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后24小时内新华网新闻的实证数据分析,验证了地震后新华网主要执行环境监视的功能。笔者将“新闻延迟时间”与“内容选择”作为刻画网络媒体环境监视功能的两个维度,并据此对新华网的环境监视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媒体 环境监视 汶川地震
危机发生时,媒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①。在出现极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公众会希望从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②,而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在危机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新闻机构首先会致力于环境监视③④,即收集并传达信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⑤。在危机中的某些阶段,媒体提供的不只是信息,还包括安抚。还有学者认为,在危机中媒体发挥着社会动员功能⑥。
二、数据结果及分析:环境监视功能的维度
新华网于5月12日14:46发布了第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至5月13日14:28一共发布了561篇相关新闻。根据文献综述和对新闻内容的初步分析,我们将这些文章分为四类:环境监视、安抚公众、指导行动和评论总结。
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新闻包括救援与灾情方面的内容;安抚公众的新闻主要为各地政府或地震局的辟谣信息;具有指导行动功能的新闻包括自救知识和社会动员(公布各种捐款账号及指挥志愿者行动);评论总结类的新闻主要是对救灾队伍或者政府官员的行动做出评价或建议。
表1不同功能的新闻及其数目
可以看出,与文献所述一致,汶川地震24小时内的新华网新闻主要执行的是环境监视的功能。下面笔者仍以新华网为例,重点分析网络媒体在危机发生后短暂时间内的环境监视功能执行情况。
(一)环境监视功能的两个维度
危机的发生往往意味着社会环境的剧烈震荡,然而这种震荡并不意味着大部分公众可以直接对其观察或亲自参与。作为连接公众与社会现实的“中介”,媒体延伸人们的视觉,使人们能够发现正在发生的事,此即环境监视的含义所在。
如果媒体的新闻发布能够及时而全面地反映环境的动态变化,那么人们就可以依赖媒体内容来获知社会现象的动态变化。然而媒体并非“社会现实的镜子”:作为一个“生产”机构,媒体的新闻生产速度受到其拥有资源的限制;同时,早在1956年,李普曼就指出,媒体并不会像镜子一样再现真实环境,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供“拟态环境”。
笔者认为媒体环境监视功能的执行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刻画:新闻延迟时间;内容选择。
(二)第一维度:新闻延迟时间
新华网在整个24小时内一直连续发布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报道,即使在午夜和凌晨时分也没有中断。在这些新闻中,可以获得事件发生时间的新闻共有28篇,图1显示的是部分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新闻发布时间。大部分新闻的平均延迟时间为2小时25分钟。考虑到汶川地震涉及面广,而且灾区的通讯网络遭到破坏,可以说新华网已经在其能力范围内比较好地对环境事件进行了追踪。
(三)第二维度:内容选择
根据新闻内容,可以将这474篇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新闻分为两类:救援(306篇)与灾情(168篇)。
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关注灾情的新闻略多于关注救援的新闻,而从地震发生后的第18小时(5月13日7:28-8:28)起,新闻明显偏重于对于救援的报道。
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可能是环境事件的发展,即灾后救援工作的逐渐展开和深入对报道重心的转移有一定影响。但笔者认为,环境事件的变化并不是报道中心转移的唯一影响因素。因为随着救援的进行,地震所造成的灾情类的信息也必然进一步明朗化,然而关于灾情的报道并未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这一报道中心的转移也可能缘于新闻媒体的自身选择。
一些对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长期的研究印证了笔者的推测。一些研究者(周铁菊,2008⑧)指出了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渲染死伤和恐怖。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5月22日),中国心理学界发布了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提出以“正面、积极、希望”为特点的报道主题,避免对死伤、恐怖的过分报道。
在灾难事件中,对于灾情的过度报道有可能造成民众的恐慌,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媒体对于灾情的渲染就引起了民众的紧张⑨(程曼丽,2008)。因此,新华网这种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倾向不论是源于其“官方”色彩,还是源于其持有的新闻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汶川地震后,不仅社会秩序保持了稳定,而且许多公民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救灾与重建中,新闻媒体在此方面功不可没。
三、结论
从已有的大部分文献可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危机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往往首先致力于环境监视。与文献一致,汶川地震后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执行的是环境监视的功能。
笔者提出的“新闻延迟时间”与“内容选择”两个维度为评估危机后媒体环境监视功能的执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新华网在快速变动的危机环境中较好地执行了其环境监视功能:1)震后的24小时内,以新华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反应十分迅速,及时地对环境事件进行追踪,起到了平息恐慌和焦虑情绪的作用;2)新华网对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已经呈现出了偏重救灾而非灾情的趋势,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凝集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①Seeger,M. Vennette S. Ulmer R.
【关键词】网络媒体 环境监视 汶川地震
危机发生时,媒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①。在出现极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公众会希望从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②,而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在危机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新闻机构首先会致力于环境监视③④,即收集并传达信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⑤。在危机中的某些阶段,媒体提供的不只是信息,还包括安抚。还有学者认为,在危机中媒体发挥着社会动员功能⑥。
二、数据结果及分析:环境监视功能的维度
新华网于5月12日14:46发布了第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至5月13日14:28一共发布了561篇相关新闻。根据文献综述和对新闻内容的初步分析,我们将这些文章分为四类:环境监视、安抚公众、指导行动和评论总结。
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新闻包括救援与灾情方面的内容;安抚公众的新闻主要为各地政府或地震局的辟谣信息;具有指导行动功能的新闻包括自救知识和社会动员(公布各种捐款账号及指挥志愿者行动);评论总结类的新闻主要是对救灾队伍或者政府官员的行动做出评价或建议。
表1不同功能的新闻及其数目
可以看出,与文献所述一致,汶川地震24小时内的新华网新闻主要执行的是环境监视的功能。下面笔者仍以新华网为例,重点分析网络媒体在危机发生后短暂时间内的环境监视功能执行情况。
(一)环境监视功能的两个维度
危机的发生往往意味着社会环境的剧烈震荡,然而这种震荡并不意味着大部分公众可以直接对其观察或亲自参与。作为连接公众与社会现实的“中介”,媒体延伸人们的视觉,使人们能够发现正在发生的事,此即环境监视的含义所在。
如果媒体的新闻发布能够及时而全面地反映环境的动态变化,那么人们就可以依赖媒体内容来获知社会现象的动态变化。然而媒体并非“社会现实的镜子”:作为一个“生产”机构,媒体的新闻生产速度受到其拥有资源的限制;同时,早在1956年,李普曼就指出,媒体并不会像镜子一样再现真实环境,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供“拟态环境”。
笔者认为媒体环境监视功能的执行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刻画:新闻延迟时间;内容选择。
(二)第一维度:新闻延迟时间
新华网在整个24小时内一直连续发布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报道,即使在午夜和凌晨时分也没有中断。在这些新闻中,可以获得事件发生时间的新闻共有28篇,图1显示的是部分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新闻发布时间。大部分新闻的平均延迟时间为2小时25分钟。考虑到汶川地震涉及面广,而且灾区的通讯网络遭到破坏,可以说新华网已经在其能力范围内比较好地对环境事件进行了追踪。
(三)第二维度:内容选择
根据新闻内容,可以将这474篇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新闻分为两类:救援(306篇)与灾情(168篇)。
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关注灾情的新闻略多于关注救援的新闻,而从地震发生后的第18小时(5月13日7:28-8:28)起,新闻明显偏重于对于救援的报道。
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可能是环境事件的发展,即灾后救援工作的逐渐展开和深入对报道重心的转移有一定影响。但笔者认为,环境事件的变化并不是报道中心转移的唯一影响因素。因为随着救援的进行,地震所造成的灾情类的信息也必然进一步明朗化,然而关于灾情的报道并未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这一报道中心的转移也可能缘于新闻媒体的自身选择。
一些对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长期的研究印证了笔者的推测。一些研究者(周铁菊,2008⑧)指出了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渲染死伤和恐怖。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5月22日),中国心理学界发布了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提出以“正面、积极、希望”为特点的报道主题,避免对死伤、恐怖的过分报道。
在灾难事件中,对于灾情的过度报道有可能造成民众的恐慌,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媒体对于灾情的渲染就引起了民众的紧张⑨(程曼丽,2008)。因此,新华网这种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倾向不论是源于其“官方”色彩,还是源于其持有的新闻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汶川地震后,不仅社会秩序保持了稳定,而且许多公民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救灾与重建中,新闻媒体在此方面功不可没。
三、结论
从已有的大部分文献可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危机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往往首先致力于环境监视。与文献一致,汶川地震后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执行的是环境监视的功能。
笔者提出的“新闻延迟时间”与“内容选择”两个维度为评估危机后媒体环境监视功能的执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新华网在快速变动的危机环境中较好地执行了其环境监视功能:1)震后的24小时内,以新华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反应十分迅速,及时地对环境事件进行追踪,起到了平息恐慌和焦虑情绪的作用;2)新华网对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已经呈现出了偏重救灾而非灾情的趋势,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凝集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①Seeger,M. Vennette S. Ulme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