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實践家。他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他主张“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陶行知理论,培养出具有乐观精神、良好情绪、会学习等特征的好学生。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小学生,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产生和谐,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陶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及其成功实践,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
此外,引导学生自主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学习新知识有二法,一是观察;二是实验。他认为实验的主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站得高,看得远,他看到的是整个中国的教育。教师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起码应让自己的余光看到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正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应时刻转换自己的视野,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平时教学中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教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也有弱智,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差生”是在教师不断的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其实,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研究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师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实施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有效教学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意识,内化陶先生的思想精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小学生,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陶行知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拿学生去配书本”、“拿书本去配学生”的做法,认为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陶行知认为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要途径。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把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自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产生和谐,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才能形成课堂合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这与陶行知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和“迷、悟、爱”的育才方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陶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及其成功实践,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
此外,引导学生自主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学习新知识有二法,一是观察;二是实验。他认为实验的主法“既能塞陈旧之源,复能开常新之道,”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关注全体学生进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站得高,看得远,他看到的是整个中国的教育。教师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起码应让自己的余光看到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正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应时刻转换自己的视野,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平时教学中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其实教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也有弱智,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差生”是在教师不断的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其实,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研究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师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教师教活书,学生用活书”、“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让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实施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有效教学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意识,内化陶先生的思想精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