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2-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变迁研究”(L18BZS005)。
一、引言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其萌发是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在西风东渐大潮下的产物;其制度的确立昭示着各个历史时段近代化社会的力量。从“壬寅学制”到“壬戊学制”,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
二、在思想文化方面——男女平等以及国家意识的觉醒
(一)教育平等意识
清末封建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曾是众所接受的女子教育准则。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封建性进步性共存。封建性即是仍奉承家庭主妇观念,进步性则是重视女性培养孩子成为优秀国民的积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男女平权、入学机会均等等思想成为一时潮流。1921年,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首开招收女学生的先例。1922年,全国又有6所中学实施男女同校。五四运动后之后,全国实施男女同校的学校与日俱增,教育部继而顺应时局改革学制,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终以体制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同校的单轨制的教育体系,近代女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经正女塾、教会女子高等学校的开办,到高等教育、留学女子教育的发展,一系列女子教育实践无一不昭示着教育平等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社会对于教育平等的渴望。
(二)社会平等意识
女子缠足曾风靡一时,社会皆以女子三寸金莲为美。随着教育的普及,针对妇女缠足而作斗争的知识女性,也开始提倡实施和男性有同样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取消守节陋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社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守旧思想的不断革除,社会陋习逐渐被世人摒弃。如在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章程中,《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学科程度章第二》第四节第五条规定:“女子缠足最为伤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一律禁除,力娇弊习。” ①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开始积极争取就业平等机会。要求社会向女性开放职业,还追求妇女就业后的劳动保障。例如1922年胡彬夏和程婉珍女士组织成立了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该会向国会提交请愿,要求修正商人条例中关于“限制妻子之经商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教育从女权运动中看到了女子就业以获取经济独立的作用,女性只有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才可摆脱家庭附庸的累赘,实现社会平等。
(三)国家意识
晚清传教士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女学与国家振兴的关系上,论证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林乐知曾呼吁:一个国家如果不先让女性得到自由,不提拔和教养女性,不让女性成材,那么这个国家是坚决不可能有振兴的希望的。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密不可分,二者互有因果。女子教育的实践融入了非常多的天赋人权、国家意识等思想,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深化,她们形成女性团体、发动学潮、争取团结,向腐朽固执的社会传播独立自强的力量。她们逐渐明白,女性的教育、社会地位的平等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有关国家和民族荣耀的大事。这在各女学校的校歌中有充分体现,例如《北洋女师范学堂的毕业记盛》中写道:“国何由盛何由凋?权自教育操。”“起我后学相追攀,奋勉在吾曹。”这反映了女学生国家责任感的大幅提高,女学生开始以振兴国家、争取权益为目标。女学生由此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学校的女学生联系密切、砥砺奋进,学生群体影响社会的能量远超以往,正是如此,知识女性开始了新的政治觉醒,以探求中国妇女解放的新途径。
三、在政治方面——女性参政与革命
(一)参政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曾本着男女教育平权的原则,提倡女子参政议政,他曾说:“女子参政问题,不宜问程度够不够,宜问此事该不该。如果女子应参政,自当予以参政权,即使程度不足,则教育未始不足以补救之。”知识女性受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鼓励,乐于结成团体,共同为女子权利斗争,唐群英便是女子参政议政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1912年2月20日,唐群英将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同盟会、女国民会、女子后援会等女子团体联合发展起来,在南京组建了一个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以达到参政目的,唐群英被选为会长,发布《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即使在女子参政运动遭到袁世凯封杀后,唐群英仍不忘初衷,回乡办女子学校、组织女性运动、争取女性平等权利、从事女子实业等,利用一切机会为女性合法权利和利益而奋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党政纲明确:“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这个宣言实现了同盟会对男女平等的主张,这无疑是女子參政运动努力的结果。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知识女性增多、思想觉悟提高,她们在政治意识上的觉醒与她们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女性才能在政治、社会领域展现独有的作用。
(二)国民革命的动员
在女子教育广泛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女子解放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国共两党通过制造“国民革命为女权前提”掌握了妇女运动的领导权,妇女运动由此被印上了党派政治的烙印。国共两党虽然政治目标不同,但二者都积极吸收女权主义中合理的因素,以此来保障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从中共二大至四大,共产党形成了妇女运动的基本纲领,其中规定了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劳动妇女等。三大后中共中央成立妇女委员会,早期接受女子教育的先进知识女性邓颖超、向警予等人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国民党二大通过第一个正式的“妇女运动决定案”,提出“领导妇女群众参加国民革命外,还应重视妇女本身的解放”,促使妇女获得政治、法律平等权。将妇女的权益与政治动员挂钩,使妇女感到这是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同时也使女性认识到革命运动是为劳苦人民谋利益。此时妇女运动已不仅仅是单独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而是被纳入民族或阶级的解放之中。 四、在经济方面——为经济现代化输送人才
在中国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自主和民族自由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洋务运动便是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贯彻“自强”“求富”的理念,军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下维持洋务运动,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步向人才教育渗透,社会掀起兴女学、建学堂的热潮。女子留学教育也得到积极发展,出国留学的曹丽云、唐慧英等人学成归国后,或成为医疗领域的带头人,或成为一院之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收益。而在日本留学的王季玉女士,在系统学习英语、物理、文学等科,成为文理兼长的高知人才后,归国创办振华女校,使该校远近驰名、桃李遍地,推动着教育行业在社会以及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女子逐步摒弃相夫教子礼仪的教导,积极学习农工商医等专科学校的教育,向社会输入了高素质的管理、医学、科技等人才。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得到发展;而在此过程中,顽固地阻碍着现代化的内部封建保守势力也逐步瓦解。教育投入是有滞后性的,是一项长期大业。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关系到经济发展。21世纪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国民教育水平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好与坏的标准,女子教育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五、小结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中国社会从小农经济脱胎而出,从传统封建走向自由近现代的缩影。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是女子學校、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发展,同时也是建构近代化社会的表现。传播文明,谋求女性自立,进而起到社会性作用便是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94页。
参考文献:
[1]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M].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9.
[2]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3]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争史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7]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9]刘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J].鄂州大学学报,2002,(02).
[10]万琼华,朱丽.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观的嬗变: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
关娴娴,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研究。
王琳,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2-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变迁研究”(L18BZS005)。
一、引言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其萌发是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在西风东渐大潮下的产物;其制度的确立昭示着各个历史时段近代化社会的力量。从“壬寅学制”到“壬戊学制”,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
二、在思想文化方面——男女平等以及国家意识的觉醒
(一)教育平等意识
清末封建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曾是众所接受的女子教育准则。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封建性进步性共存。封建性即是仍奉承家庭主妇观念,进步性则是重视女性培养孩子成为优秀国民的积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男女平权、入学机会均等等思想成为一时潮流。1921年,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首开招收女学生的先例。1922年,全国又有6所中学实施男女同校。五四运动后之后,全国实施男女同校的学校与日俱增,教育部继而顺应时局改革学制,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终以体制的形式确立了男女同校的单轨制的教育体系,近代女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经正女塾、教会女子高等学校的开办,到高等教育、留学女子教育的发展,一系列女子教育实践无一不昭示着教育平等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社会对于教育平等的渴望。
(二)社会平等意识
女子缠足曾风靡一时,社会皆以女子三寸金莲为美。随着教育的普及,针对妇女缠足而作斗争的知识女性,也开始提倡实施和男性有同样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取消守节陋习、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社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守旧思想的不断革除,社会陋习逐渐被世人摒弃。如在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章程中,《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学科程度章第二》第四节第五条规定:“女子缠足最为伤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一律禁除,力娇弊习。” ①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开始积极争取就业平等机会。要求社会向女性开放职业,还追求妇女就业后的劳动保障。例如1922年胡彬夏和程婉珍女士组织成立了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该会向国会提交请愿,要求修正商人条例中关于“限制妻子之经商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教育从女权运动中看到了女子就业以获取经济独立的作用,女性只有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才可摆脱家庭附庸的累赘,实现社会平等。
(三)国家意识
晚清传教士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女学与国家振兴的关系上,论证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林乐知曾呼吁:一个国家如果不先让女性得到自由,不提拔和教养女性,不让女性成材,那么这个国家是坚决不可能有振兴的希望的。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密不可分,二者互有因果。女子教育的实践融入了非常多的天赋人权、国家意识等思想,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深化,她们形成女性团体、发动学潮、争取团结,向腐朽固执的社会传播独立自强的力量。她们逐渐明白,女性的教育、社会地位的平等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是有关国家和民族荣耀的大事。这在各女学校的校歌中有充分体现,例如《北洋女师范学堂的毕业记盛》中写道:“国何由盛何由凋?权自教育操。”“起我后学相追攀,奋勉在吾曹。”这反映了女学生国家责任感的大幅提高,女学生开始以振兴国家、争取权益为目标。女学生由此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学校的女学生联系密切、砥砺奋进,学生群体影响社会的能量远超以往,正是如此,知识女性开始了新的政治觉醒,以探求中国妇女解放的新途径。
三、在政治方面——女性参政与革命
(一)参政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曾本着男女教育平权的原则,提倡女子参政议政,他曾说:“女子参政问题,不宜问程度够不够,宜问此事该不该。如果女子应参政,自当予以参政权,即使程度不足,则教育未始不足以补救之。”知识女性受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鼓励,乐于结成团体,共同为女子权利斗争,唐群英便是女子参政议政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1912年2月20日,唐群英将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同盟会、女国民会、女子后援会等女子团体联合发展起来,在南京组建了一个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以达到参政目的,唐群英被选为会长,发布《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即使在女子参政运动遭到袁世凯封杀后,唐群英仍不忘初衷,回乡办女子学校、组织女性运动、争取女性平等权利、从事女子实业等,利用一切机会为女性合法权利和利益而奋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党政纲明确:“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这个宣言实现了同盟会对男女平等的主张,这无疑是女子參政运动努力的结果。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知识女性增多、思想觉悟提高,她们在政治意识上的觉醒与她们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女性才能在政治、社会领域展现独有的作用。
(二)国民革命的动员
在女子教育广泛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女子解放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国共两党通过制造“国民革命为女权前提”掌握了妇女运动的领导权,妇女运动由此被印上了党派政治的烙印。国共两党虽然政治目标不同,但二者都积极吸收女权主义中合理的因素,以此来保障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从中共二大至四大,共产党形成了妇女运动的基本纲领,其中规定了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劳动妇女等。三大后中共中央成立妇女委员会,早期接受女子教育的先进知识女性邓颖超、向警予等人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国民党二大通过第一个正式的“妇女运动决定案”,提出“领导妇女群众参加国民革命外,还应重视妇女本身的解放”,促使妇女获得政治、法律平等权。将妇女的权益与政治动员挂钩,使妇女感到这是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同时也使女性认识到革命运动是为劳苦人民谋利益。此时妇女运动已不仅仅是单独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而是被纳入民族或阶级的解放之中。 四、在经济方面——为经济现代化输送人才
在中国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自主和民族自由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洋务运动便是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贯彻“自强”“求富”的理念,军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下维持洋务运动,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步向人才教育渗透,社会掀起兴女学、建学堂的热潮。女子留学教育也得到积极发展,出国留学的曹丽云、唐慧英等人学成归国后,或成为医疗领域的带头人,或成为一院之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收益。而在日本留学的王季玉女士,在系统学习英语、物理、文学等科,成为文理兼长的高知人才后,归国创办振华女校,使该校远近驰名、桃李遍地,推动着教育行业在社会以及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女子逐步摒弃相夫教子礼仪的教导,积极学习农工商医等专科学校的教育,向社会输入了高素质的管理、医学、科技等人才。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得到发展;而在此过程中,顽固地阻碍着现代化的内部封建保守势力也逐步瓦解。教育投入是有滞后性的,是一项长期大业。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关系到经济发展。21世纪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国民教育水平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好与坏的标准,女子教育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五、小结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中国社会从小农经济脱胎而出,从传统封建走向自由近现代的缩影。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是女子學校、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发展,同时也是建构近代化社会的表现。传播文明,谋求女性自立,进而起到社会性作用便是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94页。
参考文献:
[1]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M].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9.
[2]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3]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论争史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7]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9]刘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J].鄂州大学学报,2002,(02).
[10]万琼华,朱丽.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观的嬗变:从“贤妻良母”到“女国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
关娴娴,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研究。
王琳,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