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凡入圣:鸠摩罗什历史形象在唐代的变迁

来源 :敦煌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早期佛教文献的描述,鸠摩罗什历史形象在唐代出现“圣化”.文本中不仅新增“吞针”“纳镜于瓶”的神异传说,还将罗什纳入优填王旃檀瑞像流布中国的叙事.除此之外,罗什的形象与其他佛教传奇人物的形象共同组成佛教圣贤图像序列,它们被绘制于寺院、石窟,接受信徒的礼拜供奉.罗什历史形象在唐代经历“由凡入圣”的重塑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佛教神圣化运动的结果.草堂寺罗什舍利塔就是信众出于追思圣贤的心理在狂热宗教氛围下再造的宗教圣物.
其他文献
学界对于《杨满山咏孝经壹拾捌章》作者的探讨,多言其作者为写卷所题之“杨满山”,生平史载未详.本文通过发掘、利用杨满山所撰《李敬回墓志铭并序》,以及《杨满山咏孝经壹拾捌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其作者为唐人杨满山,其人概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且主要活动于唐宣宗大中至唐懿宗成通年间(847-873).该文书大致作成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抄写时间当在唐成通二年(861)至宋乾德六年(968)之间,或后梁贞明五年(919)至宋乾德六年之间.
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西国、宛西诸国、西北外国等.直到汉武帝去世,都没有用西域一词统称西域诸国.本始年间汉朝联合乌孙征伐匈奴之际,还将龟兹以东称为东国,将龟兹以西称龟兹西国;直至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日逐王投降汉朝,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地区,汉宣帝以郑吉为西域都护并置幕府,才开始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指代河西走廊以西地区.
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唱文的关系和用途.认为此《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作于九世纪中叶,由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智严传入敦煌,因智严名号甚为杰出,故无名氏作品多附丽于智严名下,以广流传;始为说法化俗之作,后经辗转传抄,成为具多种宗教用途的作品:一是脱离了斋会讲筵,略去文末的辍讲例词(解座文),作为敦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高昌的汉文写经,共有23卷.经初步整理发现,这批写经经文内容丰富,涉及13种佛经,包括罕见的《十诵律义记》,部分写经内容或对现存经卷有所增补,如《佛说救急经》等,且大多来源明确、流传有序,其中多有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的题跋,整体价值甚高,值得详细公布以供学界深入研究.
养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出家人也概莫能外.与通常的做法不同,唐后期五代宋初的敦煌,僧尼生活方式多样,寺院不统一负责僧尼养老.敦煌年老僧尼可从僧俗两界获得优待和帮助,包括宗教中弟子的侍奉、优敬老宿及请其决策教团事务、减免力役,以及由僧尼世俗关系包括子女、家庭旁亲、奴婢等方面提供的赡养或照料.僧尼多样的养老途径缓解了社会和寺院的养老压力,体现了敦煌佛教世俗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敦煌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也是归义军政权没有限制僧尼人数的原因之一.
海内名山陇山纵贯陕甘宁三省区,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而且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和交汇线.特殊的区位和地域格局,赋予了其文明交融与多元文化交汇的优势条件.这块文化沃土孕育了肇启文明的始祖文化、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周秦早期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多彩的宗教信仰和独具韵味的陇山文学意象等.这表明围绕陇山及周围的陇东、宁南、陇西和关西而形成的陇山文化圈,既是古代文化多彩繁盛之区,也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重要化合区.因此,关山无疑也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库和生长线.陇山文化圈的构建,既有深厚的历史
基于出土文献,从定植、架式、围墙设置、埋土防寒等方面考证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葡萄栽培.研究发现,先民定植葡萄的时间不早于公历4月中旬,定植方式可能为扦插.结合出土文书及墓室壁画,推测先民应采用棚架栽培葡萄,但并不排除也使用活支柱的搭架方式;部分葡萄园周围设置有院墙,但功能主要是防盗或明确主权,未见其他功能.另外,文书中的“抽枝”可理解为“盘墩”,而非专业的果树修剪;葡萄秋季埋土防寒,以及春季出土的时间与当代较为接近.
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于1898年委托法国碑铭学院在越南设立“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团”,后仿照碑铭学院于1846年创建“雅典法兰西学院”、于1875年创建“罗马法兰西学院”的先例,于1900年将“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团”改组为“远东法兰西学院”.伯希和于1899年参加“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团”,于1901年被任命为远东法兰西学院首任汉语文教授,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伯希和任职远东法兰西学院期间,对方兴未艾的国际中亚考察运动产生了兴趣,于1904年参与组建由碑铭学院嘉尔业基金资助的法国中亚考察团,于1906-190
本文对莫高窟第31窟主室南、北两壁的金刚经变和报恩经变进行了研究,认为报恩经变出现于第31窟中不仅体现了报恩思想,而且表达了观佛的需求,金刚经变的绘制是对报恩经变的有力应对,以佛的法相代替其他诸像,进而达到无相的目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尼僧作为出家女性群体,并未因出家为尼就与世俗家庭完全断绝联系.她们通过为亲人写经造像祈福、参与世俗家庭事务、出家不离家的方式,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交融的结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