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胜在盘子大、线条顺、节奏快、重心稳,无论你是公路片、动作片、邪典片的拥趸,还是对拓荒、怀旧、侠义、乡愁有那么一点情怀,这部片都可以带你见识什么叫真正的狂拽酷炫吊炸天。就算你什么都不喜欢,也可以单纯去欣赏导演乔治·米勒飞天遁地的想象力,以及强大到能从荒漠凿出甘泉的执行力。
这部硬核科幻动作片,像夏天里的一把火,把整个世界都烧沸腾了,IMDb、烂番茄、包括豆瓣在内的几个指标网站几乎集体呈跪拜之势。当暴戾的死亡摇滚助长着哀艳的歌剧花腔,恶搞的架空历史迎面痛击后启示录时代的焦虑,奇葩扭曲的恶趣味恰好掐中疲劳过后的审美意趣,宏大元素的并行不悖,足以让乔治·米勒在电影中无法无天地构建世界的新法度和新秩序。
核危机过后,地球的伤口、土地的残渣和文明的残骸上结出怪胎和罪孽,他们把暴行当做派对,把虐杀当做宣泄,把奴役当做繁衍,无主之地上喧攘无序的狂欢,悲极生乐比苦大仇深表现得更有力。影片的前几分钟已经烧滚气氛。
电影带来感官和思维的颠覆,即让观众信服并完全融入到虚构世界,就是莫大的成功。做着减法的老乔致力于凸显暴力和残酷美学,极端化的形式主义做到仪式化的程度,风格也就凌驾在了故事之上,剩下的就是纯视觉的追逐之旅。细节方面,有铁锈战车、机械装甲,哥特与蒸汽朋克、史诗与死亡摇滚,尤其是巨型音响环绕下的喷火吉他,就算以影史为参照系,也堪称潮爆。宏观上,波云诡谲的黄沙大漠,令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想象,焚化眼珠的饱满色彩,让人心惊肉跳的配乐,带来360度的沉浸式体验。一部把体验感做到极致的片子能够硬到什么程度?女主角是少言寡语的行动派,男主角命大肉糙台词少,高速旋转的生死罗盘上,儿女情长太煞风景,情绪从第一秒就丰沛,拒绝任何磨叽和回弹的地方,电影裹着硬邦邦的壳与刺,狠狠地砸碎所谓大片的窠臼。
不管表面上浮着的那些有多杀马特加重口味,属于这部电影内在的精气神,其实非常老派。直白简洁的古典主义背后是超强的决心和执行力。超过80%的场景采取实景拍摄,角色在影片里喋血,演员在影片外搏命,拍摄期间汤姆·哈迪至少撞烂了50辆汽车。繁多而精细的细节逼迫数字软件“下岗”,CG片的特技在这样的真枪实弹面前变得苍白羸弱。老乔变着花样暴虐公路战中的敌我双方,变幻莫测的镜头尤其能迎合后黑客帝国时代的观众,对于大场面的调度真是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画面的实现度也令人拍案叫绝。末世的贫瘠激发着灵感的一泻千里,整部影片都在呈现极具张力的癫狂,年近古稀的老乔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你没法定义高潮,因为它始终处于高潮,从第一分钟开始,老乔就不打算让观众喘一口气。他不厚道的地方还在于,一不小心把大场面的标准提升到这个档次,简直要逼死同行。
如果不是从构想到拍摄中间有20年,很难想象老乔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把末日世界构建得如此完备完整,细到毛细血管的纤维,粗到霸权国家的架构,都严丝合缝地渗透到了纹理和肌髓——你与这个“未来”之间,几乎察觉不到隔阂和时差。文明的不毛之地深植着最为刚烈的信仰,最崇尚生存的丛林法则又暗含敞亮的生死观。敲碎骨头的重金属鼓点,放诸镜头之外,犹似无垠荒漠上袅袅飘散的一阕送魂经,甘美热烈而又绝望苍凉。
人类的进化史兜了个大圈回到起点,就像婴孩眷恋子宫的温暖,救世主的聚光灯,打在了女性身上。麦克斯这样的孤胆英雄,不是说不震撼,只是男人的英雄主义里总掺杂着太多其他因素:色欲、野心、权势、欲望。一切不会像现在看到的这么纯粹。博大、奉献、坚韧、坚守,这些从母体孕育原始生命的必需品质,也孕育着人类永恒的乡愁。影片中关于女性的一切几乎带有形而上的意义,母种、孕妇、绿洲、植物种子、母系社会,饱含希望的象征,才能复燃人性的一点点火种。
肇身喋血、纵马提槊之中,一群娘子军的进击犹如清流。男模身材的战斗男孩比女人露得还多,一个个像行走的荷尔蒙,也成了女权的陪衬。芙莉欧莎不露腿不露胸不前凸后翘不卖弄性感,她就像战地维纳斯,我们尚且不知断臂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关键点的刻画早已丰润了这个人物。以她为首的三代女战士,为了反抗强权、为了自由、为了生存奋战,导演对她们没有谄媚和刻意削弱,而是通过“去性别化”让她们获得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其他导演的女权是直男系审美的花拳绣腿,米勒才是真正的妇女挚友。
最震撼的镜头发生在开头,那场与《星际穿越》黑洞一样惊艳的沙尘暴排山倒海而来,烈焰与飞沙,闪电与雷暴,速度与生死,这条战斗男孩激动地叫喊是他霸占太阳、驶往英灵殿的神圣之路,却是芙莉欧莎第一个闯入的。她就像最精锐的武器,一把洞穿了腹地。女性不再是男性角色的花边或缪斯,通过取悦或攫取赢得尊重,她们闯入男性圣域,一路火花带闪电,仅仅源于性别群体自身属性的高能爆破。
《狂暴之路》是华丽的歌剧,也是狂野的摇滚,摇滚所代表的,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怀疑和不满,延伸到对未来的焦虑。未来废土的描绘并非凌空蹈虚,荒漠、水源、石油、暴君、畸化所指向的邪教、洗脑、独裁、资源恶战、生化危机的“现代文明”,在现实中都能找到隐喻和端倪。
全片最让人觉得悲情的一句台词,是芙莉欧莎说她寻找的不是希望,而是救赎。一路上,支撑着他们逃亡,庇佑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只是一个信仰,这是最虚无也最具神性的力量。信仰崩塌后,英雄末路的芙莉欧莎在挽歌中倒下了,仰头嘶嚎的镜头撕裂了多少颗心。麦克斯一句“如果你没法改变现状,就只能被现实打败”成了转捩点。与其神往一个覆巢之下的绿洲,不如重新建立秩序,从魔窟里亲手造出乌托邦。至此,希望变为了救赎,行动也从逃命上升到了革命的高度。结尾她登上首领的高台,瀑布倾闸而下,资源的集中势必还会引致集权,这条路依然漫长,但文明已经重新孕育在襁褓。片尾的字幕上,史上第一人发出“我们是该另觅他方,还是在荒芜之地寻求更好的自己”的疑问,意识到地球的每一次浩劫都会导向这种抉择,人类繁衍史的迂回、艰险与悲壮倾注于此,顿觉每个字都有了分量,激起远古与未来的雄浑回响。
芙莉欧莎和麦克斯,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过程中的同仇敌忾,从生死关头的肝胆相照,到离开时互生敬意,两个带着硬壳的孤胆英雄互为荒野之火,她为他赎回人性,他为她指明前路,这是英雄之间最具古典美的照应。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破坏英雄世界里独具美感的宿命与孤独,“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侠客行,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留下深刻含蓄的留白。谁说铁血无柔情,在没有落入俗套的对视和转身后,这部硬派片最温柔的段落,已经将余韵荡进了心里。
这部硬核科幻动作片,像夏天里的一把火,把整个世界都烧沸腾了,IMDb、烂番茄、包括豆瓣在内的几个指标网站几乎集体呈跪拜之势。当暴戾的死亡摇滚助长着哀艳的歌剧花腔,恶搞的架空历史迎面痛击后启示录时代的焦虑,奇葩扭曲的恶趣味恰好掐中疲劳过后的审美意趣,宏大元素的并行不悖,足以让乔治·米勒在电影中无法无天地构建世界的新法度和新秩序。
老乔聊发少年狂
核危机过后,地球的伤口、土地的残渣和文明的残骸上结出怪胎和罪孽,他们把暴行当做派对,把虐杀当做宣泄,把奴役当做繁衍,无主之地上喧攘无序的狂欢,悲极生乐比苦大仇深表现得更有力。影片的前几分钟已经烧滚气氛。
电影带来感官和思维的颠覆,即让观众信服并完全融入到虚构世界,就是莫大的成功。做着减法的老乔致力于凸显暴力和残酷美学,极端化的形式主义做到仪式化的程度,风格也就凌驾在了故事之上,剩下的就是纯视觉的追逐之旅。细节方面,有铁锈战车、机械装甲,哥特与蒸汽朋克、史诗与死亡摇滚,尤其是巨型音响环绕下的喷火吉他,就算以影史为参照系,也堪称潮爆。宏观上,波云诡谲的黄沙大漠,令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想象,焚化眼珠的饱满色彩,让人心惊肉跳的配乐,带来360度的沉浸式体验。一部把体验感做到极致的片子能够硬到什么程度?女主角是少言寡语的行动派,男主角命大肉糙台词少,高速旋转的生死罗盘上,儿女情长太煞风景,情绪从第一秒就丰沛,拒绝任何磨叽和回弹的地方,电影裹着硬邦邦的壳与刺,狠狠地砸碎所谓大片的窠臼。
不管表面上浮着的那些有多杀马特加重口味,属于这部电影内在的精气神,其实非常老派。直白简洁的古典主义背后是超强的决心和执行力。超过80%的场景采取实景拍摄,角色在影片里喋血,演员在影片外搏命,拍摄期间汤姆·哈迪至少撞烂了50辆汽车。繁多而精细的细节逼迫数字软件“下岗”,CG片的特技在这样的真枪实弹面前变得苍白羸弱。老乔变着花样暴虐公路战中的敌我双方,变幻莫测的镜头尤其能迎合后黑客帝国时代的观众,对于大场面的调度真是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画面的实现度也令人拍案叫绝。末世的贫瘠激发着灵感的一泻千里,整部影片都在呈现极具张力的癫狂,年近古稀的老乔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你没法定义高潮,因为它始终处于高潮,从第一分钟开始,老乔就不打算让观众喘一口气。他不厚道的地方还在于,一不小心把大场面的标准提升到这个档次,简直要逼死同行。
进击吧,敌托邦的娘子军
如果不是从构想到拍摄中间有20年,很难想象老乔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把末日世界构建得如此完备完整,细到毛细血管的纤维,粗到霸权国家的架构,都严丝合缝地渗透到了纹理和肌髓——你与这个“未来”之间,几乎察觉不到隔阂和时差。文明的不毛之地深植着最为刚烈的信仰,最崇尚生存的丛林法则又暗含敞亮的生死观。敲碎骨头的重金属鼓点,放诸镜头之外,犹似无垠荒漠上袅袅飘散的一阕送魂经,甘美热烈而又绝望苍凉。
人类的进化史兜了个大圈回到起点,就像婴孩眷恋子宫的温暖,救世主的聚光灯,打在了女性身上。麦克斯这样的孤胆英雄,不是说不震撼,只是男人的英雄主义里总掺杂着太多其他因素:色欲、野心、权势、欲望。一切不会像现在看到的这么纯粹。博大、奉献、坚韧、坚守,这些从母体孕育原始生命的必需品质,也孕育着人类永恒的乡愁。影片中关于女性的一切几乎带有形而上的意义,母种、孕妇、绿洲、植物种子、母系社会,饱含希望的象征,才能复燃人性的一点点火种。
肇身喋血、纵马提槊之中,一群娘子军的进击犹如清流。男模身材的战斗男孩比女人露得还多,一个个像行走的荷尔蒙,也成了女权的陪衬。芙莉欧莎不露腿不露胸不前凸后翘不卖弄性感,她就像战地维纳斯,我们尚且不知断臂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关键点的刻画早已丰润了这个人物。以她为首的三代女战士,为了反抗强权、为了自由、为了生存奋战,导演对她们没有谄媚和刻意削弱,而是通过“去性别化”让她们获得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其他导演的女权是直男系审美的花拳绣腿,米勒才是真正的妇女挚友。
最震撼的镜头发生在开头,那场与《星际穿越》黑洞一样惊艳的沙尘暴排山倒海而来,烈焰与飞沙,闪电与雷暴,速度与生死,这条战斗男孩激动地叫喊是他霸占太阳、驶往英灵殿的神圣之路,却是芙莉欧莎第一个闯入的。她就像最精锐的武器,一把洞穿了腹地。女性不再是男性角色的花边或缪斯,通过取悦或攫取赢得尊重,她们闯入男性圣域,一路火花带闪电,仅仅源于性别群体自身属性的高能爆破。
英雄的挽歌和赞歌
《狂暴之路》是华丽的歌剧,也是狂野的摇滚,摇滚所代表的,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怀疑和不满,延伸到对未来的焦虑。未来废土的描绘并非凌空蹈虚,荒漠、水源、石油、暴君、畸化所指向的邪教、洗脑、独裁、资源恶战、生化危机的“现代文明”,在现实中都能找到隐喻和端倪。
全片最让人觉得悲情的一句台词,是芙莉欧莎说她寻找的不是希望,而是救赎。一路上,支撑着他们逃亡,庇佑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只是一个信仰,这是最虚无也最具神性的力量。信仰崩塌后,英雄末路的芙莉欧莎在挽歌中倒下了,仰头嘶嚎的镜头撕裂了多少颗心。麦克斯一句“如果你没法改变现状,就只能被现实打败”成了转捩点。与其神往一个覆巢之下的绿洲,不如重新建立秩序,从魔窟里亲手造出乌托邦。至此,希望变为了救赎,行动也从逃命上升到了革命的高度。结尾她登上首领的高台,瀑布倾闸而下,资源的集中势必还会引致集权,这条路依然漫长,但文明已经重新孕育在襁褓。片尾的字幕上,史上第一人发出“我们是该另觅他方,还是在荒芜之地寻求更好的自己”的疑问,意识到地球的每一次浩劫都会导向这种抉择,人类繁衍史的迂回、艰险与悲壮倾注于此,顿觉每个字都有了分量,激起远古与未来的雄浑回响。
芙莉欧莎和麦克斯,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过程中的同仇敌忾,从生死关头的肝胆相照,到离开时互生敬意,两个带着硬壳的孤胆英雄互为荒野之火,她为他赎回人性,他为她指明前路,这是英雄之间最具古典美的照应。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破坏英雄世界里独具美感的宿命与孤独,“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侠客行,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留下深刻含蓄的留白。谁说铁血无柔情,在没有落入俗套的对视和转身后,这部硬派片最温柔的段落,已经将余韵荡进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