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九龄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其文章显示雄浑阔达的盛世气象,开启骈散兼具的一代文风,学界历来认为张说之文胜于诗,张九龄之诗胜于文,对张九龄文质兼胜的诗歌研究居多,对其文章关注较少。梳理张九龄之文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征,阐明张九龄也堪称引领盛唐气象的“大手笔”。
关键词:张九龄 文章 大手笔
现存文献中直接称张九龄为“大手笔”的记载较少,唐代文学史中关于张九龄的“大手笔”之称也仅以“其文、赋有一定成就,是继燕、许二公之后的朝廷大手笔”而一语带过。学界历来认为张说之文胜于诗,张九龄之诗胜于文,对张九龄文质兼胜的诗歌研究居多,对其文关注较少。但是,纵观张九龄的文章,不难发现其承继了张说的范式风格,也极具“大手笔”风范。本文拟梳理张九龄之文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征,阐明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在初唐渐盛时期引领盛唐气象的“大手笔”。
一
“大手笔”之称最早见于《晋书·王珣传》,经历代延伸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指文章体式,可分为朝廷诏令、碑志以及“记功称伐”的碑文。无论是发布政令还是记功传德,“大手笔”因要施之于庙堂,须文辞稳健;又因题材意义重大,立意高远,境界相应雄浑开阔。其二指工于辞令,长于朝廷文诰的专职撰写者。其三还可指文章作者的才华雄厚,文笔雍容雄阔。
张九龄撰写的“大手笔”文章主要是指视野宏阔、笃实切要、上书言政的敕文、状表、碑志、祭文等。其各类文章现存261篇,其中应制公文213篇,其他散文48篇。作为“大手笔”,其倡导文质并重的理论主张,文章构思精密、剪裁得当,以浑融自然、雄壮宏丽、深湛博大的风格反映开元盛世的恢宏气象。纪昀评论日:“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玄宗曾赞曰:“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可见张九龄之文深厚的艺术功力及深远的影响。
敕书是皇帝用以谕勉公卿、警策众臣的诏书,涉及内容都为朝廷政事,对于实际撰制者来说,便是代拟王言。因此撰写者除具备出色的文笔外,还要有充分领会旨意、熟知治国方略的本领。《曲江集》中敕书数量最多,涉及内容最广“颂”、“赞”文章数量较少,张九龄的公文可以说多为发布王言。作为一代文宗,在“代拟王言”的撰制上,已形成简练劲健、收放自如的风格。《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一文长达八百字,词句精当,对毗伽可汗提出严正警告:“我国守信如天,终不欺物。谓天无信,物自无知”,(本文所引章句皆出自董诰著《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使人感受到理气充直、义正辞严的冲击力。《敕吐蕃赞普书(四)》一文,思维缜密、文辞畅达、笔锋犀利,申明朝廷意图张弛有度、恩威并举。
另外,《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之一中曰“善必知主,恶亦有由”;《敕新罗王金兴光书》中曰“君子为邦,动必由礼”;《敕河西节度牛仙客书》中曰“时不可火,兵贵从权”等,这些语句劲健精炼、宛若珠玑,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张九龄撰写的内容丰实、极具思想的敕书,可使学界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之外,更翔实地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程及影响,从文史价值上来看,也可称“大手笔”。
张九龄参与国事谋议决策,撰写了许多言事议政的章疏状表和严谨细密的策书,不仅内容广泛,且在指陈时弊、筹划大计等方面常不避利害而勇陈先见之明。“《进金鉴录表》和《金鉴录》本文,以朴素的语言,讲寻常的道理;用骈散兼行的文体,借古鉴今的经验教训,娓娓谆淳,显示出政治家的卓识和风度。”《上姚令公书》、《上封事书》、《论教皇太子状》等,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见解深刻,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曲江集》中收集碑志和祭文近三十篇。就祭文而言,有公祭的《祭洪州城隍神文》和《祭舜庙文》;有代撰的《为王司马祭妻父文》、《为吏部侍郎祭故人文》、《为王司马祭甄都督文》等;也有发自内心的哀悼,如《祭张燕公文》、《祭故李常侍文》和《追赠祭文》等。以《祭洪州城隍神文》为例:张九龄任洪州刺史时,当地遭遇洪灾,在《祭洪州城隍神文》中云:“谷者,人之所以为命。人者,神之所以为祀。祀可不以为利,义不可不福。阖境山川,能致云雨。”其忠于职守、为民祈福之情溢于言表。《为王司马祭妻父文》叙述了王司马岳丈生前所遭受的盛衰之变,并从王司马的遭遇中引出伤感之辞,蕴含同情理解之情,失意人悼不幸人,倍显其哀,由此也体现了张九龄洞明世态、善解人意的特质。
张九龄所撰写的序文涉及内容广泛,文学色彩最浓。《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序》是一篇触景生情、借古喻今之作。先引出所登临地点,再展开遥想,失意人薛道衡当年登临此地的情形呈现,最后写今日登临的王司马不遇于时的种种情怀:“湘水遗风,怀屈原而可作。况登高能赋,得无述焉?”。紧扣题旨加以生发,叙议结合,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写官场失意之人宴饮于王少府东阁的情形,以理性分析及历史比照,劝解众人要效法圣贤养和以待时的处世之道。如此沉稳持重、淡然远视的手笔,是其文赢得“大雅之遗”赞誉的原因之一。
《景龙观山亭集送密县高赞府序》、《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等赠送宴集等序文也都体现了“随事以序其实”的特点,紧扣题旨加以生发,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遂开韩柳古文风气之先”。《狮子赞序》、《鹰鹘图赞序》是歌颂孤高独立的猛禽猛兽形象的赞序,从客观事物中提炼本质予以概括评价,且能不拘泥一事一物,凡古今中外的典章文物皆可为文,文笔宏博典雅。
二
张九龄的“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所呈现的格调恢弘、典雅富赡的风格,庄重整饬、骈散交融的文法技巧以及情真意切、据实而发的感情色彩等,展现其艺术魅力,传达格调雄浑、清新刚健的气息,为其赢得“大手笔”之美誉。
张九龄之文沿袭张说,“运散体之气于骈体之中”,将散文素简流畅、浑融自然的语言与骈文精巧的对偶所致的华丽文采相结合,以错落有致之语撰写气韵畅达之文,很少用典,尽去浮词,不以文害意,推动唐文的健康发展。 《韦司马别业集序》中云:“背原面川,前峙太一;清渠修竹,左并宜春;山霭下连,溪气中绝;此皆节公之有也。”以简洁朴素之语言寻常之事,骈散结合,娓娓道来。《上姚令公书》中曰:“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曩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理直情真,骈散结合,一气呵成。《荔枝赋》摹写荔枝形状和果实之丰美,遣词精美,蕴含深意。其序以荔枝喻人,指出对人才之认识如识荔枝之品性,须切入了解才是。用词工整,骈散并行,读来气畅韵达且平实自然。
张九龄之文如同其诗歌,“情真”为可贵之处。《曲江集》收录的《敕金城公主书》凡三篇,虽是奉敕之作,却流淌着真挚情感。金城公主原是雍王之女,以中宗养女身分许嫁吐蕃赞普,旨在修好唐番关系,在吐蕃生活了整三十年,张九龄受命写信慰问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但敕书在恳切的牵念中道出对公主的勉励与期望,很少程式化的官方语言,如同充满关爱之情的家书,语言平易畅达,风格朴素真挚,亲切感人。
从张九龄的状表中也可见识其刚直不阿、坦诚磊落的性格特质。《荆州谢上表》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向玄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抒写对玄宗的满腔忠忱与无辜被贬的悲愤:“人有痛者,必呼于父母。臣今孤苦,不乞哀于圣君,岂蒙恶声遂衔冤以没代?”披肝沥胆,大胆申辩因“周子谅事件”牵连被贬的冤屈,坦陈自己磊落处世却遭小人乘隙诋毁的境遇,名为谢恩,实为申诉,是历代朝士谢恩状表中最见情性的一篇。《请诛安禄山疏》、《劾牛仙客疏》的文字简畅、语气斩绝、态度鲜明,表现其率真坦荡、直言敢谏的性格。
《曲江集》中的祭文和序记都写得情致感人,如《祭张燕公》《祭故李常侍》等。张说是九龄得以升迁发展的最重要的提携者,张说的逝世令其悲恸无比,《祭张燕公文》就是一曲情发于中、感人至深的挽歌。在祭文中,把对恩公的感激景仰之情及无尽悲恸化作绵绵哀思:“人亡令则,国失良相。学坠司南,文殒宗匠。惟国华之见夺,何天道之弗谅?”文辞精辟,哀恸之情呼之欲出。祭文书就不久,九龄又为其撰制了墓志铭并序,开始以朝廷讣告的形式,将一代文宗张说逝世的消息沉痛地告之国人,文笔庄重肃穆,接着交待举国齐哀,再详述其才气个性、不平凡的一生,突出张说对盛世文明的贡献及提高文儒地位的历史功绩。
张九龄最有见解及特色的是其上书论政的文字,在这类文章中,不再炫辞耀藻,而是针对现实直抒胸臆,是对张说文风的一种继承。《上封事书》是讲县令刺史任命问题的,刺史县令是民生之本,却多非其任,徒有其名,朝廷选官劳民伤财,揭露当时的弊政,此书言辞恳切、全无虚饰、指陈时弊,表达了深沉的政治远虑。
综上所述,张九龄的“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而且笔力恢弘、意高气盛,昭显盛世蓬勃气象;庄重凝练、骈散交融,开启清拔宏丽文风;情真意达、据实而发,融会文思兼重理论,以“大手笔”影响着盛唐文学家的写作风格及技巧,成为后世典范。
关键词:张九龄 文章 大手笔
现存文献中直接称张九龄为“大手笔”的记载较少,唐代文学史中关于张九龄的“大手笔”之称也仅以“其文、赋有一定成就,是继燕、许二公之后的朝廷大手笔”而一语带过。学界历来认为张说之文胜于诗,张九龄之诗胜于文,对张九龄文质兼胜的诗歌研究居多,对其文关注较少。但是,纵观张九龄的文章,不难发现其承继了张说的范式风格,也极具“大手笔”风范。本文拟梳理张九龄之文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征,阐明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在初唐渐盛时期引领盛唐气象的“大手笔”。
一
“大手笔”之称最早见于《晋书·王珣传》,经历代延伸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指文章体式,可分为朝廷诏令、碑志以及“记功称伐”的碑文。无论是发布政令还是记功传德,“大手笔”因要施之于庙堂,须文辞稳健;又因题材意义重大,立意高远,境界相应雄浑开阔。其二指工于辞令,长于朝廷文诰的专职撰写者。其三还可指文章作者的才华雄厚,文笔雍容雄阔。
张九龄撰写的“大手笔”文章主要是指视野宏阔、笃实切要、上书言政的敕文、状表、碑志、祭文等。其各类文章现存261篇,其中应制公文213篇,其他散文48篇。作为“大手笔”,其倡导文质并重的理论主张,文章构思精密、剪裁得当,以浑融自然、雄壮宏丽、深湛博大的风格反映开元盛世的恢宏气象。纪昀评论日:“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玄宗曾赞曰:“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可见张九龄之文深厚的艺术功力及深远的影响。
敕书是皇帝用以谕勉公卿、警策众臣的诏书,涉及内容都为朝廷政事,对于实际撰制者来说,便是代拟王言。因此撰写者除具备出色的文笔外,还要有充分领会旨意、熟知治国方略的本领。《曲江集》中敕书数量最多,涉及内容最广“颂”、“赞”文章数量较少,张九龄的公文可以说多为发布王言。作为一代文宗,在“代拟王言”的撰制上,已形成简练劲健、收放自如的风格。《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一文长达八百字,词句精当,对毗伽可汗提出严正警告:“我国守信如天,终不欺物。谓天无信,物自无知”,(本文所引章句皆出自董诰著《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使人感受到理气充直、义正辞严的冲击力。《敕吐蕃赞普书(四)》一文,思维缜密、文辞畅达、笔锋犀利,申明朝廷意图张弛有度、恩威并举。
另外,《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之一中曰“善必知主,恶亦有由”;《敕新罗王金兴光书》中曰“君子为邦,动必由礼”;《敕河西节度牛仙客书》中曰“时不可火,兵贵从权”等,这些语句劲健精炼、宛若珠玑,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张九龄撰写的内容丰实、极具思想的敕书,可使学界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之外,更翔实地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程及影响,从文史价值上来看,也可称“大手笔”。
张九龄参与国事谋议决策,撰写了许多言事议政的章疏状表和严谨细密的策书,不仅内容广泛,且在指陈时弊、筹划大计等方面常不避利害而勇陈先见之明。“《进金鉴录表》和《金鉴录》本文,以朴素的语言,讲寻常的道理;用骈散兼行的文体,借古鉴今的经验教训,娓娓谆淳,显示出政治家的卓识和风度。”《上姚令公书》、《上封事书》、《论教皇太子状》等,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见解深刻,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曲江集》中收集碑志和祭文近三十篇。就祭文而言,有公祭的《祭洪州城隍神文》和《祭舜庙文》;有代撰的《为王司马祭妻父文》、《为吏部侍郎祭故人文》、《为王司马祭甄都督文》等;也有发自内心的哀悼,如《祭张燕公文》、《祭故李常侍文》和《追赠祭文》等。以《祭洪州城隍神文》为例:张九龄任洪州刺史时,当地遭遇洪灾,在《祭洪州城隍神文》中云:“谷者,人之所以为命。人者,神之所以为祀。祀可不以为利,义不可不福。阖境山川,能致云雨。”其忠于职守、为民祈福之情溢于言表。《为王司马祭妻父文》叙述了王司马岳丈生前所遭受的盛衰之变,并从王司马的遭遇中引出伤感之辞,蕴含同情理解之情,失意人悼不幸人,倍显其哀,由此也体现了张九龄洞明世态、善解人意的特质。
张九龄所撰写的序文涉及内容广泛,文学色彩最浓。《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序》是一篇触景生情、借古喻今之作。先引出所登临地点,再展开遥想,失意人薛道衡当年登临此地的情形呈现,最后写今日登临的王司马不遇于时的种种情怀:“湘水遗风,怀屈原而可作。况登高能赋,得无述焉?”。紧扣题旨加以生发,叙议结合,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写官场失意之人宴饮于王少府东阁的情形,以理性分析及历史比照,劝解众人要效法圣贤养和以待时的处世之道。如此沉稳持重、淡然远视的手笔,是其文赢得“大雅之遗”赞誉的原因之一。
《景龙观山亭集送密县高赞府序》、《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等赠送宴集等序文也都体现了“随事以序其实”的特点,紧扣题旨加以生发,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遂开韩柳古文风气之先”。《狮子赞序》、《鹰鹘图赞序》是歌颂孤高独立的猛禽猛兽形象的赞序,从客观事物中提炼本质予以概括评价,且能不拘泥一事一物,凡古今中外的典章文物皆可为文,文笔宏博典雅。
二
张九龄的“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所呈现的格调恢弘、典雅富赡的风格,庄重整饬、骈散交融的文法技巧以及情真意切、据实而发的感情色彩等,展现其艺术魅力,传达格调雄浑、清新刚健的气息,为其赢得“大手笔”之美誉。
张九龄之文沿袭张说,“运散体之气于骈体之中”,将散文素简流畅、浑融自然的语言与骈文精巧的对偶所致的华丽文采相结合,以错落有致之语撰写气韵畅达之文,很少用典,尽去浮词,不以文害意,推动唐文的健康发展。 《韦司马别业集序》中云:“背原面川,前峙太一;清渠修竹,左并宜春;山霭下连,溪气中绝;此皆节公之有也。”以简洁朴素之语言寻常之事,骈散结合,娓娓道来。《上姚令公书》中曰:“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曩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理直情真,骈散结合,一气呵成。《荔枝赋》摹写荔枝形状和果实之丰美,遣词精美,蕴含深意。其序以荔枝喻人,指出对人才之认识如识荔枝之品性,须切入了解才是。用词工整,骈散并行,读来气畅韵达且平实自然。
张九龄之文如同其诗歌,“情真”为可贵之处。《曲江集》收录的《敕金城公主书》凡三篇,虽是奉敕之作,却流淌着真挚情感。金城公主原是雍王之女,以中宗养女身分许嫁吐蕃赞普,旨在修好唐番关系,在吐蕃生活了整三十年,张九龄受命写信慰问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但敕书在恳切的牵念中道出对公主的勉励与期望,很少程式化的官方语言,如同充满关爱之情的家书,语言平易畅达,风格朴素真挚,亲切感人。
从张九龄的状表中也可见识其刚直不阿、坦诚磊落的性格特质。《荆州谢上表》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向玄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抒写对玄宗的满腔忠忱与无辜被贬的悲愤:“人有痛者,必呼于父母。臣今孤苦,不乞哀于圣君,岂蒙恶声遂衔冤以没代?”披肝沥胆,大胆申辩因“周子谅事件”牵连被贬的冤屈,坦陈自己磊落处世却遭小人乘隙诋毁的境遇,名为谢恩,实为申诉,是历代朝士谢恩状表中最见情性的一篇。《请诛安禄山疏》、《劾牛仙客疏》的文字简畅、语气斩绝、态度鲜明,表现其率真坦荡、直言敢谏的性格。
《曲江集》中的祭文和序记都写得情致感人,如《祭张燕公》《祭故李常侍》等。张说是九龄得以升迁发展的最重要的提携者,张说的逝世令其悲恸无比,《祭张燕公文》就是一曲情发于中、感人至深的挽歌。在祭文中,把对恩公的感激景仰之情及无尽悲恸化作绵绵哀思:“人亡令则,国失良相。学坠司南,文殒宗匠。惟国华之见夺,何天道之弗谅?”文辞精辟,哀恸之情呼之欲出。祭文书就不久,九龄又为其撰制了墓志铭并序,开始以朝廷讣告的形式,将一代文宗张说逝世的消息沉痛地告之国人,文笔庄重肃穆,接着交待举国齐哀,再详述其才气个性、不平凡的一生,突出张说对盛世文明的贡献及提高文儒地位的历史功绩。
张九龄最有见解及特色的是其上书论政的文字,在这类文章中,不再炫辞耀藻,而是针对现实直抒胸臆,是对张说文风的一种继承。《上封事书》是讲县令刺史任命问题的,刺史县令是民生之本,却多非其任,徒有其名,朝廷选官劳民伤财,揭露当时的弊政,此书言辞恳切、全无虚饰、指陈时弊,表达了深沉的政治远虑。
综上所述,张九龄的“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而且笔力恢弘、意高气盛,昭显盛世蓬勃气象;庄重凝练、骈散交融,开启清拔宏丽文风;情真意达、据实而发,融会文思兼重理论,以“大手笔”影响着盛唐文学家的写作风格及技巧,成为后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