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摇滚和歌剧之间的《狂暴之路》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胜在盘子大、线条顺、节奏快、重心稳,无论你是公路片、动作片、邪典片的拥趸,还是对拓荒、怀旧、侠义、乡愁有那么一点情怀,这部片都可以带你见识什么叫真正的狂拽酷炫吊炸天。就算你什么都不喜欢,也可以单纯去欣赏导演乔治·米勒飞天遁地的想象力,以及强大到能从荒漠凿出甘泉的执行力。
  这部硬核科幻动作片,像夏天里的一把火,把整个世界都烧沸腾了,IMDb、烂番茄、包括豆瓣在内的几个指标网站几乎集体呈跪拜之势。当暴戾的死亡摇滚助长着哀艳的歌剧花腔,恶搞的架空历史迎面痛击后启示录时代的焦虑,奇葩扭曲的恶趣味恰好掐中疲劳过后的审美意趣,宏大元素的并行不悖,足以让乔治·米勒在电影中无法无天地构建世界的新法度和新秩序。

老乔聊发少年狂


  核危机过后,地球的伤口、土地的残渣和文明的残骸上结出怪胎和罪孽,他们把暴行当做派对,把虐杀当做宣泄,把奴役当做繁衍,无主之地上喧攘无序的狂欢,悲极生乐比苦大仇深表现得更有力。影片的前几分钟已经烧滚气氛。
  电影带来感官和思维的颠覆,即让观众信服并完全融入到虚构世界,就是莫大的成功。做着减法的老乔致力于凸显暴力和残酷美学,极端化的形式主义做到仪式化的程度,风格也就凌驾在了故事之上,剩下的就是纯视觉的追逐之旅。细节方面,有铁锈战车、机械装甲,哥特与蒸汽朋克、史诗与死亡摇滚,尤其是巨型音响环绕下的喷火吉他,就算以影史为参照系,也堪称潮爆。宏观上,波云诡谲的黄沙大漠,令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想象,焚化眼珠的饱满色彩,让人心惊肉跳的配乐,带来360度的沉浸式体验。一部把体验感做到极致的片子能够硬到什么程度?女主角是少言寡语的行动派,男主角命大肉糙台词少,高速旋转的生死罗盘上,儿女情长太煞风景,情绪从第一秒就丰沛,拒绝任何磨叽和回弹的地方,电影裹着硬邦邦的壳与刺,狠狠地砸碎所谓大片的窠臼。
  不管表面上浮着的那些有多杀马特加重口味,属于这部电影内在的精气神,其实非常老派。直白简洁的古典主义背后是超强的决心和执行力。超过80%的场景采取实景拍摄,角色在影片里喋血,演员在影片外搏命,拍摄期间汤姆·哈迪至少撞烂了50辆汽车。繁多而精细的细节逼迫数字软件“下岗”,CG片的特技在这样的真枪实弹面前变得苍白羸弱。老乔变着花样暴虐公路战中的敌我双方,变幻莫测的镜头尤其能迎合后黑客帝国时代的观众,对于大场面的调度真是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画面的实现度也令人拍案叫绝。末世的贫瘠激发着灵感的一泻千里,整部影片都在呈现极具张力的癫狂,年近古稀的老乔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你没法定义高潮,因为它始终处于高潮,从第一分钟开始,老乔就不打算让观众喘一口气。他不厚道的地方还在于,一不小心把大场面的标准提升到这个档次,简直要逼死同行。

进击吧,敌托邦的娘子军


  如果不是从构想到拍摄中间有20年,很难想象老乔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把末日世界构建得如此完备完整,细到毛细血管的纤维,粗到霸权国家的架构,都严丝合缝地渗透到了纹理和肌髓——你与这个“未来”之间,几乎察觉不到隔阂和时差。文明的不毛之地深植着最为刚烈的信仰,最崇尚生存的丛林法则又暗含敞亮的生死观。敲碎骨头的重金属鼓点,放诸镜头之外,犹似无垠荒漠上袅袅飘散的一阕送魂经,甘美热烈而又绝望苍凉。
  人类的进化史兜了个大圈回到起点,就像婴孩眷恋子宫的温暖,救世主的聚光灯,打在了女性身上。麦克斯这样的孤胆英雄,不是说不震撼,只是男人的英雄主义里总掺杂着太多其他因素:色欲、野心、权势、欲望。一切不会像现在看到的这么纯粹。博大、奉献、坚韧、坚守,这些从母体孕育原始生命的必需品质,也孕育着人类永恒的乡愁。影片中关于女性的一切几乎带有形而上的意义,母种、孕妇、绿洲、植物种子、母系社会,饱含希望的象征,才能复燃人性的一点点火种。
  肇身喋血、纵马提槊之中,一群娘子军的进击犹如清流。男模身材的战斗男孩比女人露得还多,一个个像行走的荷尔蒙,也成了女权的陪衬。芙莉欧莎不露腿不露胸不前凸后翘不卖弄性感,她就像战地维纳斯,我们尚且不知断臂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关键点的刻画早已丰润了这个人物。以她为首的三代女战士,为了反抗强权、为了自由、为了生存奋战,导演对她们没有谄媚和刻意削弱,而是通过“去性别化”让她们获得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其他导演的女权是直男系审美的花拳绣腿,米勒才是真正的妇女挚友。
  最震撼的镜头发生在开头,那场与《星际穿越》黑洞一样惊艳的沙尘暴排山倒海而来,烈焰与飞沙,闪电与雷暴,速度与生死,这条战斗男孩激动地叫喊是他霸占太阳、驶往英灵殿的神圣之路,却是芙莉欧莎第一个闯入的。她就像最精锐的武器,一把洞穿了腹地。女性不再是男性角色的花边或缪斯,通过取悦或攫取赢得尊重,她们闯入男性圣域,一路火花带闪电,仅仅源于性别群体自身属性的高能爆破。

英雄的挽歌和赞歌


  《狂暴之路》是华丽的歌剧,也是狂野的摇滚,摇滚所代表的,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怀疑和不满,延伸到对未来的焦虑。未来废土的描绘并非凌空蹈虚,荒漠、水源、石油、暴君、畸化所指向的邪教、洗脑、独裁、资源恶战、生化危机的“现代文明”,在现实中都能找到隐喻和端倪。
  全片最让人觉得悲情的一句台词,是芙莉欧莎说她寻找的不是希望,而是救赎。一路上,支撑着他们逃亡,庇佑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只是一个信仰,这是最虚无也最具神性的力量。信仰崩塌后,英雄末路的芙莉欧莎在挽歌中倒下了,仰头嘶嚎的镜头撕裂了多少颗心。麦克斯一句“如果你没法改变现状,就只能被现实打败”成了转捩点。与其神往一个覆巢之下的绿洲,不如重新建立秩序,从魔窟里亲手造出乌托邦。至此,希望变为了救赎,行动也从逃命上升到了革命的高度。结尾她登上首领的高台,瀑布倾闸而下,资源的集中势必还会引致集权,这条路依然漫长,但文明已经重新孕育在襁褓。片尾的字幕上,史上第一人发出“我们是该另觅他方,还是在荒芜之地寻求更好的自己”的疑问,意识到地球的每一次浩劫都会导向这种抉择,人类繁衍史的迂回、艰险与悲壮倾注于此,顿觉每个字都有了分量,激起远古与未来的雄浑回响。
  芙莉欧莎和麦克斯,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过程中的同仇敌忾,从生死关头的肝胆相照,到离开时互生敬意,两个带着硬壳的孤胆英雄互为荒野之火,她为他赎回人性,他为她指明前路,这是英雄之间最具古典美的照应。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破坏英雄世界里独具美感的宿命与孤独,“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侠客行,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留下深刻含蓄的留白。谁说铁血无柔情,在没有落入俗套的对视和转身后,这部硬派片最温柔的段落,已经将余韵荡进了心里。
其他文献
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  同病相怜的感受、共同面对的用药困境,让他们在生死的关口产生了生命的连结。  患者康复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都会给身边人带来持久的兴奋。  而求药的艰难,则让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近乎埋藏于地下的“同志”情谊。  直到登上北行列车前的一刻,她还在为那顶“演出用”的假发焦虑。她理想中的假发该是深褐色,发梢略带反翘,配那一身丝绒的正红镶花旗袍,“才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味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城市化”已是当下中国时刻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当然,中国决策层将城市化表述为“城镇化”,但实质就是城市化,核心就是化解城乡二元之间的发展差异。问题是我们要怎样的城市化。  不能不承认,近十年来,城郊农民已经从土地中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改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土地财政,甚至频频发生权贵肮脏勾结、无情掠夺农户利益的情形,这种畸形的城市化发展方式,无疑不尊重
男版灰姑娘故事存在已久,最近愈演愈烈,已进入屌丝扑倒女神的时代。  Lady Gaga就要结婚了?!不少外媒在报道导语中写道,“这真是让我们难以想象……”这位张狂的艺人曾说过,她不会为了任何男人牺牲自己的事业,更不会围着男人团团转。可是贵为女神的她,拍拖后就变成了小女人。  美国的无名小卒、八线小演员泰勒·金尼(Taylor Kinney)是怎样做到的?  2011年,在《you and I 》的
三百多年前,一支赶着驯鹿的鄂温克人告别西伯利亚,迁徙到大兴安岭的西北麓,在原始森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生活。  十几年前,由于生态迁徙和禁猎,大部分使鹿族人告别了森林和大山,搬进了政府新建的定居点。而部分族人则牵着驯鹿,回到森林,艰难地维系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一个偶然的念头,顾桃走入了使鹿族部落,也走上了纪录片导演之路。在随后六年中,他几十次出入大兴安岭的原始部落,积累了500多小时的素材,将这个
身份是人的标签。但身份也只是人的标签而已。在标签背后,每个人都可能有他/她的另一面,甚至N面。正因为有这样的复杂性,一个人,才是丰富的、有趣的,世界才是奇妙的。  就像最近颇受关注的余秀华。在2015年之前,她只是湖北乡下一个患脑瘫的农妇,但现在,她作为一名诗人而为人熟知。  我们这期杂志,介绍了三位 “艺术工作者”:艺术家邱志杰、纪录片导演顾桃、摄影师Xyza。他们虽然领域不同,姿态各异,但都有
1  打我头一次给报纸刊物写专栏算到现在,也有10年了。具体写过多少篇、多少字,没细数过,但想必也不少了。写到第四五年的时候,就有出版社的老师问过我,要不要把这些东西搜罗搜罗,出版一下。后来这些年里,也不断有各路出版界的老师跟我提起这事儿。  我当然是动过心的,但每次自己翻翻之前写的那些东西,又没了兴致。因为每次翻以前的旧作,经常是只觉得讨厌—当年的那些挤眉弄眼、拿腔作调,好不容易给忘了,一翻,又
马孔多:回到种子  如果把《百年孤独》的读者聚拢成一个国家,那里的人口可以排进全球前20名。设想一下如下场景仍然让人觉得震惊:一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决定去读一本书,而它只是另一个人枯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和两根手指头敲打出来的结果。  2007年3月,80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明媚的哥伦比亚港口卡塔赫纳对着西班牙国王描述了这个想象中的场景,并作了他漫长人生里最后一次重要的公开演讲,为的就是纪念《百年
名字叫Happy的小狗在厨房门口呜呜叫着,抗议自己闻到了肉香却不得进厨房,最后只得走得远远的,在复古皮沙发边窝下来。男生在厨房里忙碌,女生在一边微笑着看,一边在电脑边处理照片。这个远离市中心的房子,是这对年轻主人租下的居所,也是工作室。每当Rick要出门好些天,这一幕就会上演。  Rick要做上一大锅肉,接下来的一两天,落单的女友吾笑笑只要烫点青菜,就可以饱餐一顿。这一次他做的是莲藕猪手。“我的口
提起纽约,有样东西总是头一个浮现于我的脑海,不,应该说是舌尖,那就是贝果(bagel)。到了纽约却没吃个贝果,对我来说,简直像白白去了一遭。  我当然知道,纽约这个集炫丽和颓废、前卫和守旧、残酷与温情于一身的奇幻城市,在吃东西这件事情上,不只有贝果可以向人夸耀而已。  倘若非吃中国菜不可,唐人街有还算地道的粤菜馆;喜欢日本料理,要找家正宗的寿司店并非难事,高端名餐馆如Nobu,更可以让你见识东西融
“金秋,桂花飘香”,不知道这句俗套的开场白,伴随了多少人回忆中的开学典礼或者运动会致辞。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桂花随风忽浓忽淡的气味里,开始了闪烁不定的初恋。  这或许又是一个俗套的故事。  我的朋友小艾说,她高中学校的篮球场边就有一棵桂花树,当那个男生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小艾看得出神,桂花香钻进脑子里,几乎成了青春荷尔蒙的味道。更要命的是,当小艾好不容易获得和他一起吃晚餐的机会时,步行去餐厅的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