向来看,大学生对求职就业存在着明显的悲观偏差,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既存在Ⅰ型悲观偏差,也存在明显的Ⅱ型悲观偏差。这种情况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4.1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导致Ⅱ型悲观偏差
大众媒体不断宣传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教师在就业指导课上的进一步渲染,再加上身边一些外出求职不顺利的同学或前辈的“经验之谈”, 整体上形成一种的悲观气氛。毕业生在求职的敏感阶段暴露于这种悲观气氛中,导致启动效应产生,增加了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恐惧。而毕业生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和思考能力,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对就业情况做准确分析,难免出现认知偏差,对形势过于悲观。
4.2自我评价低是Ⅰ型悲观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Ⅰ型悲观偏差可能更主要地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在求职应对和职业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自信,但又不能逃避求职过程从而导致焦虑水平提高。
虽然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自身条件、能力素质是首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悲观倾向除了受上述悲观情绪对认知评价的消极影响,还与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知识不知如何加以应用,交流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经验缺乏有关。同时,由于竞争导致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加重了这种悲观情绪。这种消极状态容易转变成一种习惯性无助感,导致一些人在面对竞争时产生回避倾向,目前社会上的“考研专业户”、“啃老族”的出现可能就是这种回避反应的表现。
4.3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足加重了悲观情绪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大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就业心理辅导。尽管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很重视也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培养和发展能力,但这种自主行为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支配,没有在了解社会对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同时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训练方法,更没有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进行;
另一方面,学校在就业心理辅导时要求降低就业期望,事实上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被迫降低期望,一再压抑自己的理想和需要有可能导致新的焦虑。另外,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挫折、失败以及遭遇不公正等现象时不知所措,陷入悲观消沉,这种消极情绪和认知失调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致使焦虑水平不断上升。
课题:
本文系九江学院校级资助课题(07SK5)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