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美包括教学内容美和教学形式美两个内容。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有自然景色美、社会生活美、艺术形象美、课文语言美及课文结构美等等。本文着重从教学形式美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了美的内容而没有美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美的表现就会受到影响。因而,探讨美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美: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设导语,历来是体现语文教学艺术和匠心的重要手段,设计得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师生的交流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特别突出“言行一致”这一核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我很欣赏我们班的王萍同学,因为她常在灯下刻苦钻研;我更欣赏江友翰同学,他不但刻苦钻研,而且能锲而不舍;然而与他们比较起来,我更欣赏章淼,他不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而且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而与他比起来,我更欣赏班长江城,因为他不但敢说,而且敢于在压力面前将说出的话付诸行动,哪怕付出失去友谊的代价!我们都在成长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至善至美的人。我们在努力,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但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永远堪为我们的楷模!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朗读课文)。
这段激情洋溢的导语与课文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一致,既有论辩色彩,也有真挚感情,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他们所得的感悟之深、体验之切,收获之丰,自然是无可比拟的。
再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是绿色的主宰,春是花的海洋,春是生命与希望,春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春是一首写不尽的诗,春是一幅绘不绝的画。谁能不爱春天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番导语一出,学生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春天。
课文导语的设计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都要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美。
二、 幽默风趣的语言美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语言所拥有的感染力和情趣性,能为学生创造自在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对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正是以语言凭借,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备准确性、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通俗性和幽默感。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美
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性。
巧用“比赛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联系现实,观察生活,引导思考;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以谜引趣、以戏引趣、以问引趣、以奖引趣,引趣生花;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多: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成长。
四、张弛有度的结构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课堂也一样,也要求其结构有高低变化,张弛有度,过渡自然。具体来说,体现在:
1.首尾呼应
一般来说,课堂的开始,应交待教学内容及其应达目标;分析讲授以后,进行小结回顾,看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目标是否达到。这体现了一种首尾呼应的浑园式的课堂结构。当然,结构类型很多,各人可根据自身优势和教材特点灵活组织。
2.要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一堂语文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分割切块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教学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個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用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大凡著名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或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应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3.一张一弛,张弛结合
一节课,切不可以老师一讲到底,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要注意把握师生对话的节奏,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一节课老师的累计授课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之间,其他时间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动手练习,或自由讨论,或表达思想。这种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不但促进了学生左右大脑和谐均衡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左右大脑交替使用,不易产生疲劳感,始终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为下节课设置悬念
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并急于一究到底是对所有中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学生之所以爱看《驿路梨花》,就是因为本文围绕大山深处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而设置了一连串令人牵肠挂肚的悬念:是瑶族老人?——不全是,是哈尼小姑娘?——不全是,是小姑娘姐姐和解放军?——不全是,而是造屋的解放军和所有照料茅屋的人。利用这种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也刻意追求一种“上了这节课,等上下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达到这个效果,设置课堂悬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科学美观的板书美
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用准确凝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表等对教学内容所作的科学概括,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学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创设科学和优美的板书可以增添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效应和思索效应,便于加深记忆、理解和巩固知识。事实上,学生看到老师优美的板书,就会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所写的字有一个大的进步。
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板书设计,给人的视 觉效果是严谨、简洁的结构美;学生在欣赏板书时就能透过老师所提供的直觉形象因素去反思、自察、内省和联想,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如我在教学《食物从何处来》的板书设计: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极强的求知心理,使学生欲罢不能。
它充分展现了野兔、狼、老虎、细菌这些动物、微生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同时在造型上展现一种回环美,活跃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气氛。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板书设计应遵循“实用”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启发性;既要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揭示课文的艺术特点,不要本末倒置,刻意追求什么“板书艺术”,把板书设计当作是粉笔字表演,否则,定会冲淡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美的诱惑,一种足以令师生心折首肯的艺术诱惑。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语文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渗透审美教育。所以,教师本身先应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它也是一种足以令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产生创造的诱惑。在教师的诠释和指导下,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内容美与教学形式美比翼齐飞,这是语文教师应致力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设导语,历来是体现语文教学艺术和匠心的重要手段,设计得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师生的交流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特别突出“言行一致”这一核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我很欣赏我们班的王萍同学,因为她常在灯下刻苦钻研;我更欣赏江友翰同学,他不但刻苦钻研,而且能锲而不舍;然而与他们比较起来,我更欣赏章淼,他不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而且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而与他比起来,我更欣赏班长江城,因为他不但敢说,而且敢于在压力面前将说出的话付诸行动,哪怕付出失去友谊的代价!我们都在成长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至善至美的人。我们在努力,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但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永远堪为我们的楷模!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朗读课文)。
这段激情洋溢的导语与课文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一致,既有论辩色彩,也有真挚感情,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他们所得的感悟之深、体验之切,收获之丰,自然是无可比拟的。
再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是绿色的主宰,春是花的海洋,春是生命与希望,春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春是一首写不尽的诗,春是一幅绘不绝的画。谁能不爱春天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番导语一出,学生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春天。
课文导语的设计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都要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美。
二、 幽默风趣的语言美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语言所拥有的感染力和情趣性,能为学生创造自在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对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正是以语言凭借,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备准确性、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通俗性和幽默感。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美
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性。
巧用“比赛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联系现实,观察生活,引导思考;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以谜引趣、以戏引趣、以问引趣、以奖引趣,引趣生花;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多: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成长。
四、张弛有度的结构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课堂也一样,也要求其结构有高低变化,张弛有度,过渡自然。具体来说,体现在:
1.首尾呼应
一般来说,课堂的开始,应交待教学内容及其应达目标;分析讲授以后,进行小结回顾,看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目标是否达到。这体现了一种首尾呼应的浑园式的课堂结构。当然,结构类型很多,各人可根据自身优势和教材特点灵活组织。
2.要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一堂语文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分割切块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教学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個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用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大凡著名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有多种形式,但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或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应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3.一张一弛,张弛结合
一节课,切不可以老师一讲到底,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要注意把握师生对话的节奏,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一节课老师的累计授课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之间,其他时间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动手练习,或自由讨论,或表达思想。这种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不但促进了学生左右大脑和谐均衡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左右大脑交替使用,不易产生疲劳感,始终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为下节课设置悬念
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并急于一究到底是对所有中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学生之所以爱看《驿路梨花》,就是因为本文围绕大山深处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而设置了一连串令人牵肠挂肚的悬念:是瑶族老人?——不全是,是哈尼小姑娘?——不全是,是小姑娘姐姐和解放军?——不全是,而是造屋的解放军和所有照料茅屋的人。利用这种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结构的安排上也刻意追求一种“上了这节课,等上下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达到这个效果,设置课堂悬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科学美观的板书美
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用准确凝炼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表等对教学内容所作的科学概括,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学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创设科学和优美的板书可以增添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效应和思索效应,便于加深记忆、理解和巩固知识。事实上,学生看到老师优美的板书,就会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所写的字有一个大的进步。
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板书设计,给人的视 觉效果是严谨、简洁的结构美;学生在欣赏板书时就能透过老师所提供的直觉形象因素去反思、自察、内省和联想,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智力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如我在教学《食物从何处来》的板书设计: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极强的求知心理,使学生欲罢不能。
它充分展现了野兔、狼、老虎、细菌这些动物、微生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同时在造型上展现一种回环美,活跃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气氛。
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板书设计应遵循“实用”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启发性;既要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揭示课文的艺术特点,不要本末倒置,刻意追求什么“板书艺术”,把板书设计当作是粉笔字表演,否则,定会冲淡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美的诱惑,一种足以令师生心折首肯的艺术诱惑。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语文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渗透审美教育。所以,教师本身先应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它也是一种足以令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产生创造的诱惑。在教师的诠释和指导下,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语文教学内容美与教学形式美比翼齐飞,这是语文教师应致力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