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南北书派”还是“无间南北”?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文中 197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学术论文《从‘北碑南帖’到‘无间南北’——兼论二王行草对北朝楷书的影响》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兰亭论坛”。2010年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湖州地区宋代古桥的遗存及其研究》。出版专著《垂虹玉带出吴兴——湖州古桥文化研究》。
  六朝时期,书风是否有“北碑”和“南帖”之分,这个问题。自阮元撰写《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发端,后经包世臣、康有为阐扬,在学书者中间似乎已成定论,但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学者眼界的开阔,不少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等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国维先生说:“阮文达公作《南北书派论》,世人推为创见,然世传北人书皆碑碣,南人书多简尺,北人简尺,世无一字传者。然敦煌所出萧凉草书扎与羲、献规模亦不甚远。南朝碑版,则如《始兴忠武王碑》之雄勃,《瘗鹤铭》之浩逸,与北碑自是一家眷属也。此造像者若不著年号、地名,又谁能知为梁朝物耶?”后来又有许多书家如吴玉如、沙孟海等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先生提出“六朝无间南北”,沙老则以不同出土地点的北碑举例证明南北书体是不能分派的。在从“南北分派”到“南北无间”的梳理过程中,一个问题渐渐显现出来,而且越辩越明:二王行草对北朝楷书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而为隋唐楷书鼎盛作了厚重的铺垫。
  阮元认为南、北书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他在《南北书派论》中说道:
  “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又说:“南朝诸书家载史传者,如萧子云、王僧虔等,皆明言沿习钟、王,实成南派。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隋书》本传者,但云‘世习钟、卫、索靖,工书、善草隶,工行草、长于碑榜’诸语而已,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正史具在,可按而知。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认为“南北判然两不相涉”。在《北碑南帖论》中,阮元又将南北书派定为北碑、南帖,认为“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而对于碑的看法,则是“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日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最后,阮元总结为“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阮元的这两篇文章篇幅虽短,但其观点影响深远,以致后来之书家动辄以“碑学、帖学”来论书史。最得力者为包世臣,其“推碑抑帖”,主张学书当以北碑为最佳范本:“故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撅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在讨论学书的具体方法“九宫格”时,他也不忘谈及北碑作用:“两晋真书碑版不传于世,余以所见北魏、南梁之碑数十百种,悉心参悟,而得大小两九宫之法。上推之周、秦、汉、魏、两晋篆分碑版存于世者,则莫不合于此。其为钟、王专力可知也。”在列举北碑时,包还总结了一些北碑代表作的特点:“北碑以《清颂碑》《玉佛记》为最奇,然较《十三行》已为平近,无论《画赞》《黄庭》也。《内景经》纵势取姿,可谓有韵,然序画雅无奇趣;《鹤铭》神理正同《内景》,以为右军书者,皆非能见匡庐真相者也。”如果说阮元是一个理论先行者的话,那么包世臣就是一个有力的践行者。
  到了康有为时,他反对临习刻帖:“晋人之书流传日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主张临习南北朝碑:“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他对阮元还是持肯定态度的:“阮文达亦作旧体者,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比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此盖通人达识,能审时宜、辨轻重也。”康氏在《广艺舟双楫》中讨论了北朝的众多碑刻,并且对它们的风格作为具体的描述与归类。然而康又耐人寻味地说:“故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
  由上所见,尊崇北碑的学者大抵是看到的了刻帖的坏处,他们认为学习书法应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的搬运环节,最大程度地接近古人,从保存完好的北碑中他们看到了比刻帖更加忠实于原书的用笔。如果他们看到了北魏时期的元氏墓志的话,可能关于“碑”和“帖”的讨论就没有后来那样大费口舌了。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列举了北周、北齐等时期的碑刻,对魏碑的印象尤深,评价很高:“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淳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康氏还分析了魏碑兴盛的原因:“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晋、宋禁碑,周、齐短祚,故言碑者,必称魏也。”在众多的碑刻中,康氏提到了《张黑女》《杨大眼》《张猛龙》《始平公》《孙秋生》等,还提到了几方司马氏的墓志和隋代的《董美人墓志》,并无言及“元氏墓志”者,盖当时康未见也。至少,元氏墓志的出土在当时还是极少的,还没有被这些学者所关注。
  北魏元氏墓志早在清雍正年间即有发现,而大量出土是近百年内之事,现存数量较多,像《元倪墓志》《元略墓志》《元苌墓志》《元显儁墓志》《元纂墓志》《元埏妻穆玉容墓志铭》(图1依顺序排列)等都是保存完好的精品。由于墓主人的地位显赫,使得元氏墓志书、刻俱精,代表了北魏社会的书法水平。元氏墓志在整个北朝书法中特色鲜明,同当时的造像记、摩崖等区别明显,方笔居多,兼施圆转,俊美秀逸的风格明显受到了二王行草笔法的影响。如《元倪墓志》的书法,由于刻工水平较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毛笔书写的意味,笔法娴熟,点画圆润,结构精整,风格趋于秀雅,堪有钟、王之神韵。梁启超先生在《碑帖跋》中认为:“(此志)风华旖旎,近开《等慈》,远启赵、董。”因赵、董一路书宗二王,梁先生把《元倪墓志》与赵、董之风格相比照,则无疑认为《元倪墓志》在二王书法的传承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他文献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通俗地说就是浓烈的感情表达,自由的创作理念,更加偏爱表达主观的感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比如爱情;重视内心世界的刻画与自由意志的表达。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元素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表达出来,影片通过在旅途中回忆约翰和艾拉年轻时期的过往,加上旅途风景的渲染将这场生命之旅变得和谐温暖。影片通过在旅途过程中加入浪漫主义元素,使观众忽视了老年人爱情的悲剧色彩,被一种浪漫
[摘要] 作为“第五代”金牌掌镜人的顾长卫,自2004年执导自己的处女作至今仅有三部作品:《孔雀》、《立春》、《最爱》,这三部作品秉承顾长卫一贯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大时代背景下小村镇各色边缘人物的刻画,体现时代的变迁与底层国民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因时代发展、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种种变化。  [关键词] 顾长卫 《孔雀》 《立春》 《最爱》 人物形象  doi:10.3969/j.is
在“十七年”和“文革”期间,《青春之歌》(1959)、《战火中的青春》(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63)等影片在“工农兵”叙事范畴下将青春纳入革命历史或新中国建设事业,建构了宏大的“青春之歌”。《上海姑娘》(1957)、《青春的脚步》(1957)《生活的浪花》(1958)等少数影片在叙事中偏向了个体青春与城市生活,触碰了当时意识形态禁忌而遭到批判。在“十七年”和“文革”电影中,青春被宏
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为我国近代著名女画家杨令茀立墓碑时曾写下一首诗:“旅美半生,爱国女俦。博收文物,尽献神州。寿享期颐,诗画清流。天风万里,遗范千秋。”赞颂了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杨令茀(1887年—1978年),女,字清如,无锡人。著名旅美女画家。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诞生在名门望族,祖父杨廷俊,清代进士,曾任山东肥城知县。父亲杨宗济,任溧阳县训导。大伯父杨宗濂为山西布政使,三伯父杨宗瀚
[摘要] 日本电影《告白》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好评无数。该片运用了大量的高速慢镜头、人物独白和电影音乐,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听觉语言。导演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将这种MV式视听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声音恰到好处地融入画面,创造出美妙而奇特的听觉盛宴。    [关键词] 声音 人声 音响 音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5    
2017年下半年,慢综艺的风潮席卷了各大卫视的综艺栏目,被贴上生活体验类真人秀的标签,如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江苏卫视《三个院子》等。这些节目主要以经营民宿为题材,与快综艺中过度娱乐化的题材和模式截然不同,被重新建构为生活美学体验类慢综艺的节目形态,由其自身所带的价值性和原创性,成就了“慢综艺”或“暖综艺”的美名。生活体验類慢综艺展现的往往是一
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过去20年牢牢地与周星驰绑定在了一起。随着《大话西游》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争议的声音逐渐消失,后现代的故事剧情,突破性的人物创新,幽默多情的周氏语录已经逐渐为观众所接受。而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票房上的成功,想必也给予了周星驰更大的自信,令他敢于去做出更大的突破。今年春节贺岁档上映的《西游伏妖篇》,承接《西游降魔篇》的剧情发展,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更为大胆出格,人们多给予“黑暗童话”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和国家的各项活动在内部公众心目中和外部国际社会中产生的印象、认知和评价。[1]进入21世纪后,中国走上了迅速发展与崛起的道路,并且积极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和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起到凝聚民众向心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在众多文化传播形式中,纪录片借助极富仪式感的视听语言和影像形式,成为传播独特地域文化和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与媒介载体。同时,伴随着
1990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中国动画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制作了《宝莲灯》(1999)、《梁山伯与祝英台》(2004)、《兔侠传奇》(2011)等院线动画电影;与此同时,电视行业的发展促使电视动画系列片剧产量剧增,如电视动画系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2017)、《大草原上的小老鼠》(1996)、《海尔兄弟》(1995-2001)、《蓝猫淘气三千问》(1999-2012
受访人:Eric Scholl,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采访人:康宁,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录音翻译整理:王法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生;  采访地点: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主任办公室。  康宁(以下简称“康”):您是如何选择电影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的?  Eric Sholl(以下简称Eric):我最早是考入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