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书的经历是从父亲“有情的”打骂开始的。
父母亲活了一辈子,两个人连一个字都不认识,包括自己的名字。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农村小脚老太太,从没流露出任何的愿望和抱负,在自己家小院子里打了一辈子转,一心一意地伺候丈夫和孩子;可父亲就不一样了,据他老人家描述,当年曾支援小平同志的部队,打过沙土集战斗,给八路军抬担架时,瓜皮帽上的小顶子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子弹给打飞了,村子里的爷们很敬重他是条汉子,加上刚解放那阵子农村的人才奇缺,大队书记委派父亲当了生产队的小组长,后来生产队缺一小队会计,父亲绝对有人缘参与竞争,只可惜不识字,结果当了一辈子的小组长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这事成了父亲永远的遗憾。
背着父亲的巨大希望,我走进了学堂。
从此,父亲的嘴很少再亲我的脸蛋,而是改用巴掌亲我的屁股。
在书和本之间痛苦地辗转了十几年,从小学读到了大学,从黄河崖边读到了松花江边畔,学会了诸子百家中部分人的几句话,也演算了极限微分矩阵行列式,狠狠地练习了四年一六八七五,还半生不熟地学会了用洋文和人打招呼:“狗打猫儿拧!”
终于,一纸文书将我送到一家大银行当会计。
生命的轮回居然如此地奇怪,当年父亲当会计的愿望真的让我实现了!而且比小队会计的工作要复杂多了,居然在国家开的大买卖里当会计,这件事要是在我们村子传开了,我父亲得多荣耀啊!
只可惜,父亲再也没有享受荣耀的机会了。在我取得文凭的前两年,他似乎已看到他的儿子读书真的有用,竞放心地去了。临终前,还告诉家人,不要我从万里之外赶回去,要放心地读书。
眼里的泪和心中的血拧在了一起,终又凝在了书本上。
因为,我无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只有读书。
银行员工的生活相对是优裕的,参加工作近20年来,我几乎成了同志们中间的另类,因为我从来没唱过一首歌,从来不打扑克和麻将,从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一切业余生活,只有读书。
只有读书,才让我觉得充实;只有读书,才让我觉得父亲的生命在延续;也只有读书,才能真实地验证先人对后人的期望不空。
书并非“非借不能读也”。有了钱,买书——成了我最大的消费支出;有了妻子,家里印张最少、字数忽多忽少的那本书——存折,交给了她读,只是求她经常性地从小书上删几个字填充我的书架。通过几年的生活,我家再次证明了牛顿同志的守衡定律是伟大和正确的,当小书上的字数减少时,我的大书必然增加几层。
多年以来,无论是因公因私外出,每到一地,当地风景名胜可以不去,但书店、旧书摊一定是要去的,而且总有收获,有时候就是为了买当地出版社的书,竞将能从家门口买到的书从几千公里外背回来。
一个家庭中的习惯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我天天地看书,受我熏染,老婆看书的习惯也由疑似转为确诊,就连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老岳母,居然也在七旬以后天天开始看报。只是我10岁的儿子,抗感染力超强,拒不读书。
夜深人静,蟾光如水,背靠散发着芳香的书架,看着书房隔间早已进入梦乡的儿子,他细白浑圆的脸蛋上还凝结着因拒绝读书而遭我武力镇压而哭出的泪痕,犹如时间轮回到30年前的我。
而在齐鲁平原,黄河岸边,宏伟宽容的黄土大地正在拥抱着我的父亲安静祥和地长眠。我从没有在他的坟前点燃香烛,而总在以这样的夜晚,以缕缕书香寄托对他的哀思,进而再低头读书。在若干年以后,儿子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为我祭奠?
我不明白,书,是否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中一直在发挥着这种神圣的作用?
父母亲活了一辈子,两个人连一个字都不认识,包括自己的名字。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农村小脚老太太,从没流露出任何的愿望和抱负,在自己家小院子里打了一辈子转,一心一意地伺候丈夫和孩子;可父亲就不一样了,据他老人家描述,当年曾支援小平同志的部队,打过沙土集战斗,给八路军抬担架时,瓜皮帽上的小顶子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子弹给打飞了,村子里的爷们很敬重他是条汉子,加上刚解放那阵子农村的人才奇缺,大队书记委派父亲当了生产队的小组长,后来生产队缺一小队会计,父亲绝对有人缘参与竞争,只可惜不识字,结果当了一辈子的小组长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这事成了父亲永远的遗憾。
背着父亲的巨大希望,我走进了学堂。
从此,父亲的嘴很少再亲我的脸蛋,而是改用巴掌亲我的屁股。
在书和本之间痛苦地辗转了十几年,从小学读到了大学,从黄河崖边读到了松花江边畔,学会了诸子百家中部分人的几句话,也演算了极限微分矩阵行列式,狠狠地练习了四年一六八七五,还半生不熟地学会了用洋文和人打招呼:“狗打猫儿拧!”
终于,一纸文书将我送到一家大银行当会计。
生命的轮回居然如此地奇怪,当年父亲当会计的愿望真的让我实现了!而且比小队会计的工作要复杂多了,居然在国家开的大买卖里当会计,这件事要是在我们村子传开了,我父亲得多荣耀啊!
只可惜,父亲再也没有享受荣耀的机会了。在我取得文凭的前两年,他似乎已看到他的儿子读书真的有用,竞放心地去了。临终前,还告诉家人,不要我从万里之外赶回去,要放心地读书。
眼里的泪和心中的血拧在了一起,终又凝在了书本上。
因为,我无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只有读书。
银行员工的生活相对是优裕的,参加工作近20年来,我几乎成了同志们中间的另类,因为我从来没唱过一首歌,从来不打扑克和麻将,从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一切业余生活,只有读书。
只有读书,才让我觉得充实;只有读书,才让我觉得父亲的生命在延续;也只有读书,才能真实地验证先人对后人的期望不空。
书并非“非借不能读也”。有了钱,买书——成了我最大的消费支出;有了妻子,家里印张最少、字数忽多忽少的那本书——存折,交给了她读,只是求她经常性地从小书上删几个字填充我的书架。通过几年的生活,我家再次证明了牛顿同志的守衡定律是伟大和正确的,当小书上的字数减少时,我的大书必然增加几层。
多年以来,无论是因公因私外出,每到一地,当地风景名胜可以不去,但书店、旧书摊一定是要去的,而且总有收获,有时候就是为了买当地出版社的书,竞将能从家门口买到的书从几千公里外背回来。
一个家庭中的习惯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我天天地看书,受我熏染,老婆看书的习惯也由疑似转为确诊,就连和我们一起生活的老岳母,居然也在七旬以后天天开始看报。只是我10岁的儿子,抗感染力超强,拒不读书。
夜深人静,蟾光如水,背靠散发着芳香的书架,看着书房隔间早已进入梦乡的儿子,他细白浑圆的脸蛋上还凝结着因拒绝读书而遭我武力镇压而哭出的泪痕,犹如时间轮回到30年前的我。
而在齐鲁平原,黄河岸边,宏伟宽容的黄土大地正在拥抱着我的父亲安静祥和地长眠。我从没有在他的坟前点燃香烛,而总在以这样的夜晚,以缕缕书香寄托对他的哀思,进而再低头读书。在若干年以后,儿子是否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为我祭奠?
我不明白,书,是否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中一直在发挥着这种神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