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称改革近年来一直被受教育界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一部分意见倾向于在中小学设立高级职称,延伸教师成长空间;一部分意见则认为,职称体系造就一潭死水,在实际工作中,职称体系应侧重于让教师在实际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
终身为职称而战
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学有一位体育老师,1999年毕业于岳阳师专,到现在也没能评上中级职称。该校教导处主任袁沅认为:采取以校为单位,按教师比例数分配职称指标的方式太机械,太不合理。学校目前有30名教师有资格参评中级职称却因为没有指标而只能等着,更别说参评高级职称了。部分教师甚至退休了也未必能评上中级职称。
具备参评资格却因为没有职称指标,而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长沙这所学校并非个例。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一中是一所初中学校,共有234名教师,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中级职称岗位,控制比例50%,该校中级职称岗位核准职数为117,但之前该校已有141名中级职称教师,这意味着该校中级职称岗位已经超出控制指标数24名,其他教师要想评上中级,就得等这批教师评上高级或者退休。目前,该校有51名教师具备了中级职称参评资格,但因为没有中级职称指标,迟迟不能参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与2011年湘人社发97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有关。该文件规定: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高级岗位指标控制比例是10%,中级岗位控制比例是50%,初级岗位控制比例是40%;小学中级岗位控制比例是60%,初级岗位控制比例是40%。也就是说,所有学校只能按这个控制比例申报职称参评,如果一所初中学校有教师30人,那么高级职称就只能评3个人,其他人要评高级,就只能等到本校高级职称教师少于3人时,才能申报参评。
“这造成了教师人数多的学校特别是县城学校,几十人排队等着评职称的现象。而偏远地区学校,则因为近些年新进的都是年轻教师,不具备参评条件,有指标也不能参评。比如双排县上梧江民族学校,近三年就进了10名年轻教师,而中级职称需要工作5年左右才能评,所以这所学校有2个中级指标,却无人参评,指标白白浪费了。”双牌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唐小陆说。
对此,双牌县教育局局长胡佐军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说:“困扰双牌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而教师师加工资的唯一途径就是晋升职称,但现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像2012年前,职称指标由教育局统筹申报,方便教育部门调剂。目前教育部门对于职称评定完全没有说话权,只能起到组织各个学校评比、审定以及汇总的作用,被动执行,失去了用职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这个‘杠杆’。”
“职称应该是教师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的反映。”他说。上述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很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无论干得多好,学生多么欢迎,因为学校指标有限,也不能评上相应的职称,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职称指标本应向偏远艰苦地区倾斜,但一刀切的制度,也失去了职称的激励作用。
不少教师呼吁:改革职称评定方式。目前,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职称越高,工资就越高;因此中小学教师特别看重职称。很多中小学老师终生都在为评职称而战,令人心酸不已。
乡村教师晋升的“三重门”
长春市乐山镇莲花小学教师刘新民现在已经60岁,9月份即将退休。在村小任教40年,由于缺乏科研成果、论文以及各种荣誉,从一级教师再往前走就显得步履维艰。刘新民刚当上教师时,小学教师职称分五级:超高、小高、小一、小二、小三。1987年刘新民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职称是小三,用3年进小二,再用3年进小一,用了5年进小高,然后就原地踏步这么多年。再晋升就需要跨过几道门槛:荣誉、科研、论文。“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荣誉少。我的最高荣誉是区级优秀教师。”刘新民说,“在农村学校,区级荣誉几年才能分到一个,市级和省级荣誉,更是就凤毛麟角了。”
莲花小学副校长陈志卫介绍:过去,农村教师入职学历较低,很多是高中或大专学历,后续的本科,不具备科研能力。只会教学,不懂研究,面对科研课题,束手无策。加上以前农村信息闭塞,莲花小学近几个月刚通网线。以前,上网准备课件或查询资料,都需要在家完成,这也制约了教师的科研或论文写作。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从多年研究看,乡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比城市平均晚5年。这是由于传统的职称评定体系不利于乡村教师。职称要求课题论文、教学大赛成绩、公开课,这些在农村都难以实现,很多教师工作几十年也难晋升职称。这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常年难以取得荣誉和职称晋升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对教师流动也造成了影响。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要求“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职称晋升要为乡村教师制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职务职称评定办法和方案。一些论文和外语等要求或将取消。
在农村教师眼里,荣誉太少、没有科研、难发论文……这些成为农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三重门”。
先流动,后申评
在城市中小学,高级职称已经满额。许多达到申报条件的中年教师仅仅因为没有名额不能申报。相反,农村教师则因为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达不到申报条件,而不能申报。那么能否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让农村教师进城得到科研条件,让达标的城市教师下乡拿到申报名额呢?
每月5日,是福建省永定县实验小学龙凤校区教师熊淑琴发工资的日子。她的工资一直如期到账。她拿的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工资,除了没有农村教师补贴外,其他待遇与其原来所在的湖雷中心小学一样。
熊淑琴是2014年8月底选调进永定城区中小学任教的86名教师之一,之前在湖雷中心小学任教15年。熊淑琴进城任教的原因,是永定县出台选调城区中小学教师方案规定:凡正式调入城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到新单位后继续聘任原来已聘职级。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做法属于一种管理创新。目前许多地方教师职称职数多为分配到校。这导致教师校际间流动困难,超编学校教师调不出,缺编学校教师调不进。仅就永定县自身来说,2014年上半年,该县61所中小学中,有42所教师超编,18所缺编,1所满编。一县之内,盈亏不均,都是职称惹的祸。改革迫在眉睫。在永定县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2014年10月30日,出台《中小学教师流动工作实施意见》和《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管理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激励机制实施意见》,提出完善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师资统筹配置机制,组织教师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每学年初核定中、小学职称评聘职数总量,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
职数跟随教师流动,使长期困扰教师合理流动的瓶颈得以突破。在保留原有职称待遇的前提下,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还有一项好处:就是使得农村学校闲置的高级职称指标得以发了出去,农村地区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如愿进了城。除了让更多教师评上职称之外,优秀教师的城乡间流动也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这种创新管理方法之下,教师职称体系表面上没有变化,只是保留原所在校职称,就解决了教师流动难的大问题。但是,这只是职称问题的一个方面。造成教师流动难、职称晋升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职称体系把申报权限区分得过细。久而久之,城乡学校教师职称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教师流动困难。
教师职称需改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职称改革。
“职称上去了,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说得太对了!这种真实的现状很可怕!”这一现实,引发基层一线教师、校长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济南市教师颜兰不无担忧地表示:“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再这么折腾下去了,否则老师们真的没动力了!”
颜兰表示:称评定的最主要问题,是高级职称名额太少,导致教师之间竞争激烈,领导还要与教师竞争,申报法协调,只能按教龄、资格进行量化打分、论资排辈,如此一来。职称晋升与实际教学业绩关系不大,导致“轻教学、重职称”的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当地现行的职称申报打分标准,教学业绩只占很小的比例,不到5%,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职称体系的一大弊端是:按照上述规则评定出来的高级教师,往往资历很深,年纪也大,临近退休。很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班主任不当了,教研组长不干了,脱离一线。由于这些人临近退休,对此,学校领导也无可奈何。根本原因在于,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晋升职称就等于提工资,评上后就没了动力,教得好坏与工资无关。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年轻教师提出了激进的建议:取消职称工资。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这种差距甚至一直延伸到退休之后。有年轻教师认为,办好学校,要靠一线教师的努力。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呼声渐高。
年轻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职称评聘难,工资低,并造成教师间恶性竞争。而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教师,往往不再追求,缺乏工作热情,工作量少甚至退出一线教学。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的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面。应该取消职称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教学人员业绩和表现确定。
终身为职称而战
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学有一位体育老师,1999年毕业于岳阳师专,到现在也没能评上中级职称。该校教导处主任袁沅认为:采取以校为单位,按教师比例数分配职称指标的方式太机械,太不合理。学校目前有30名教师有资格参评中级职称却因为没有指标而只能等着,更别说参评高级职称了。部分教师甚至退休了也未必能评上中级职称。
具备参评资格却因为没有职称指标,而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长沙这所学校并非个例。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一中是一所初中学校,共有234名教师,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中级职称岗位,控制比例50%,该校中级职称岗位核准职数为117,但之前该校已有141名中级职称教师,这意味着该校中级职称岗位已经超出控制指标数24名,其他教师要想评上中级,就得等这批教师评上高级或者退休。目前,该校有51名教师具备了中级职称参评资格,但因为没有中级职称指标,迟迟不能参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与2011年湘人社发97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有关。该文件规定: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高级岗位指标控制比例是10%,中级岗位控制比例是50%,初级岗位控制比例是40%;小学中级岗位控制比例是60%,初级岗位控制比例是40%。也就是说,所有学校只能按这个控制比例申报职称参评,如果一所初中学校有教师30人,那么高级职称就只能评3个人,其他人要评高级,就只能等到本校高级职称教师少于3人时,才能申报参评。
“这造成了教师人数多的学校特别是县城学校,几十人排队等着评职称的现象。而偏远地区学校,则因为近些年新进的都是年轻教师,不具备参评条件,有指标也不能参评。比如双排县上梧江民族学校,近三年就进了10名年轻教师,而中级职称需要工作5年左右才能评,所以这所学校有2个中级指标,却无人参评,指标白白浪费了。”双牌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唐小陆说。
对此,双牌县教育局局长胡佐军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说:“困扰双牌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积极性的问题,而教师师加工资的唯一途径就是晋升职称,但现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像2012年前,职称指标由教育局统筹申报,方便教育部门调剂。目前教育部门对于职称评定完全没有说话权,只能起到组织各个学校评比、审定以及汇总的作用,被动执行,失去了用职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这个‘杠杆’。”
“职称应该是教师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的反映。”他说。上述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很多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无论干得多好,学生多么欢迎,因为学校指标有限,也不能评上相应的职称,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职称指标本应向偏远艰苦地区倾斜,但一刀切的制度,也失去了职称的激励作用。
不少教师呼吁:改革职称评定方式。目前,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职称越高,工资就越高;因此中小学教师特别看重职称。很多中小学老师终生都在为评职称而战,令人心酸不已。
乡村教师晋升的“三重门”
长春市乐山镇莲花小学教师刘新民现在已经60岁,9月份即将退休。在村小任教40年,由于缺乏科研成果、论文以及各种荣誉,从一级教师再往前走就显得步履维艰。刘新民刚当上教师时,小学教师职称分五级:超高、小高、小一、小二、小三。1987年刘新民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职称是小三,用3年进小二,再用3年进小一,用了5年进小高,然后就原地踏步这么多年。再晋升就需要跨过几道门槛:荣誉、科研、论文。“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荣誉少。我的最高荣誉是区级优秀教师。”刘新民说,“在农村学校,区级荣誉几年才能分到一个,市级和省级荣誉,更是就凤毛麟角了。”
莲花小学副校长陈志卫介绍:过去,农村教师入职学历较低,很多是高中或大专学历,后续的本科,不具备科研能力。只会教学,不懂研究,面对科研课题,束手无策。加上以前农村信息闭塞,莲花小学近几个月刚通网线。以前,上网准备课件或查询资料,都需要在家完成,这也制约了教师的科研或论文写作。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从多年研究看,乡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比城市平均晚5年。这是由于传统的职称评定体系不利于乡村教师。职称要求课题论文、教学大赛成绩、公开课,这些在农村都难以实现,很多教师工作几十年也难晋升职称。这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常年难以取得荣誉和职称晋升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对教师流动也造成了影响。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要求“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要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职称晋升要为乡村教师制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职务职称评定办法和方案。一些论文和外语等要求或将取消。
在农村教师眼里,荣誉太少、没有科研、难发论文……这些成为农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三重门”。
先流动,后申评
在城市中小学,高级职称已经满额。许多达到申报条件的中年教师仅仅因为没有名额不能申报。相反,农村教师则因为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达不到申报条件,而不能申报。那么能否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让农村教师进城得到科研条件,让达标的城市教师下乡拿到申报名额呢?
每月5日,是福建省永定县实验小学龙凤校区教师熊淑琴发工资的日子。她的工资一直如期到账。她拿的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工资,除了没有农村教师补贴外,其他待遇与其原来所在的湖雷中心小学一样。
熊淑琴是2014年8月底选调进永定城区中小学任教的86名教师之一,之前在湖雷中心小学任教15年。熊淑琴进城任教的原因,是永定县出台选调城区中小学教师方案规定:凡正式调入城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到新单位后继续聘任原来已聘职级。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一做法属于一种管理创新。目前许多地方教师职称职数多为分配到校。这导致教师校际间流动困难,超编学校教师调不出,缺编学校教师调不进。仅就永定县自身来说,2014年上半年,该县61所中小学中,有42所教师超编,18所缺编,1所满编。一县之内,盈亏不均,都是职称惹的祸。改革迫在眉睫。在永定县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2014年10月30日,出台《中小学教师流动工作实施意见》和《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管理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激励机制实施意见》,提出完善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师资统筹配置机制,组织教师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每学年初核定中、小学职称评聘职数总量,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实行教师“县管校用”。
职数跟随教师流动,使长期困扰教师合理流动的瓶颈得以突破。在保留原有职称待遇的前提下,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还有一项好处:就是使得农村学校闲置的高级职称指标得以发了出去,农村地区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如愿进了城。除了让更多教师评上职称之外,优秀教师的城乡间流动也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这种创新管理方法之下,教师职称体系表面上没有变化,只是保留原所在校职称,就解决了教师流动难的大问题。但是,这只是职称问题的一个方面。造成教师流动难、职称晋升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职称体系把申报权限区分得过细。久而久之,城乡学校教师职称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教师流动困难。
教师职称需改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职称改革。
“职称上去了,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说得太对了!这种真实的现状很可怕!”这一现实,引发基层一线教师、校长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济南市教师颜兰不无担忧地表示:“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再这么折腾下去了,否则老师们真的没动力了!”
颜兰表示:称评定的最主要问题,是高级职称名额太少,导致教师之间竞争激烈,领导还要与教师竞争,申报法协调,只能按教龄、资格进行量化打分、论资排辈,如此一来。职称晋升与实际教学业绩关系不大,导致“轻教学、重职称”的现象较为普遍。按照当地现行的职称申报打分标准,教学业绩只占很小的比例,不到5%,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职称体系的一大弊端是:按照上述规则评定出来的高级教师,往往资历很深,年纪也大,临近退休。很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班主任不当了,教研组长不干了,脱离一线。由于这些人临近退休,对此,学校领导也无可奈何。根本原因在于,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晋升职称就等于提工资,评上后就没了动力,教得好坏与工资无关。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年轻教师提出了激进的建议:取消职称工资。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这种差距甚至一直延伸到退休之后。有年轻教师认为,办好学校,要靠一线教师的努力。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呼声渐高。
年轻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职称评聘难,工资低,并造成教师间恶性竞争。而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教师,往往不再追求,缺乏工作热情,工作量少甚至退出一线教学。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的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面。应该取消职称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教学人员业绩和表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