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习离不开实验,实验的成功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验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的选择使用、操作的方法、仪器的性能等原因,使得效果不尽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部分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使实验效果更好,下面谈谈一些做法。(笔者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
一、改进操作方法
1.“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改进
实验要求学生以菜豆和玉米为例,认识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体积较大,剥去外面的种皮,整个胚就露出来了,把合拢的子叶分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整个胚的组成: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学生对整个胚有直观的感知。课本要求学生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滴上碘液,再用放大镜来观察胚乳、果皮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不足之处:由于玉米种子的胚较小,藏在种子的基部一侧,学生不容易看得清;加上纵切时落刀位置不准,会导致切偏,使学生观察不到胚完整的组成,从而对玉米胚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笔者的改进:纵切玉米种子前,多发一粒玉米给学生,让他们把玉米种子的种皮剥开,取出基部细小的盾型的胚(一面平,一面凸起)。此时,学生都惊喜地发现原来玉米的胚长得如此精致,再用指甲从胚平那面的中央轻轻掰开,露出藏于浅表层的针状物,该针状物包括胚根、胚芽、胚轴,而凸起的部分是子叶,玉米整个胚的形状与菜豆的比,刚好一面是平的,缺了一片子叶,所以属于单子叶植物。这样一来,学生对玉米种子有了整体的感知。
2.“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改进
教材指引将鸡卵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看卵壳下面的气室后,用剪刀将气室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培养皿或烧杯里,然后观察卵的结构。
不足之处:气室面积与一元硬币大小相近,所以为观察气室而除去的卵壳面积并不大,若学生按课本要求将气室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培养皿过程中,由于开口小于卵细胞,卵黄膜会被扯破,漏出卵黄。
笔者的改进:建议学生观察气室之后尽量把开口剪大些,或干脆像平常打蛋那样把蛋壳打破,再把蛋壳掰开倒出卵白和卵黄,确保卵细胞完整。另外,不建议把卵白和卵黄流入培养皿,培养皿底较宽,流入后,球状的卵细胞成了饼状,往往胚盘被压在底下看不到,学生把其翻转看时,会把卵黄膜破坏,流出卵黄。建议用小烧杯,使整个卵细胞呈球状悬浮在卵白里,胚盘自然位于上面,便于观察。
3.“显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形成条件”实验改进
对于动脉血与静脉血,课本用文字讲述概念的本质并配以插图显示两者外观上的区别。若能展示两者的形成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笔者曾作如下操作:1?郾洗净培养皿。2?郾用锋利的刀子切断鸡或鸭颈部的大血管,用培养皿接住涌出的血液,静置待血液凝固。3?郾观察血液表面的颜色。4?郾当血液表面的颜色呈鲜红且凝固成块时,用刀沿培养皿中线把血块切成两份。把其中一份反过来,放回原处,让底部的血块向上接触到空气。5?郾马上观察刚翻过来的血块的颜色与未作反转处理的血块颜色是否相同。6?郾留心观察一段时间,被翻过来的血块颜色是否逐漸发生变化。(注意:取血后整个观察过程都必须打开培养皿的盖子,以保证血液表面能与空气充分接触,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通过该实验,学生深刻体会到血液含氧多呈鲜红色,为动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为静脉血。两者随含氧量多少而相互转化。
二、因地制宜,优选材料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中,为了直观了解植物对水分的运输,课本安排取一段带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然后将其靠基部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发现叶脉变红整个叶片都变红,而茎的表面没有出现红色,接着把茎横向纵向切断,看看能不能从切面看到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到叶片中的。
笔者发现选取的植物茎内部颜色越接近白色,越能清晰看到红色水分经过的途径(即导管的分布)。而垂叶榕是南方比较常见的绿化树种,枝叶茂盛,蒸腾作用旺盛,短时间即可出现实验效果,且茎内木质部洁白,是该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
通过改进实验,不仅能提高实验效果,也让学生明白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好和唯一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钱昭君
一、改进操作方法
1.“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改进
实验要求学生以菜豆和玉米为例,认识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体积较大,剥去外面的种皮,整个胚就露出来了,把合拢的子叶分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整个胚的组成: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学生对整个胚有直观的感知。课本要求学生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滴上碘液,再用放大镜来观察胚乳、果皮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不足之处:由于玉米种子的胚较小,藏在种子的基部一侧,学生不容易看得清;加上纵切时落刀位置不准,会导致切偏,使学生观察不到胚完整的组成,从而对玉米胚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笔者的改进:纵切玉米种子前,多发一粒玉米给学生,让他们把玉米种子的种皮剥开,取出基部细小的盾型的胚(一面平,一面凸起)。此时,学生都惊喜地发现原来玉米的胚长得如此精致,再用指甲从胚平那面的中央轻轻掰开,露出藏于浅表层的针状物,该针状物包括胚根、胚芽、胚轴,而凸起的部分是子叶,玉米整个胚的形状与菜豆的比,刚好一面是平的,缺了一片子叶,所以属于单子叶植物。这样一来,学生对玉米种子有了整体的感知。
2.“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改进
教材指引将鸡卵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破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看卵壳下面的气室后,用剪刀将气室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培养皿或烧杯里,然后观察卵的结构。
不足之处:气室面积与一元硬币大小相近,所以为观察气室而除去的卵壳面积并不大,若学生按课本要求将气室下面的内壳膜剪破,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培养皿过程中,由于开口小于卵细胞,卵黄膜会被扯破,漏出卵黄。
笔者的改进:建议学生观察气室之后尽量把开口剪大些,或干脆像平常打蛋那样把蛋壳打破,再把蛋壳掰开倒出卵白和卵黄,确保卵细胞完整。另外,不建议把卵白和卵黄流入培养皿,培养皿底较宽,流入后,球状的卵细胞成了饼状,往往胚盘被压在底下看不到,学生把其翻转看时,会把卵黄膜破坏,流出卵黄。建议用小烧杯,使整个卵细胞呈球状悬浮在卵白里,胚盘自然位于上面,便于观察。
3.“显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形成条件”实验改进
对于动脉血与静脉血,课本用文字讲述概念的本质并配以插图显示两者外观上的区别。若能展示两者的形成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笔者曾作如下操作:1?郾洗净培养皿。2?郾用锋利的刀子切断鸡或鸭颈部的大血管,用培养皿接住涌出的血液,静置待血液凝固。3?郾观察血液表面的颜色。4?郾当血液表面的颜色呈鲜红且凝固成块时,用刀沿培养皿中线把血块切成两份。把其中一份反过来,放回原处,让底部的血块向上接触到空气。5?郾马上观察刚翻过来的血块的颜色与未作反转处理的血块颜色是否相同。6?郾留心观察一段时间,被翻过来的血块颜色是否逐漸发生变化。(注意:取血后整个观察过程都必须打开培养皿的盖子,以保证血液表面能与空气充分接触,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通过该实验,学生深刻体会到血液含氧多呈鲜红色,为动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为静脉血。两者随含氧量多少而相互转化。
二、因地制宜,优选材料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中,为了直观了解植物对水分的运输,课本安排取一段带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然后将其靠基部的那一段迅速放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发现叶脉变红整个叶片都变红,而茎的表面没有出现红色,接着把茎横向纵向切断,看看能不能从切面看到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到叶片中的。
笔者发现选取的植物茎内部颜色越接近白色,越能清晰看到红色水分经过的途径(即导管的分布)。而垂叶榕是南方比较常见的绿化树种,枝叶茂盛,蒸腾作用旺盛,短时间即可出现实验效果,且茎内木质部洁白,是该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
通过改进实验,不仅能提高实验效果,也让学生明白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好和唯一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