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主题之一,教学手法和技能培养也得到革新。小学音乐作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获取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知识积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存在“唱跑调”“不合拍”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节奏感不足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有效性研究
音乐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也是大家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将音乐代入到小学教育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音乐节奏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节奏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升音乐传唱的情感度。然而,在部分地区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乐理知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意义和策略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的实际意义
节奏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基础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首先,节奏是对音乐节拍的有效把握和合理运用。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是培养技能、夯实基础的“黄金期”,节奏作为音乐的基础技能,不仅对学生的乐理学习产生帮助,还对歌曲的掌握和学唱具有促进作用。然后,节奏对课堂教学的氛围有一定的营造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听歌曲、学歌曲为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升,而节奏化的代入,将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旋律的节拍下,让肢体和乐感融合发展,使学生的音乐氛围得到加强,从而更易于学生对乐曲的学习。最后,节奏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引导作用。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等方面对乐曲的内涵表达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加强学生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情感表达更具有影响性和渗透性。同时,另一方面,节奏技能的掌握,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灵活性,进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良性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的教学策略
1.把握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音乐节奏
语言是我们交流情感、行为表达的基础。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对乐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话,对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日常语言特点,让学生结合语言的日常表达,通过对语气、语调、语境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随后与音乐传唱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言节奏渗透于歌曲的唱跳上,也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如手掌击打、脚步声响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节拍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组织游戏环节,增强学生节奏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纪,在音乐的学习当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安排适合學生行为需求的教学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提升课堂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导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师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游戏小组,让学生聆听所播放的音乐或节拍,作出相应的动作,以此来响应该乐曲的节奏旋律,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力。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还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下,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提升课堂学习的体验度。
3.运用器乐教学,提升学生节奏掌控
器乐作为歌曲演奏的工具之一,对音乐的节奏表达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将器乐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控力,促进乐理知识的高效吸收。同时,器乐的表达方式简单、声音清脆,更易于学生对音调的学习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器乐道具,如三角铁、沙球、快板等,让学生通过简单击打的方式,直观地感受节奏或节拍的运用效果,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对乐器进行演奏,使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把握得以增强,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器乐工具进行合奏表演,了解八分符、四分符等节拍的不同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对节奏细节的感知程度。
综上所述,音乐节奏的有效教授,不仅使学生的音乐表达更加流畅,提升乐曲演唱的水平,还使学生在节奏的把握上更加具有主观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此外,注重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激发,课堂体验得到增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内在基础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培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丘杭梅.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有效方法研究[J].学苑教育,2019(9):90-90.
[2]王昱达.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新课程,2019(13):56-56.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有效性研究
音乐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也是大家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将音乐代入到小学教育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内涵。音乐节奏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节奏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升音乐传唱的情感度。然而,在部分地区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乐理知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意义和策略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的实际意义
节奏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基础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首先,节奏是对音乐节拍的有效把握和合理运用。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是培养技能、夯实基础的“黄金期”,节奏作为音乐的基础技能,不仅对学生的乐理学习产生帮助,还对歌曲的掌握和学唱具有促进作用。然后,节奏对课堂教学的氛围有一定的营造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听歌曲、学歌曲为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升,而节奏化的代入,将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旋律的节拍下,让肢体和乐感融合发展,使学生的音乐氛围得到加强,从而更易于学生对乐曲的学习。最后,节奏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引导作用。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等方面对乐曲的内涵表达也存在不同的效果。加强学生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情感表达更具有影响性和渗透性。同时,另一方面,节奏技能的掌握,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灵活性,进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良性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的教学策略
1.把握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音乐节奏
语言是我们交流情感、行为表达的基础。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对乐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话,对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日常语言特点,让学生结合语言的日常表达,通过对语气、语调、语境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随后与音乐传唱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言节奏渗透于歌曲的唱跳上,也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如手掌击打、脚步声响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节拍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组织游戏环节,增强学生节奏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纪,在音乐的学习当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安排适合學生行为需求的教学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提升课堂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导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师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游戏小组,让学生聆听所播放的音乐或节拍,作出相应的动作,以此来响应该乐曲的节奏旋律,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力。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还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下,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提升课堂学习的体验度。
3.运用器乐教学,提升学生节奏掌控
器乐作为歌曲演奏的工具之一,对音乐的节奏表达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将器乐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控力,促进乐理知识的高效吸收。同时,器乐的表达方式简单、声音清脆,更易于学生对音调的学习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器乐道具,如三角铁、沙球、快板等,让学生通过简单击打的方式,直观地感受节奏或节拍的运用效果,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对乐器进行演奏,使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把握得以增强,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器乐工具进行合奏表演,了解八分符、四分符等节拍的不同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对节奏细节的感知程度。
综上所述,音乐节奏的有效教授,不仅使学生的音乐表达更加流畅,提升乐曲演唱的水平,还使学生在节奏的把握上更加具有主观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此外,注重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激发,课堂体验得到增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内在基础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技能得到培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丘杭梅.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有效方法研究[J].学苑教育,2019(9):90-90.
[2]王昱达.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新课程,2019(13):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