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语文教学是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认知前提。因此,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语文教学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大课题。
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这个目标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单一的工具性的教学要求,要确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确定小学语文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1、语文要培养全面而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识字能力。从能力结构来看,语文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力技能(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的方法)、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等因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要以智力技能训练为核心,并把训练智力技能同训练语文实际技能和掌握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过程相互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中智力技能训练是发展语文能力的核心。
听、说、读、写、识字这五种语文能力,要全面培养、均衡发展。应试教育只注重书面语言读和写的培养,考试得高分,而忽视口头语言的培养,在群众中讲起话来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特别是动手能力更是低得可怜。小学是打基础的启蒙阶段,很多语文能力,如:写字、朗读在小学就定型了,小学基础打不好,中学、大学的语文就学不好。现在中学生、大学生语文学不好,根子在小学,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
2、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除了语文能力外,语文还担当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各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治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目标,而应试教育对这些不予以重视。
3、学语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目标: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者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的时候,必然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不到离开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有厌学情绪,同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有直接关系,实在是难辞其责的。忽视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以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情感和认知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把以上三点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
二、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除了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与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作为一种思维、交流与生活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因此,素质化的语文教学,要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拓广语文教学空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然后课外阅读为重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语文“双基”为核心,是完整的语文教学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紧密联系,有较强的计划性与阶段性;在学校、家庭、社会语文大环境中学习语文是语文课堂的间接延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随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外阅读,又要开辟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
在我教过的几轮学生中,我所注重的就是让语文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联系。我通过多渠道去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给他们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少儿电影、听广播、参观、旅游及其参加劳动和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引领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和写话,由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几段话。同时广泛开展观察活动,借以扩大孩子的语言交际领域和生活知识领域,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孩子从生活源泉中不断汲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
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还要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之余,从课外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科学小品文、故事等,举办一些汇报会,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倡导家庭的影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熏陶学生;还有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好务,从而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念。
三、树立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思想:
素质化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识字的五种能力和谐整体地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低、中、高年段学生的训练任务分开,实行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语文能力整体提高。而素质化的小学语文课堂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教学,加之对后来上了中学、高中的孩子的调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孩子的语文整体能力超前。因此说,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和谐发展,这才是通向小学语文素质化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化的宗旨,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素质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目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完成呢?这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多么重视,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情感也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逐步萎缩、泯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不少有识之士,教育专家、学者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已经有不少人总结出好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这个目标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单一的工具性的教学要求,要确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确定小学语文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1、语文要培养全面而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识字能力。从能力结构来看,语文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力技能(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的方法)、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等因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要以智力技能训练为核心,并把训练智力技能同训练语文实际技能和掌握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过程相互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中智力技能训练是发展语文能力的核心。
听、说、读、写、识字这五种语文能力,要全面培养、均衡发展。应试教育只注重书面语言读和写的培养,考试得高分,而忽视口头语言的培养,在群众中讲起话来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特别是动手能力更是低得可怜。小学是打基础的启蒙阶段,很多语文能力,如:写字、朗读在小学就定型了,小学基础打不好,中学、大学的语文就学不好。现在中学生、大学生语文学不好,根子在小学,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
2、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除了语文能力外,语文还担当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各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治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目标,而应试教育对这些不予以重视。
3、学语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目标: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者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的时候,必然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不到离开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有厌学情绪,同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有直接关系,实在是难辞其责的。忽视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以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情感和认知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把以上三点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
二、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除了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与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作为一种思维、交流与生活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因此,素质化的语文教学,要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拓广语文教学空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然后课外阅读为重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语文“双基”为核心,是完整的语文教学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紧密联系,有较强的计划性与阶段性;在学校、家庭、社会语文大环境中学习语文是语文课堂的间接延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随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外阅读,又要开辟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
在我教过的几轮学生中,我所注重的就是让语文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联系。我通过多渠道去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给他们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少儿电影、听广播、参观、旅游及其参加劳动和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引领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和写话,由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几段话。同时广泛开展观察活动,借以扩大孩子的语言交际领域和生活知识领域,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孩子从生活源泉中不断汲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
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还要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之余,从课外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科学小品文、故事等,举办一些汇报会,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倡导家庭的影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熏陶学生;还有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好务,从而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念。
三、树立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思想:
素质化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识字的五种能力和谐整体地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低、中、高年段学生的训练任务分开,实行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语文能力整体提高。而素质化的小学语文课堂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教学,加之对后来上了中学、高中的孩子的调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孩子的语文整体能力超前。因此说,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和谐发展,这才是通向小学语文素质化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化的宗旨,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素质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目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完成呢?这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多么重视,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情感也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逐步萎缩、泯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不少有识之士,教育专家、学者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已经有不少人总结出好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