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的一些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迅速,最重大的社会转型。在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哲学思维方法等对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教学领域,就是要建构更注重人,注重文化,注重过程和知识生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观。“生成”是近来在中学课堂教学研究中出现相当频繁的一个名词。生成在教学中的提出虽然源于教学实践需要,但是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杜威的关于“经验改组改造”的认识、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生命论等都提出了生成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提出生成性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大脑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主动建构它对信息的理解,努力建构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固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解释。他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生成是理解不可缺少的过程。理解是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建构。另外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生成的情景、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
  生成性是新课程在批判传统预设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并不意味着倡导生成就否定预设。教学其实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课堂上才能临危不乱,决胜千里。但是这个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形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应该是“刚柔相济”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育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活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这与课改目标不谋而合!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生成有更深的体会。
  传统教学只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生成性教学“关注生命,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更新人的生存方式,是作为生命体的个人能勇敢的面对生活,自我更新。”
  教学被看成是人的生命活动,生成性教学对生命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也体现在对教师生命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形式包括认知、理解、体验、感悟、内省、交往、探究、创造等多种形式,还有多向的本能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这些都是生成性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生长点,使学生通过多样的生命活动得到全身心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生成性教学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形象,从单纯知识的“传声筒”转变成教学研究者。教师在评价、反思与研究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同时也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使教师从讲台前面走到学生中间,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分享中体验智慧的乐趣,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激情,体验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资源观,不仅包括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还包括由师生共同进行意义解读的各种教学材料等动态生成性资源。重视课堂与社会、自然、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
  过去的教学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給,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导致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生成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只有在真实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彼此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生命的生成!
  与此同时,生成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站在“生命”的高度,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同时教师在课前预设,课堂实施生成和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预设水平,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提升判断、捕捉、重组课堂信息的智慧,提高与学生的有效对话的智慧,见机而作,激发学生思维。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
  参考文献
  [1]蒋超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J]
  [2][6][8]马秀春.生成性教学研究[J]
  [3]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
  [4][5]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J]
  [7]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其他文献
转化后进生尝试应用施以爱心,温暖心灵;降低要求,循序渐进;给予信任,委以重任;巧用表扬激发斗志等方法,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晕轮”而产生的积极、有利的效果我们称之为“晕轮正效应”或曰“正晕轮”;产生消极、不利的效果我们称之为“晕轮负效应”或曰“负晕轮”。  学困生之所以难转化,不仅因为教师、家长的帮扶不力,还因为他们常用一种病态的目光看待问题,犯了错误,不是及时地反省而是把个人封闭起来,
期刊
应用题是指用文字或语言叙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一些已知数量和蕴藏着的未知数量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数量的题目。应用题较计算题更具实践性,更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是学习现代数学的基础。学生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思考,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综合、运用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中年级学生对解答应用题比计算题感到困难得多。如果能在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就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起积极性思维,培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并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  高一新授课的教学,好多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很显然开展启发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谈一下我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麦比乌斯环是一种单侧、不可定向的曲面。因A.F.麦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bius, 1790—1868)发现而得名。将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的一端AB固定,另一端DC扭转半周后,把AB和CD粘合在一起 ,得到的曲面就是麦比乌斯环,也称麦比乌斯带。简单解释,麦比乌斯环只存在一个面。这与现实中的作文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尽管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但对于学
期刊
我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前几年一位赞助商大发善心,为我校每个教室捐了一部多媒体设备。从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而有乐趣,教学质量大大提高。现将我这几年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给大家分享分享。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学起来就没有那么吃力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
期刊
《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 日D26版照片说明:“艺术家艾未未与本报记者考察了大同、云冈两大石窟。”“大同、云冈两大石窟”说法有误。云冈石窟地处大同,为大同驰名世界的名
6月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刊出宋连庠、周序祖的《“床笫”的“笫”》一文,文中对《咬文嚼字》创刊十周年时公布的“最常见的100个别字”大加赞赏,认为“实在是一件功德
所谓“文采”,其实就是把话讲得漂亮,使文章言辞传神、有血有肉、流畅自然、优美动人、富有表现力。让读者感到有味、优美。但是就大多数同学来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语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词汇贫乏,不知锤炼。有的同学整篇文章就是“流水帐”,语言简单、粗糙。只是将简单的词语进行简单的组合,缺少精美、丰富的词汇,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文章如同白开水,淡而无味。有的同学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华丽,把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古人早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聰明识字始。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的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有多少学习的乐趣可言?又会有多大的教学效果呢?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如同给识字教学注入清风活水,使识字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