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势,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
一、尊重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二、倡导自学,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构建自主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须采用以下策略:一是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二是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当学生对历史观点缺乏背景知识或其认识陷入困境时,教师就须讲解点拨。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三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四是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须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原则。二是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实现教学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三、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我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有四种办法。第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当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第二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这一点应当训练经常,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但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第四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乐于质疑。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总之,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中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学习效果愈好。
一、尊重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二、倡导自学,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构建自主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须采用以下策略:一是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二是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当学生对历史观点缺乏背景知识或其认识陷入困境时,教师就须讲解点拨。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三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四是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须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原则。二是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实现教学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三、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我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有四种办法。第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当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第二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这一点应当训练经常,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但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第四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乐于质疑。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总之,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中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学习效果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