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发展概况及研究生培养条件,介绍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关键词]学科发展 研究生 培养 质量
一、学科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是首批湖北省高校一级特色学科。200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作为授权学科立项建设。
学科队伍中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获得者6人。本学科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8名。校外兼职导师8名。
学科建设的发展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学院研究生规模从开始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155名。2012年度招生达到72名。已毕业研究生135名。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新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生培养要求。材料学院积极探索,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新模式。具体是以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肿瘤靶向性纳米电子顺磁共振成像诊断剂的研究”和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形成较好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通过高素质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创新团队由19人组成,其中博士15人,硕士4人。核心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该群体组成科学,梯队搭配十分合理,有多名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获得者,包括1名“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名“楚天学子计划”特聘教授、2名校特聘教授,是一个学风严谨、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导师群体。通过他们的经心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全面梳理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理清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整合重复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各类课程开设的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我们首先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一级学科下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其次,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淘汰了一些陈旧的课程,推出了一批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层次较高的课程。这样既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又深化了专业知识。要求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一方面要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避免重复或断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拓宽专业面,精选课程内容,重点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提供基础。
2.加大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为了更好的体现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笔者所在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试行了依据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增强了研究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研究生入学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多开选修课来补救。选修课的设置,除了要体现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外,更重要的还要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力求多而活。鼓励研究生跨一级学科和跨学科门类选课。尤其鼓励理工科研究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做好科研平台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对高质量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研究中心”,与其它学科和单位共享“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为研究生搭建了宽阔的科研平台。
2.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若能全程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构思、申报书撰写、科学研究、成果申报等各个环节,就能对科研课题有全局的把握,就能培养研究生寻找科研切入点的意识,为就业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一直要求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同时还鼓励研究生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通过基金项目资助,提高他们从事科研的兴趣。材料学院每年获得校研究生创新基金申报立项均居学校前列。
(四)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1.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浓厚的学术气氛对本科生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为此,学院重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除举办学院的博士教授论坛外.还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内外聘请专家,为本科生做专题报告。他们介绍材料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学院要求导师至少带领研究生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通过参会与同行接触交流, 以激发灵感,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强调研究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要求研究生通过参加指导本科生实验课、指导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实验实践能力。
(五)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训练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状况不容乐观。材料学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有好的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1.规范过程管理。通过规范开题报告制度,把好选题关,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开题小组实行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制度。对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对不适当的选题,予以否定。二是强化中期检查。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控制,也强调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后期提出指导性意见。三要严格评审制度。真正落实双盲评阅制度,制定科学、统一的评审指标体系。最后答辩过程做到规范化。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定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前,申请人采取回避制度。
2.增加学位论文研究的经费投入。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必须要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保障。材料学院近几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武汉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条件。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科研平台、有利于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加强研究生学术作风建设。学院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通过聘请专家为研究生作学术道德规范的讲座及增加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比例等措施,把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重视和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方面的模范示范作用,以导师严谨的学术作用和科学的学术态度影响和感染研究生。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
三、成效
通过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近三年来研究生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l项,湖北省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l项、三等奖l项。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68项:参加学校及校外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60人次。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20O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收录文章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0项。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5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有10篇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整体素质有提高。有5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15名同学获得校优秀研究生,10名同学获优秀研究生干部。2名同学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考取博士15名。
[参考文献]
[1]王庆,蒋小满,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4-86
[2]张文辉,林基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高教论坛,2010(3):118-119
[3]杨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和思考[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2009(15):82-83
[4]黄奕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报2011(9):77-78
[5]郭学渊,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8-120
[6]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8-10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学科发展 研究生 培养 质量
一、学科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是首批湖北省高校一级特色学科。200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作为授权学科立项建设。
学科队伍中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获得者6人。本学科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8名。校外兼职导师8名。
学科建设的发展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学院研究生规模从开始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155名。2012年度招生达到72名。已毕业研究生135名。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新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生培养要求。材料学院积极探索,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新模式。具体是以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肿瘤靶向性纳米电子顺磁共振成像诊断剂的研究”和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形成较好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通过高素质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创新团队由19人组成,其中博士15人,硕士4人。核心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该群体组成科学,梯队搭配十分合理,有多名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获得者,包括1名“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名“楚天学子计划”特聘教授、2名校特聘教授,是一个学风严谨、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导师群体。通过他们的经心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全面梳理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理清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整合重复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各类课程开设的数量、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我们首先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一级学科下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其次,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淘汰了一些陈旧的课程,推出了一批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层次较高的课程。这样既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又深化了专业知识。要求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一方面要注意与本科知识的衔接,避免重复或断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拓宽专业面,精选课程内容,重点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提供基础。
2.加大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为了更好的体现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笔者所在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试行了依据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增强了研究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研究生入学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多开选修课来补救。选修课的设置,除了要体现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外,更重要的还要拓展和深化学科知识,力求多而活。鼓励研究生跨一级学科和跨学科门类选课。尤其鼓励理工科研究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做好科研平台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对高质量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湖北省道路材料研究中心”,与其它学科和单位共享“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为研究生搭建了宽阔的科研平台。
2.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若能全程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构思、申报书撰写、科学研究、成果申报等各个环节,就能对科研课题有全局的把握,就能培养研究生寻找科研切入点的意识,为就业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一直要求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同时还鼓励研究生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通过基金项目资助,提高他们从事科研的兴趣。材料学院每年获得校研究生创新基金申报立项均居学校前列。
(四)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1.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浓厚的学术气氛对本科生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为此,学院重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除举办学院的博士教授论坛外.还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内外聘请专家,为本科生做专题报告。他们介绍材料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学院要求导师至少带领研究生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通过参会与同行接触交流, 以激发灵感,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强调研究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要求研究生通过参加指导本科生实验课、指导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实验实践能力。
(五)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训练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状况不容乐观。材料学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此项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有好的成绩。具体措施如下:
1.规范过程管理。通过规范开题报告制度,把好选题关,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开题小组实行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制度。对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对不适当的选题,予以否定。二是强化中期检查。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控制,也强调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后期提出指导性意见。三要严格评审制度。真正落实双盲评阅制度,制定科学、统一的评审指标体系。最后答辩过程做到规范化。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定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前,申请人采取回避制度。
2.增加学位论文研究的经费投入。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必须要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保障。材料学院近几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武汉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条件。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科研平台、有利于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加强研究生学术作风建设。学院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通过聘请专家为研究生作学术道德规范的讲座及增加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比例等措施,把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重视和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方面的模范示范作用,以导师严谨的学术作用和科学的学术态度影响和感染研究生。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
三、成效
通过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近三年来研究生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l项,湖北省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l项、三等奖l项。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68项:参加学校及校外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60人次。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20O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收录文章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0项。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5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有10篇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整体素质有提高。有5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15名同学获得校优秀研究生,10名同学获优秀研究生干部。2名同学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考取博士15名。
[参考文献]
[1]王庆,蒋小满,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4-86
[2]张文辉,林基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高教论坛,2010(3):118-119
[3]杨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和思考[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2009(15):82-83
[4]黄奕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报2011(9):77-78
[5]郭学渊,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8-120
[6]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8-10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