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四)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四)王永钦197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新年献词》,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带方针性的口号。1月3日周恩来会见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关于越南...
其他文献
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共八大召开50周年学术座谈会”,现将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们的部分发言摘登于此(按发言先后为序),以飨读者。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
建立一个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在主体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实现毛泽东的平等理想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基础,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政治平等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保障,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平等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发扬人民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社会平等是指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人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口述史料在历史纪实著作中被广泛引用、口述史著作大量问世,但就口述史学界而言,虽然学术事业的体制化和规范化受到重视,对中国口述史活动的评估和基于这种评估的实证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基本止步于重复旧有的评述或对西方理论的译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当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保障基本需求。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1949~1977年,东北三省城市数量较多,大中城市高度密集,是当时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城镇化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发展期(1949-1957年),东北三省的总人口从3852万人增加到5122万人,城镇人口从931万人增加到1879万人,城镇化水平从24.71%提高到36.68%,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东北三省总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为波动期(1958-1969年),此间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至19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平与团结,而国民党将内战强加在中国共产党头上,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肃清国民党残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客观上也成为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的被动因素。
新时期城镇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李正华赵秀芝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一、8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第一,发...
重温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晓阳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参与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的重大决策工作。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主导和策划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认真不...
中国口述史学的调查〔美〕布鲁斯·M·斯蒂文著江丽谢荫明译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口述史学的状况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像北京城的建筑一样,一切似乎都藏在城墙后面。如果有人试图寻找口述史学活动或者口述史学协会,他一定会碰到漠然的注视或者嘲笑的一瞥——或者两者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