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小吴是一个容易冲动、倔强执拗的男孩,脾气不发作时他看起来一切都好——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因此除了我这个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一般都不知道他还有这另外一面。
终于有老师领教了他的“牛脾气”!这天,上午第四节下课,我来到班里,看到外语老师气冲冲地站在小吴桌前让他承认错误,而小吴倔强地站着,嘴里嘟囔着就是不肯,两人僵持在那里。一问才知道,上外语课时小组竞赛,小吴的同桌失误影响了小组加分,小吴就发脾气把同桌弄哭了。外语老师让小吴道歉,他非但不听,反而跟老师犟,俩人已经僵持好长时间了。
见此情形,我知道小吴正犯牛脾气,一时不可能承认错误,便轻声对外语老师说:“您先消消气,我先代小吴跟您道歉,吃过饭后我会带小吴找您承认错误。”外语老师走后,我没再提这件事,大家正常吃午饭。这种冷处理使原本赌气不肯吃饭的小吴逐渐平静下来,他也吃了饭。
午餐过后,批改当天的学生作业,我把小吴叫到身边,先把他的作业批完,然后一边批其他同学的作业一边和他聊天。我问他:“你看陈老师辛不辛苦?”他说:“辛苦!”他和我感情一向不错,也很体谅我,我料定他会给我这个答案。可这当然不是我的目的,我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外语老师身上,“其实外语老师教四个班的外语,又是上课,又是批改,更辛苦!你说是不是?”他不做声。看来他情绪还没转过来,就是明知道外语老师更辛苦,心里也不情愿那样想,嘴上更不会那样说。
看火候还不到,我转移话题:“知道吗?老师特别喜欢你。你不仅学习很努力,而且知错就改,你已经好久没有冲动、发脾气了,进步可真大!”我采用迂回战术,不贬反褒,他的脸红了。见状,我放下手中的笔,拉过他的手,看着他说:“我知道你集体观念特别强,今天把同桌弄哭也是因为看到小组评比落后心里着急,是不是?”他用力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我如此理解他的感激。我轻柔地对他说:“好孩子,你想过没有?你把同桌弄哭,又不道歉,还顶撞外语老师,不仅影响小组评比,而且连班级的荣誉也影响了。一直以来,各科老师对我们班印象都特别好,认为我们班不仅同学间团结,而且尊敬、爱戴老师,所以都很喜欢我们班。”停了停,我看似若有所思地说:“不知这一次会不会影响外语老师对我们班的印象?”他低下了头,我感觉得到他的愧疚。
我趁热打铁,接着说:“以前外语老师就跟我夸过你,说你学外语很努力,进步很大,很喜欢你。其实,只要你认识到错误,真诚地向外语老师承认错误,我想她会原谅你,对我们班的印象还会像以前那么好的。”他抬起了头,“可是,我怕……怕外语老师不肯原谅我,她……当时很生我的气。”他小声支吾着。我拍拍他的肩,鼓励他说:“我打包票,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外语老师一定会给你改正的机会!这样吧,老师陪你去,这一路上你想好怎么跟外语老师说。”他想了想,下了好大的决心,点了点头。
就这样,小吴在我的陪同下跟外语老师承认了错误,道了歉,说到动情处,还流了泪,态度非常诚恳。事情至此得到了完满解决。
[反思]
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为了缓和心理冲突和挫折而寻找缓冲物(如目标替代、情境转移等)从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心理效应的现象称为缓冲效应。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双方激烈冲突与争执的情况下,首要的是使双方平静下来以缓和矛盾,这是解决争端的第一步,否则冲突只能愈演愈烈。
在本案例中,当外语老师与小吴发生冲突,争执不下时,我以第三人仲裁者的身份出现,转移情境,先代小吴向外语老师道歉,请外语老师消消气,先去吃饭;对小吴则将问题暂置一旁,让他自己平静下来。而后在小吴到我那儿批作业的时候,真诚地与他对话,进行疏通、劝解、引导工作。由于经过了冷处理的缓冲,小吴不再钻牛角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在我的鼓励下诚恳地向外语老师道歉,最终化解了他与外语老师之间的矛盾。
其实,运用缓冲效应可以成功解决很多冲突。我们都知道,双方冲突,有时并不是真的非要冲突不可,但碍于面子,人们仍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坚持与对方对着干。所以,寻找一个适当的缓冲物,给双方一个合适的台阶,帮助双方体面地下台,在平心静气时解决矛盾、平息冲突,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
小吴是一个容易冲动、倔强执拗的男孩,脾气不发作时他看起来一切都好——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因此除了我这个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一般都不知道他还有这另外一面。
终于有老师领教了他的“牛脾气”!这天,上午第四节下课,我来到班里,看到外语老师气冲冲地站在小吴桌前让他承认错误,而小吴倔强地站着,嘴里嘟囔着就是不肯,两人僵持在那里。一问才知道,上外语课时小组竞赛,小吴的同桌失误影响了小组加分,小吴就发脾气把同桌弄哭了。外语老师让小吴道歉,他非但不听,反而跟老师犟,俩人已经僵持好长时间了。
见此情形,我知道小吴正犯牛脾气,一时不可能承认错误,便轻声对外语老师说:“您先消消气,我先代小吴跟您道歉,吃过饭后我会带小吴找您承认错误。”外语老师走后,我没再提这件事,大家正常吃午饭。这种冷处理使原本赌气不肯吃饭的小吴逐渐平静下来,他也吃了饭。
午餐过后,批改当天的学生作业,我把小吴叫到身边,先把他的作业批完,然后一边批其他同学的作业一边和他聊天。我问他:“你看陈老师辛不辛苦?”他说:“辛苦!”他和我感情一向不错,也很体谅我,我料定他会给我这个答案。可这当然不是我的目的,我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外语老师身上,“其实外语老师教四个班的外语,又是上课,又是批改,更辛苦!你说是不是?”他不做声。看来他情绪还没转过来,就是明知道外语老师更辛苦,心里也不情愿那样想,嘴上更不会那样说。
看火候还不到,我转移话题:“知道吗?老师特别喜欢你。你不仅学习很努力,而且知错就改,你已经好久没有冲动、发脾气了,进步可真大!”我采用迂回战术,不贬反褒,他的脸红了。见状,我放下手中的笔,拉过他的手,看着他说:“我知道你集体观念特别强,今天把同桌弄哭也是因为看到小组评比落后心里着急,是不是?”他用力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我如此理解他的感激。我轻柔地对他说:“好孩子,你想过没有?你把同桌弄哭,又不道歉,还顶撞外语老师,不仅影响小组评比,而且连班级的荣誉也影响了。一直以来,各科老师对我们班印象都特别好,认为我们班不仅同学间团结,而且尊敬、爱戴老师,所以都很喜欢我们班。”停了停,我看似若有所思地说:“不知这一次会不会影响外语老师对我们班的印象?”他低下了头,我感觉得到他的愧疚。
我趁热打铁,接着说:“以前外语老师就跟我夸过你,说你学外语很努力,进步很大,很喜欢你。其实,只要你认识到错误,真诚地向外语老师承认错误,我想她会原谅你,对我们班的印象还会像以前那么好的。”他抬起了头,“可是,我怕……怕外语老师不肯原谅我,她……当时很生我的气。”他小声支吾着。我拍拍他的肩,鼓励他说:“我打包票,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外语老师一定会给你改正的机会!这样吧,老师陪你去,这一路上你想好怎么跟外语老师说。”他想了想,下了好大的决心,点了点头。
就这样,小吴在我的陪同下跟外语老师承认了错误,道了歉,说到动情处,还流了泪,态度非常诚恳。事情至此得到了完满解决。
[反思]
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为了缓和心理冲突和挫折而寻找缓冲物(如目标替代、情境转移等)从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心理效应的现象称为缓冲效应。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双方激烈冲突与争执的情况下,首要的是使双方平静下来以缓和矛盾,这是解决争端的第一步,否则冲突只能愈演愈烈。
在本案例中,当外语老师与小吴发生冲突,争执不下时,我以第三人仲裁者的身份出现,转移情境,先代小吴向外语老师道歉,请外语老师消消气,先去吃饭;对小吴则将问题暂置一旁,让他自己平静下来。而后在小吴到我那儿批作业的时候,真诚地与他对话,进行疏通、劝解、引导工作。由于经过了冷处理的缓冲,小吴不再钻牛角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在我的鼓励下诚恳地向外语老师道歉,最终化解了他与外语老师之间的矛盾。
其实,运用缓冲效应可以成功解决很多冲突。我们都知道,双方冲突,有时并不是真的非要冲突不可,但碍于面子,人们仍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坚持与对方对着干。所以,寻找一个适当的缓冲物,给双方一个合适的台阶,帮助双方体面地下台,在平心静气时解决矛盾、平息冲突,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