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所要渗透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以书本为载体,让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培养文化差异意识,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但当前我们的英语课堂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中学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中学英语课堂教授的知识都紧扣中高考试卷,不明显体现于升学考试试卷中的西方文化知识便少人问津。即便新课标中一再强调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到实际上。
二、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1.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英语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英语的学习不应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 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未发展成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仍然需要教师辅以大量的示例,给予引导和帮助。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紧扣教材(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以及创新,让学生从熟悉的例子中感受到差异。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过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见面打招呼用语的差异性。对于国内的打招呼用语,学生们十分熟悉,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吃了吗?”“早饭吃的什么啊?”在学生熟悉话题的基础上,我引入了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How is the weather?”并组织学生操练。学生们明显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乐于接受。部分调皮的学生,在课后便用询问天气的方式和同学打招呼。
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必须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切入口,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也更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3.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必须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扩大课堂所含的信息量,这样的方式很多。首先,教师充分备课,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获取与上课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表述向学生传达。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其次,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精致的课件,还是网上下载的视频,都能够帮助教师突破课堂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网络媒体能够全面立体地展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信息含量极大,学生能够大大提高听课效率,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说教带来的弊端。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自主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中西方的文化,在第二天的课堂中选择部分学生做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教学内容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4.多做归纳对比,善做分析。在对中西方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之后,要将结果系统化,使得结果更加一目了然,那就要多做归纳对比,善做分析。这样形成的结果更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
在做分析之前,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点的搜集学习和内化之后,学生们才能够借助表格等形式进行归纳对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基于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自己完成归纳对比,尝试进行分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方式的多样性,以便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广泛的学生参与度。在分析完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所做分析体现出的细微差异之处,体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例如通过西方国家对询问个别私人问题的禁忌,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国家对隐私是十分尊重的。
5. 把握尺度,防止本末倒置。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并非一堂课就可以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绝不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教授,而是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时恰当的处理。把握好尺度,文化差异的处理将会是课堂上的点睛之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好地挖掘了文本。但若尺度把握不佳,文化差异的处理将有画蛇添足之嫌。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习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在我们的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和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做归纳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 中学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中学英语课堂教授的知识都紧扣中高考试卷,不明显体现于升学考试试卷中的西方文化知识便少人问津。即便新课标中一再强调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到实际上。
二、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1.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英语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英语的学习不应以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 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未发展成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仍然需要教师辅以大量的示例,给予引导和帮助。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紧扣教材(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调整以及创新,让学生从熟悉的例子中感受到差异。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过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见面打招呼用语的差异性。对于国内的打招呼用语,学生们十分熟悉,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吃了吗?”“早饭吃的什么啊?”在学生熟悉话题的基础上,我引入了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How is the weather?”并组织学生操练。学生们明显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乐于接受。部分调皮的学生,在课后便用询问天气的方式和同学打招呼。
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必须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切入口,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也更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3.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必须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扩大课堂所含的信息量,这样的方式很多。首先,教师充分备课,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获取与上课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表述向学生传达。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其次,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精致的课件,还是网上下载的视频,都能够帮助教师突破课堂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网络媒体能够全面立体地展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信息含量极大,学生能够大大提高听课效率,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说教带来的弊端。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自主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中西方的文化,在第二天的课堂中选择部分学生做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教学内容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4.多做归纳对比,善做分析。在对中西方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之后,要将结果系统化,使得结果更加一目了然,那就要多做归纳对比,善做分析。这样形成的结果更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
在做分析之前,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点的搜集学习和内化之后,学生们才能够借助表格等形式进行归纳对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基于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自己完成归纳对比,尝试进行分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方式的多样性,以便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广泛的学生参与度。在分析完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所做分析体现出的细微差异之处,体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例如通过西方国家对询问个别私人问题的禁忌,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国家对隐私是十分尊重的。
5. 把握尺度,防止本末倒置。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并非一堂课就可以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绝不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教授,而是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时恰当的处理。把握好尺度,文化差异的处理将会是课堂上的点睛之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好地挖掘了文本。但若尺度把握不佳,文化差异的处理将有画蛇添足之嫌。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习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在我们的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和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做归纳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