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怡是我国的当代著名作曲家,也是一位活跃在世界舞台的著名华人女作曲家。陈怡的作品中渗透着中外结合的思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她的两首声乐作品《下江陵》与《夜雨寄北》中的音乐旋法、歌词音韵特点,揭示出她的创作技法及审美特征,以及在她的中国古诗词为歌词的歌曲中,透视出现代音乐技法思维与本土的古典气质,这些都与她早年成长中所受到的系统音乐训练具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声乐 现代技法 古诗词 古典美 意蕴
一、陳怡音乐作品的创作语境及概况
作为从幼年就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陈怡,在其艺术道路的拓展中,注定会写下风格迥异又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从17岁被广州京剧团录用并担任首席演奏员,到197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与训练,其艺术成长过程和众多作曲家一样,充满了各种艰辛和努力。{1}陈怡的创作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在专业的训练与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她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的气息,尤其在她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多耶》中,不仅展现出了创新性的音响效果,还具有融合中外技法的思维特点。这首作品也获得了当年的中央音乐学院大奖,并使陈怡在当时的中国音乐舞台上初露头角,就获得了很多专家、同仁的认可。在音乐学院接受了长达十年的专业训练后,获得硕士学位的陈怡开始远赴美国学习,更加开阔了视野。
陈怡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作品是 1983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弦诗》,该作品是我国音乐家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中提琴协奏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室内乐创作还有三重奏《宁》(琵琶,小提琴,大提琴),上述两首室内乐作品,将陈怡的器乐曲创作推到了早期阶段的最高点。此后的陈怡开始从事多声部的合唱创作,她所创作的第一部合唱作品是《宋词三首》,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传统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独特魅力。这首歌曲中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字韵、音调、韵律等方面的特征,还反映出旋律风格的设计特征,以及我国古诗词中深厚的意境内涵,二者结合的巧妙绝伦、相得益彰。
“陈怡创作的其他器乐作品主要有管弦乐曲《京调》《音诗》,管乐队曲《中国西部组曲第二号》以及混合室内管弦乐曲《青铜饕餮与陶俑之美》和管弦乐曲《四季》等。”{2}这些作品折射出了陈怡多年来的器乐创作领域与水准,折射出她多年学习乐器演奏与创作的经验、体会。其他多声部合唱的相关作品有《中国神话大合唱》《中国民歌合唱十首》等,这些都展现出她在声乐合唱、合作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二、音乐与歌词的音调特征
1.旋律与歌词音调的结合
陈怡在所创作的合唱作品中,尤其注意旋律与歌词音调的结合探索。比如在女高音与小提琴、大提琴合作的作品《如梦令二首》中呈现出了陈怡运用独特的人声结合弦乐音色进行对比、融合的艺术特点。
在古诗词声乐曲《下江陵》中,陈怡发挥了旋律创作方面的西方技法特点,尤其是采用了部分音高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融汇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中的“民族性”特点,从而创作出富有想像力的情景气氛、场面特点,很形象地陈述了歌词中的内涵特征。这首歌曲主要抒发了诗人遇赦后的轻松喜悦之情,因此在《下江陵》中的歌词音调被作曲家采用延伸一倍的方式,集中到曲调的创作中来。虽然歌词仅仅用了 28 个字,但是每句的音韵都被作曲家用记叙般的口吻记录下来,从而运用音调的方式描写了白帝城空灵和挺拔的意象之美。然后通过节奏、时值的变化,体现出描述景色之外的比兴内涵:轻舟入坦途,象征着诗人逆境时所经历的磨难困苦,但也诠释了经过困苦后诗人的顿悟与感慨,整首作品轻快、悠扬的情绪在音乐中也得以明确的体现。
陈怡在其创作的合唱曲作品《夜雨寄北》中也体现出类似的表达特点。她不仅关注《夜雨寄北》诗词中运用独特的人声表现场面、气氛、情景的叙事作用,还注重对于合唱声部织体的审美元素发掘,从而让歌曲从旋律到歌词都发挥出独特的魅力特征。陈怡在进行合唱作品的作曲时,一方面注意对于歌词韵脚、声调的处理,争取发挥歌词中既有的、习惯性的声调规则特点,把歌词的声调作为平仄不同韵脚的音乐旋律创作依据;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歌词中的音韵传统:“凡是遇到平声字旋律就用的比较长一点的音或是略微下降的几个音,这样的方式对于组织合唱音乐的曲调具有重要影响。”{3}
2.旋律与歌词腔调的融合
在这两首合唱作品的歌词音韵传统之外,还有独特的、习惯性的腔调表达特点:凡是遇到仄声字的时候,旋律的运用上就倾向于使用较短但比较高的音来表达,将仄声字进行节奏、时值的变化,形成相对悠长的声腔特点;或是采用变动很大、速度很快、带有一定跳跃性的音程进行,从而揭示出古诗词为词的合唱作品旋律音区、音韵特征,同时这些旋律的创作也因声腔特点而带有很大的即兴性与自由性特征。
其次,这两首歌词的自身声调习惯不仅塑造出了歌曲中一种独特的意境特征,还体现出了独特性的情感表达特征。这两首作品在独唱与无伴奏的合唱运用中结合着合唱中的常见结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发掘出歌词中独到的音韵、律动特点,展现出她驾驭器乐与声乐、融合音乐与歌词的高超能力。比如在陈怡创作的合唱作品《下江陵》中,四声部的旋律线条与阅读诗歌中歌词的声调是保持同步的。因此参考各种不同的歌词声调的调值和腔调格律,演唱《下江陵》中歌词的声腔就会区别对待比如阴平字“朝”“千”“声”,阳平字“辞”,上声字“里”“两”,去声“岸”“住”等中的发音规律与传统。这些不同的平仄声调正是我们传统语言中的发音音调特征体现。
另外,在《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词的旋律发展过程中,作曲家也分析了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的四声声腔特点。对于歌词中“平”的平声音调,包括阴平、阳平(一、二声)等音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同时结合“仄”声腔中的上、去、入三声(三、四声、轻声)等特点,形成朗读音调、声腔上的规律性特征,结合着西方技法中的逻辑习惯,形成独特的调值声腔。 三、两首合唱作品演唱中的内涵解读
1.演唱中的题材内涵
在这两首合唱曲的演唱中,还需要关注对其中题材内涵的表现。其中,《下江陵》中的上声大多以低声调的形态表达出来(有时是一个低平调)。这些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的进行方式,是来自西方半音技法中的思维,即 2 度降到 1 度再升到4 度的进行模式,不仅展现出了先降后升的调子旋律特点,还表现出了题材中的情感变化特点;在《夜雨寄北》中使用的去声,也是一个高降调,即由 5 度降到 1 度的进行模式,体现出全降的调子形态与风格特点,同时也揭示出歌曲中的题材故事情节与情感变化特点。
上例可见,在合唱曲《夜雨寄北》中的阴平字“君”“归”“巴山”“秋”,阳平字“时”等都具有独特的声腔特征,为了表现这些细微的音高变化,需要在上声字“雨”,去声“未”“问”“夜”等音高变化上,进行强调性的表达。诗词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作曲家选用了这些古诗词作为歌词,具有深邃而又内敛的表达特点。又在处理“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需要格外关注题材指的材料内涵表达。简而言之,这首歌曲的诗歌内容都来自古诗词,这些题材既具有叙事诗、抒情诗的表达特征,也具有山水田园诗与怀古诗的风格内涵。因此,演唱这些所选的曲目中,对于古歌词内涵的发掘与对于题材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都是在抒情见长的音乐发展中实现的。
2.两首歌曲中的审美特征
陈怡创作的古诗词合唱《夜雨寄北》的歌词来自李商隐创作的诗歌《夜雨寄北》。合唱曲中也抒发了众多人都会有的思乡、思妻之情,但是却穿越诗作中的核心内涵,将诗中情景交融的内容将以延伸,从而借助于音乐很好的描写出诗人远在深山夜雨中的寂寞之情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在这首作品中展现出了“古典美”的审美特点,采用以诗韵带旋律的方式,从而揭示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其次,在古诗词《下江陵》作为歌词的合唱曲中,也展现出对于美景、美好未来的期待、喜爱之情,这些音乐曲调中所使用的音乐都象征着来日聚首的幸福与欢乐之情。虽然每一首诗歌中仅仅只有四个乐句,却展现出了时空变换、寄托深情的审美内涵特征。
再次,这两首歌曲中还表现出作曲家獨特的创作思维和维度,避免了音乐的旋法与歌词在风格上所产生的交叠,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听觉。陈怡通过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含蓄性和诗意化,表达出极强的“含蓄美”特征,展现出题材内容选择方面的“诗意性”审美特点。
结语
陈怡的音乐创作,不仅作品数量较多,还具有很高的质量,并受到了美国音乐界的高度重视。陈怡在2006年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该校的一名客座教授,她的作品在中国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早在前一年的2005年,陈怡以其优质的创作成为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这是第一位获得这种荣誉的华裔作曲家。
注释:
{1}赵一丞.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的融合——以陈怡的《中国民族舞组曲》作品为例[J].当代音乐,2018(10).
{2}王祺.五声性十二音技法在当代中国作品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8(5).
{3}李秀敏.“中国新时期合唱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系泰州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9JGB03。
关键词:声乐 现代技法 古诗词 古典美 意蕴
一、陳怡音乐作品的创作语境及概况
作为从幼年就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陈怡,在其艺术道路的拓展中,注定会写下风格迥异又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从17岁被广州京剧团录用并担任首席演奏员,到197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与训练,其艺术成长过程和众多作曲家一样,充满了各种艰辛和努力。{1}陈怡的创作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在专业的训练与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她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的气息,尤其在她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多耶》中,不仅展现出了创新性的音响效果,还具有融合中外技法的思维特点。这首作品也获得了当年的中央音乐学院大奖,并使陈怡在当时的中国音乐舞台上初露头角,就获得了很多专家、同仁的认可。在音乐学院接受了长达十年的专业训练后,获得硕士学位的陈怡开始远赴美国学习,更加开阔了视野。
陈怡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作品是 1983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弦诗》,该作品是我国音乐家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中提琴协奏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室内乐创作还有三重奏《宁》(琵琶,小提琴,大提琴),上述两首室内乐作品,将陈怡的器乐曲创作推到了早期阶段的最高点。此后的陈怡开始从事多声部的合唱创作,她所创作的第一部合唱作品是《宋词三首》,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传统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独特魅力。这首歌曲中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字韵、音调、韵律等方面的特征,还反映出旋律风格的设计特征,以及我国古诗词中深厚的意境内涵,二者结合的巧妙绝伦、相得益彰。
“陈怡创作的其他器乐作品主要有管弦乐曲《京调》《音诗》,管乐队曲《中国西部组曲第二号》以及混合室内管弦乐曲《青铜饕餮与陶俑之美》和管弦乐曲《四季》等。”{2}这些作品折射出了陈怡多年来的器乐创作领域与水准,折射出她多年学习乐器演奏与创作的经验、体会。其他多声部合唱的相关作品有《中国神话大合唱》《中国民歌合唱十首》等,这些都展现出她在声乐合唱、合作领域的创新性探索。
二、音乐与歌词的音调特征
1.旋律与歌词音调的结合
陈怡在所创作的合唱作品中,尤其注意旋律与歌词音调的结合探索。比如在女高音与小提琴、大提琴合作的作品《如梦令二首》中呈现出了陈怡运用独特的人声结合弦乐音色进行对比、融合的艺术特点。
在古诗词声乐曲《下江陵》中,陈怡发挥了旋律创作方面的西方技法特点,尤其是采用了部分音高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融汇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中的“民族性”特点,从而创作出富有想像力的情景气氛、场面特点,很形象地陈述了歌词中的内涵特征。这首歌曲主要抒发了诗人遇赦后的轻松喜悦之情,因此在《下江陵》中的歌词音调被作曲家采用延伸一倍的方式,集中到曲调的创作中来。虽然歌词仅仅用了 28 个字,但是每句的音韵都被作曲家用记叙般的口吻记录下来,从而运用音调的方式描写了白帝城空灵和挺拔的意象之美。然后通过节奏、时值的变化,体现出描述景色之外的比兴内涵:轻舟入坦途,象征着诗人逆境时所经历的磨难困苦,但也诠释了经过困苦后诗人的顿悟与感慨,整首作品轻快、悠扬的情绪在音乐中也得以明确的体现。
陈怡在其创作的合唱曲作品《夜雨寄北》中也体现出类似的表达特点。她不仅关注《夜雨寄北》诗词中运用独特的人声表现场面、气氛、情景的叙事作用,还注重对于合唱声部织体的审美元素发掘,从而让歌曲从旋律到歌词都发挥出独特的魅力特征。陈怡在进行合唱作品的作曲时,一方面注意对于歌词韵脚、声调的处理,争取发挥歌词中既有的、习惯性的声调规则特点,把歌词的声调作为平仄不同韵脚的音乐旋律创作依据;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歌词中的音韵传统:“凡是遇到平声字旋律就用的比较长一点的音或是略微下降的几个音,这样的方式对于组织合唱音乐的曲调具有重要影响。”{3}
2.旋律与歌词腔调的融合
在这两首合唱作品的歌词音韵传统之外,还有独特的、习惯性的腔调表达特点:凡是遇到仄声字的时候,旋律的运用上就倾向于使用较短但比较高的音来表达,将仄声字进行节奏、时值的变化,形成相对悠长的声腔特点;或是采用变动很大、速度很快、带有一定跳跃性的音程进行,从而揭示出古诗词为词的合唱作品旋律音区、音韵特征,同时这些旋律的创作也因声腔特点而带有很大的即兴性与自由性特征。
其次,这两首歌词的自身声调习惯不仅塑造出了歌曲中一种独特的意境特征,还体现出了独特性的情感表达特征。这两首作品在独唱与无伴奏的合唱运用中结合着合唱中的常见结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发掘出歌词中独到的音韵、律动特点,展现出她驾驭器乐与声乐、融合音乐与歌词的高超能力。比如在陈怡创作的合唱作品《下江陵》中,四声部的旋律线条与阅读诗歌中歌词的声调是保持同步的。因此参考各种不同的歌词声调的调值和腔调格律,演唱《下江陵》中歌词的声腔就会区别对待比如阴平字“朝”“千”“声”,阳平字“辞”,上声字“里”“两”,去声“岸”“住”等中的发音规律与传统。这些不同的平仄声调正是我们传统语言中的发音音调特征体现。
另外,在《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词的旋律发展过程中,作曲家也分析了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的四声声腔特点。对于歌词中“平”的平声音调,包括阴平、阳平(一、二声)等音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同时结合“仄”声腔中的上、去、入三声(三、四声、轻声)等特点,形成朗读音调、声腔上的规律性特征,结合着西方技法中的逻辑习惯,形成独特的调值声腔。 三、两首合唱作品演唱中的内涵解读
1.演唱中的题材内涵
在这两首合唱曲的演唱中,还需要关注对其中题材内涵的表现。其中,《下江陵》中的上声大多以低声调的形态表达出来(有时是一个低平调)。这些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的进行方式,是来自西方半音技法中的思维,即 2 度降到 1 度再升到4 度的进行模式,不仅展现出了先降后升的调子旋律特点,还表现出了题材中的情感变化特点;在《夜雨寄北》中使用的去声,也是一个高降调,即由 5 度降到 1 度的进行模式,体现出全降的调子形态与风格特点,同时也揭示出歌曲中的题材故事情节与情感变化特点。
上例可见,在合唱曲《夜雨寄北》中的阴平字“君”“归”“巴山”“秋”,阳平字“时”等都具有独特的声腔特征,为了表现这些细微的音高变化,需要在上声字“雨”,去声“未”“问”“夜”等音高变化上,进行强调性的表达。诗词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作曲家选用了这些古诗词作为歌词,具有深邃而又内敛的表达特点。又在处理“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需要格外关注题材指的材料内涵表达。简而言之,这首歌曲的诗歌内容都来自古诗词,这些题材既具有叙事诗、抒情诗的表达特征,也具有山水田园诗与怀古诗的风格内涵。因此,演唱这些所选的曲目中,对于古歌词内涵的发掘与对于题材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都是在抒情见长的音乐发展中实现的。
2.两首歌曲中的审美特征
陈怡创作的古诗词合唱《夜雨寄北》的歌词来自李商隐创作的诗歌《夜雨寄北》。合唱曲中也抒发了众多人都会有的思乡、思妻之情,但是却穿越诗作中的核心内涵,将诗中情景交融的内容将以延伸,从而借助于音乐很好的描写出诗人远在深山夜雨中的寂寞之情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在这首作品中展现出了“古典美”的审美特点,采用以诗韵带旋律的方式,从而揭示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其次,在古诗词《下江陵》作为歌词的合唱曲中,也展现出对于美景、美好未来的期待、喜爱之情,这些音乐曲调中所使用的音乐都象征着来日聚首的幸福与欢乐之情。虽然每一首诗歌中仅仅只有四个乐句,却展现出了时空变换、寄托深情的审美内涵特征。
再次,这两首歌曲中还表现出作曲家獨特的创作思维和维度,避免了音乐的旋法与歌词在风格上所产生的交叠,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听觉。陈怡通过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含蓄性和诗意化,表达出极强的“含蓄美”特征,展现出题材内容选择方面的“诗意性”审美特点。
结语
陈怡的音乐创作,不仅作品数量较多,还具有很高的质量,并受到了美国音乐界的高度重视。陈怡在2006年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该校的一名客座教授,她的作品在中国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早在前一年的2005年,陈怡以其优质的创作成为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这是第一位获得这种荣誉的华裔作曲家。
注释:
{1}赵一丞.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的融合——以陈怡的《中国民族舞组曲》作品为例[J].当代音乐,2018(10).
{2}王祺.五声性十二音技法在当代中国作品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8(5).
{3}李秀敏.“中国新时期合唱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系泰州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9JG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