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产校园青春片是近几年在商业电影大潮中异军突起的新电影类型,人们一边诟病影片对青春描述的失真,又一边不断地走进电影院去感受一段又一段青春怀旧的梦之旅。鉴于当下中国的电影观众以女性居多,本文主要从女性的观看视角出发,从解构秩序的叛逆特质、执著于纯爱的追逐者形象和被凝视的男性的身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青春片中男主形象给观众带来的消费快感。
关键词:青春片 男主形象 消费快感
在消费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青春”“校园”“爱情”总是很容易触发人们内心对自己对过去纯情岁月的向往与追缅。《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既然青春留不住》《原来你一直在这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这些由早已度过青春期的外形靓丽、拥有众多粉丝的成年男女明星们扮演的校园少年少女形象。鉴于观看青春爱情片的消費观众以女性居多,本文从解构秩序的叛逆特质、执著于纯爱的追逐者形象和被凝视的男性身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青春片中男主角的形象给观众带来的消费快感。
一、解构秩序的逆标签化特质
校园青春片中的男主角,总是敢于向老师、家长等这些权威秩序的代表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真正的诉求,颇有几分冯唐的“流氓式”青春的意味。影片《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左耳》中的张漾、《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高翔,他们都是一个校园秩序的破坏者的形象。大部分学生群体在权威面前是处于失语的状态,越是被压抑的表达和诉求,就越是渴望自己能够有反抗的勇气,对话语权的渴望是青年群体的集体渴望。敢于反抗、冲破秩序的个体总是容易成为焦点,获得关注,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青春片中的男主角总是一副“坏小子”的痞气形象,成绩差,冲动,敢于调戏原本神圣的事物,善于解构和颠覆现有秩序。逆标签行事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弥补了观者自己在学生时代被压抑的自我表达的遗憾。人们乐于在银幕上看见一个坏小子的形象,这个痞子英雄的形象几乎是每个青春少女所意淫过的恋爱对象,他们看起来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完全的掌控权,以及颇有成熟男性的迷人魅力。
二、执著于纯爱的追逐者形象
我们在大多数青春片中看到的总是被动内敛的女主和主动追求、向女主直白爱意的男主,男主总是作为主动推动情感向前发展的一方。这种情感模式的设定本身就符合中国主流男女恋爱关系、传统两性关系的模式,片中的男主为得到女主的芳心不顾一切的姿态,让在影院中无意识将女主作为自身投射的观众得到了一种心理认同。男主在影片为得到女主芳心而做的种种努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计任何代价与回报的狂热追求者姿态正符合人们对完美爱情关系的潜意识渴望。尤其是女性,在享受男性全部的关注、爱意时会达到一种对自身的认同感。青春片中常用的这种对纯爱的追逐模式成功地满足了在现实社会围困之中的男女的情感诉求,即便观众知道这样的纯爱模式是导演故意美化后构建出来的假象,但还是愿意沉浸其中,哪怕是做一个短暂的白日梦,也能让自己为现实生存而疲惫奔走的身体得到片刻的放松。《匆匆那年》中的陈寻为了能跟方茴考到一所大学,在高考时故意少做一道13分的大题;《原来你还在这里》的程铮免费为苏韵锦补习数学,并且每年都以他和苏韵锦的名义向寺庙捐赠。这些化身为纯爱骑士的男主满足了观众对完美爱情的梦境体验,观众会暂时忽略对这些情节在发生和逻辑合理性上的质疑,沉浸在浪漫纯爱的美梦中。
三、被凝视的男性的身体
当代的女性在人格和财富上逐渐独立,女性意识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和勇气。男性身体也正在成为被凝视的对象,身体被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让·波德里亚誉为最美的消费品,他曾经说:“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当男性身体成为被凝视与消费的对象时,女性获得了一种冒犯传统两性权力关系的快感,身心在虚幻的银幕空间内得到了短暂的满足。青春片的观众中女性占大多数,在青春片中扮演男主角的明星往往拥有俊美的外形和大量女粉丝,制片方在选择男主角的扮演者之前先进行了市场和受众的考量,于是,资本与观众共谋了一场娱乐与视觉消费的狂欢。
四、结语
在精神分析学者的论述中,怀旧被视为“一种渴望回到婴儿期的潜意识”。对过去的怀念与向往是青年群体在当下生活重压之下的一种精神退行,是这代人转向过去逃避现实的无意识冲动,是经历挫折之后的重返伊甸园的一份精神渴望。
参考文献:
[1]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8.
[2]薛婧,黄希庭.怀旧心理研究述平[J].心理科学进展,2011(04).
[3]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55.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9.
关键词:青春片 男主形象 消费快感
在消费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青春”“校园”“爱情”总是很容易触发人们内心对自己对过去纯情岁月的向往与追缅。《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既然青春留不住》《原来你一直在这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这些由早已度过青春期的外形靓丽、拥有众多粉丝的成年男女明星们扮演的校园少年少女形象。鉴于观看青春爱情片的消費观众以女性居多,本文从解构秩序的叛逆特质、执著于纯爱的追逐者形象和被凝视的男性身体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青春片中男主角的形象给观众带来的消费快感。
一、解构秩序的逆标签化特质
校园青春片中的男主角,总是敢于向老师、家长等这些权威秩序的代表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真正的诉求,颇有几分冯唐的“流氓式”青春的意味。影片《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左耳》中的张漾、《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高翔,他们都是一个校园秩序的破坏者的形象。大部分学生群体在权威面前是处于失语的状态,越是被压抑的表达和诉求,就越是渴望自己能够有反抗的勇气,对话语权的渴望是青年群体的集体渴望。敢于反抗、冲破秩序的个体总是容易成为焦点,获得关注,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青春片中的男主角总是一副“坏小子”的痞气形象,成绩差,冲动,敢于调戏原本神圣的事物,善于解构和颠覆现有秩序。逆标签行事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弥补了观者自己在学生时代被压抑的自我表达的遗憾。人们乐于在银幕上看见一个坏小子的形象,这个痞子英雄的形象几乎是每个青春少女所意淫过的恋爱对象,他们看起来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完全的掌控权,以及颇有成熟男性的迷人魅力。
二、执著于纯爱的追逐者形象
我们在大多数青春片中看到的总是被动内敛的女主和主动追求、向女主直白爱意的男主,男主总是作为主动推动情感向前发展的一方。这种情感模式的设定本身就符合中国主流男女恋爱关系、传统两性关系的模式,片中的男主为得到女主的芳心不顾一切的姿态,让在影院中无意识将女主作为自身投射的观众得到了一种心理认同。男主在影片为得到女主芳心而做的种种努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计任何代价与回报的狂热追求者姿态正符合人们对完美爱情关系的潜意识渴望。尤其是女性,在享受男性全部的关注、爱意时会达到一种对自身的认同感。青春片中常用的这种对纯爱的追逐模式成功地满足了在现实社会围困之中的男女的情感诉求,即便观众知道这样的纯爱模式是导演故意美化后构建出来的假象,但还是愿意沉浸其中,哪怕是做一个短暂的白日梦,也能让自己为现实生存而疲惫奔走的身体得到片刻的放松。《匆匆那年》中的陈寻为了能跟方茴考到一所大学,在高考时故意少做一道13分的大题;《原来你还在这里》的程铮免费为苏韵锦补习数学,并且每年都以他和苏韵锦的名义向寺庙捐赠。这些化身为纯爱骑士的男主满足了观众对完美爱情的梦境体验,观众会暂时忽略对这些情节在发生和逻辑合理性上的质疑,沉浸在浪漫纯爱的美梦中。
三、被凝视的男性的身体
当代的女性在人格和财富上逐渐独立,女性意识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和勇气。男性身体也正在成为被凝视的对象,身体被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让·波德里亚誉为最美的消费品,他曾经说:“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当男性身体成为被凝视与消费的对象时,女性获得了一种冒犯传统两性权力关系的快感,身心在虚幻的银幕空间内得到了短暂的满足。青春片的观众中女性占大多数,在青春片中扮演男主角的明星往往拥有俊美的外形和大量女粉丝,制片方在选择男主角的扮演者之前先进行了市场和受众的考量,于是,资本与观众共谋了一场娱乐与视觉消费的狂欢。
四、结语
在精神分析学者的论述中,怀旧被视为“一种渴望回到婴儿期的潜意识”。对过去的怀念与向往是青年群体在当下生活重压之下的一种精神退行,是这代人转向过去逃避现实的无意识冲动,是经历挫折之后的重返伊甸园的一份精神渴望。
参考文献:
[1]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8.
[2]薛婧,黄希庭.怀旧心理研究述平[J].心理科学进展,2011(04).
[3]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55.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