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学习借鉴西方“双元制”到如今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不同阶段。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体制机制及政策现状等短期难以改变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不能改变大环境,就改造小环境,甚至为适应环境而改造自身。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从实际出发,经过多年探索,首创并实施了基于“超市型群项目”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66-04
当前,我国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职教体系的国家,但职教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近五年来,通过国家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具有改革创新和代表性的示范性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如何协调校企双方合作中的责、权、利各方面,仍存在体制、政策以及谁来协调、如何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首创了以“超市型群项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群项目”为“牛鼻子”,牵引“七大任务”的改革与建设,成果喜人。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很强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教产融合模式。本文将就此模式的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具体实践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就业、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各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遵从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培养现代职业人
我们始终认为,坚持科学育人的核心,即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培养具有高尚人格、高度责任感、高水准专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所以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的观点非常明确:首先要解决“人才”标准问题。很多人认为,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上好的大学才是人才。事实上,这绝对不是一个科学的标准! “人人头上一片天,各有各的光辉”,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所以,学校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以科学的途径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上还是在各类技能大赛上,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培养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途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则必须要求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就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二十多年过去了,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基本上没有成功案例。英国的“学徒制”其实在实施背景上与德国“双元制”完全一样,所以,要在我国全面推广,肯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之路。所以,这些年来学校坚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以行业用人标准(包括综合素质及知识技能要求标准)为教育导向,以企业代表性产品为载体,以校内实习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即:基于“群项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二、“群项目”的开发及其实施路径
1.“群项目”的概念
所谓“群”其实代表学校专业所对应企业的“岗位群”,“群项目”就是集企业生产环节中各岗位的素质要求和技术要求为一体的,专门用于学生在校实训的真实项目。它可以是企业现在的最新产品或者是其简化版,学生通过按生产环节的各岗位要求进行训练,并要求熟练掌握和完成“群项目”的各个教学要求,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群项目”的开发
现在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的职能等,具体上都难以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目标的问题。所以,既然前进的道路上有这样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另辟蹊径呢?
为此,我们选择了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企业本身有产品,有相关的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急需高素质且不用培训就是熟练员工的毕业生。因此,企业是愿意用他熟悉的产品与技术帮助学校,为自己培养高品质员工的。同时,因为学校并非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则会大方而无太多顾忌。可见,学校的使命与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提高教学品质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这样的合作,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超市型群项目”的有效实践与反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双方深入交流,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意图和路径,派出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开发编制用于学生教学的“群项目”。“群项目”的运作本身就是基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而企业技术人员不会有任何不能逾越的技术,而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熟悉又足以把握项目本身,并保证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也得到了升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创历史性的增加。因此,许多职业学校的实训中心从硬件到软件、从规模到管理都完全可以完成对“群项目”的实施。至此,在三年中职学习期间,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是到了可以考虑修正的时候了。 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与广州大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了云平台架构的电子商务网络实训商城系统。该商城系统包括两个子平台:教学和管理平台、网上商城实战平台。教学通过这两个平台全面实现学生的“群项目”专业技能实操训练,从平台应用、产品营销、到微信推广、产品拍摄、文案撰写以及产品销售等,可以使学生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得到充分的实践。“群项目”的专业技能实操训练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和评价标准。“群项目”能够灵活地按照企业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构项目,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该“群项目”平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共同形成了数字化资源及教学体系。这一系列的教学模型及教材产品不仅满足了校内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可以对外实现同类专业的资源共享并产生经济效益。
学生经过该项目的训练,毕业后即可胜任电子商务各个岗位的工作。2014年11月30日,“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我校电子商务代表队一举夺冠,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斩获中职组唯一的特等奖,并荣获最佳创意奖,囊括本赛事的最高荣誉。参加该次比赛的选手来自己全国285所中职学校,而电子商务恰好是我们学校第一个“群项目”专业。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2015年技能大赛上,我校电子商务代表队再次荣获一等奖。
下图为电子商务专业“群项目”学购平台:
图1电商“群项目”学购平台
3.“群项目”的实施路径
(1)学校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核心,研究实施方案
我们始终认为,校企合作非常重要,但如何合作才最有效则更为重要的。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的现状下,我国现有一大批条件非常好的学校,特别是国家1000所改革发展示范校。与其要许多政策支持、社会环境支持才能送入企业进行所谓“双元制”、“学徒制”实习,还不如立足学校本身的实训条件,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群项目”来科学地组织教学,实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2)校企专家共同编制“群项目”教学方案
根据“实训周”、“实训月”的不同要求,将项目的大小、集合内容、难易程度及综合方面进行不同的设定。在学生三个年级的不同学习阶段,开展“群项目”中各子项目实习,然后在最后的学习阶段,完整地进行“群项目”的综合实习。事实上,可以将现在第三学年下企业“顶岗实习”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校内进行,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可减少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的压力。
(3)开展“群项目”实训教学活动
在实训实践中,真实再现或完全按照真实的岗位职责开展实训,学生进行小组式实践,并根据需要进行轮岗实践。评价模式方面,“群项目”的教学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仿效普通教育的雷同问题,彻底打破了用一支笔答一张卷的评价模式。教师通过以岗位要求的技能、素质、完成项目的等级和绩效成果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并在各阶段引入小组互评,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岗位责任意识。
(4)每一轮“群项目”实践后,均可进行适时更新,及时调整
群项目”的实训教学必须紧跟市场对技术要求的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永远学到的都是今天或明天的技术。我校的实践已证明:部分学生出校门进企业就成了熟手或者师傅,并能胜任多岗位的工作。
三、“群项目”创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阐述
1.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群项目”,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在双赢的基础上即可开展,而不需要体制机制或政策环境的大动,基本上也不需要第三方,如西方国家大权在握的行业组织等。“群项目”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切入点,对企业所对应专业的项目或校企专家共同编制的项目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群项目”所对应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标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等,均为具有高度企业产品特征的项目。它应该代表市场最先进的技术,集相关知识、技能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学校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应用当前或未来岗位群的实用化技能。然后,以“群项目”为核心,倒逼学校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从而成为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2所示)
图2“群项目”内涵示意图
2.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带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要求中职学校通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完成七大任务的改革建设,即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价模式。而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以“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做了以下几项改革:
(1) 以倒逼法,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由于“群项目”是对应专业企业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要求的有机载体,所以通过“群项目”可以解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课的调整与革新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服务于“群项目”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服务企业。
(2) 理实一体,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群项目”可分为若干子项目,所以无论学生在什么时间段学习,教学都是“项目化”的。因此,许多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教学都可以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使书本上的知识马上应用到项目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 教匠合一,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由于教学模式改革中理实一体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下企业学习“群项目”所必须掌握的各生产岗位所对应的技能,同时,还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这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就从过去单一的“教”转变为“教匠合一”,显然,这样使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抓手。 (4) “对牛可弹琴”,全面推进教材建设项目
由于“群项目”的开展倒逼了教学的各项改革,很显然,过去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所以,围绕“群项目”的有关“群项目实训指导书”、“各专业课项目教材”、“各专业基础课教材”乃至“各基础文化课教材”等都必须进行实时编制。将那些过去使学生看到就头痛的书本,改成了他们喜爱的工具和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钥匙。
(5) 做学合一,全面颠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由于“群项目”基于“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因此,“群项目”实践活动对学生合格与否的评定,彻底打破了普通教育遗留下来的“一支笔做一张卷”评价的模式。学生项目完成与否,质量如何,熟练度如何,以及企业要求员工的素养体现如何,即学生的岗位能力才成为真正的评价标准。
(6) 文化植入,打造“三高”现代职业人
由于“群项目”主要是通过企业专家将企业最新产品的岗位标准、技术要求进行物化的项目,所以除了纯技术之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管理等都无不在“群项目”中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在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准的专业素养”现代职业人的办学理念中,得到了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进而丰富了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3.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该模式破解了“学徒制”“双元制”在我国遇到的政策、体制机制等难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冲突以及不能全面推广等问题。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身已有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组织编制“群项目”及相关教学文件与教材。如果由以教育部为主的相关部门规划并协调国内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让学校依据本校强项,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对各专业的“群项目”进行开发的话,笔者认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并非难事。
我国现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有一千余所,如果每个学校搞一个专业的“群项目”,就应该可以覆盖我国现有的主要产业和专业。之后,再通过大数据教育平台,在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推动了各学校教学的各项改革,这岂非一种新型“中国职教模式”的诞生?
显然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在高职院校推广,还可采用中职、高职、企业、行协四方联合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以共同开发和梯形应用。
4.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迅速,能使学生时刻掌握最新技术
由于“群项目”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而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则会很方便地使“群项目”进行相应适时更新,甚至于还可将专家对产品的一些发展方向或技术提前植入“群项目”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习掌握今天最新的技术乃至明天的技术。
四、成效初评与反思
1.“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首创性和创新性
以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契合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宗旨。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理念上有两大创新:一是“群项目”的职教理念,二是“校企人力资源合作”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这两大理念的提出和结合,充分有效的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一次革命与创新。同时,“群项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同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创新,更直接促进了教学评价、师资队伍构成等连锁式的创新。该模式不仅形成了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育人模式,更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产生积极影响。
2.“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引领性和可复制性
职业院校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均认可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但面对政策瓶颈和企业参与困难等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统筹还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基础,绕过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开发出有效的实训课程,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该模式的提出,转变了校企合作的固有思维,引领同类院校开展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该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已成功开发的“群项目”课程体系可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共享共通,可复制性强。
3.“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珠海一职校等4个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取得显著效果,而且在学校各专业群中全面推广,带动校内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近两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实习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达到80%,学校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每年一等奖总数名列前茅,每年国赛中都有骄人成绩。在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中职学生与高职院校选手同台竞技,多次荣获一等奖。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逐年上升,学校入校分数也是逐年攀升,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此外,该模式先后在省市级教学论坛、教学杂志报刊上发表介绍,先后有省内外近百所学校来校参观交流该特色育人模式。
4.“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目前,在探索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偶合式”与“市场配置式”,这两种模式均有各自明显的优势,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其中:
“偶合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需求及“人脉”基础上的偶然式合作,如“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是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模式,但该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难以保障。
“市场配置式”是遵循市场配置机制的运营模式,符合未来职教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制约、市场不成熟等条件制约,尚未能有效发展。
本文提出的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一种区别于以上两种模式之外的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它是学校主动牵引行业、企业资源,立足校本的合作模式。该模式有效弥补了“偶合式”与“市场配置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缺乏可持续性和市场不成熟的不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程度,校企合作资源优劣进行实践,对于校外实训资源有限、校企合作单位少、师资匮乏的地区与学校,可以引入和借鉴已开发成熟的“群项目”课程资源等,进行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人才升级,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同样,对于拥有丰富校企合作资源的区域和学校,可以更加灵活的开展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出更多优秀的“群项目”教学资源,发挥更广阔的示范辐射作用,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人才的升级,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升级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由学校向企业靠拢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它紧跟市场变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推广性,更可广泛复制实践。相信随着更多职业院校的应用与实践,该模式将开创出更多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群项目”课程资源、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以及校企合作新型案例,发挥出示范辐射作用,广泛促进职业院校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66-04
当前,我国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职教体系的国家,但职教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近五年来,通过国家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具有改革创新和代表性的示范性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如何协调校企双方合作中的责、权、利各方面,仍存在体制、政策以及谁来协调、如何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实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首创了以“超市型群项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群项目”为“牛鼻子”,牵引“七大任务”的改革与建设,成果喜人。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很强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教产融合模式。本文将就此模式的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具体实践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就业、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各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遵从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培养现代职业人
我们始终认为,坚持科学育人的核心,即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培养具有高尚人格、高度责任感、高水准专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所以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的观点非常明确:首先要解决“人才”标准问题。很多人认为,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上好的大学才是人才。事实上,这绝对不是一个科学的标准! “人人头上一片天,各有各的光辉”,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所以,学校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以科学的途径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上还是在各类技能大赛上,我校学生的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培养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途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则必须要求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就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二十多年过去了,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基本上没有成功案例。英国的“学徒制”其实在实施背景上与德国“双元制”完全一样,所以,要在我国全面推广,肯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之路。所以,这些年来学校坚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以行业用人标准(包括综合素质及知识技能要求标准)为教育导向,以企业代表性产品为载体,以校内实习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即:基于“群项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二、“群项目”的开发及其实施路径
1.“群项目”的概念
所谓“群”其实代表学校专业所对应企业的“岗位群”,“群项目”就是集企业生产环节中各岗位的素质要求和技术要求为一体的,专门用于学生在校实训的真实项目。它可以是企业现在的最新产品或者是其简化版,学生通过按生产环节的各岗位要求进行训练,并要求熟练掌握和完成“群项目”的各个教学要求,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群项目”的开发
现在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的职能等,具体上都难以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目标的问题。所以,既然前进的道路上有这样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另辟蹊径呢?
为此,我们选择了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企业本身有产品,有相关的技术人才,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急需高素质且不用培训就是熟练员工的毕业生。因此,企业是愿意用他熟悉的产品与技术帮助学校,为自己培养高品质员工的。同时,因为学校并非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则会大方而无太多顾忌。可见,学校的使命与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提高教学品质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这样的合作,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超市型群项目”的有效实践与反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双方深入交流,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意图和路径,派出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开发编制用于学生教学的“群项目”。“群项目”的运作本身就是基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因而企业技术人员不会有任何不能逾越的技术,而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熟悉又足以把握项目本身,并保证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也得到了升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创历史性的增加。因此,许多职业学校的实训中心从硬件到软件、从规模到管理都完全可以完成对“群项目”的实施。至此,在三年中职学习期间,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是到了可以考虑修正的时候了。 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与广州大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了云平台架构的电子商务网络实训商城系统。该商城系统包括两个子平台:教学和管理平台、网上商城实战平台。教学通过这两个平台全面实现学生的“群项目”专业技能实操训练,从平台应用、产品营销、到微信推广、产品拍摄、文案撰写以及产品销售等,可以使学生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得到充分的实践。“群项目”的专业技能实操训练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和评价标准。“群项目”能够灵活地按照企业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构项目,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该“群项目”平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共同形成了数字化资源及教学体系。这一系列的教学模型及教材产品不仅满足了校内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可以对外实现同类专业的资源共享并产生经济效益。
学生经过该项目的训练,毕业后即可胜任电子商务各个岗位的工作。2014年11月30日,“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我校电子商务代表队一举夺冠,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斩获中职组唯一的特等奖,并荣获最佳创意奖,囊括本赛事的最高荣誉。参加该次比赛的选手来自己全国285所中职学校,而电子商务恰好是我们学校第一个“群项目”专业。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2015年技能大赛上,我校电子商务代表队再次荣获一等奖。
下图为电子商务专业“群项目”学购平台:
图1电商“群项目”学购平台
3.“群项目”的实施路径
(1)学校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核心,研究实施方案
我们始终认为,校企合作非常重要,但如何合作才最有效则更为重要的。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的现状下,我国现有一大批条件非常好的学校,特别是国家1000所改革发展示范校。与其要许多政策支持、社会环境支持才能送入企业进行所谓“双元制”、“学徒制”实习,还不如立足学校本身的实训条件,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群项目”来科学地组织教学,实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2)校企专家共同编制“群项目”教学方案
根据“实训周”、“实训月”的不同要求,将项目的大小、集合内容、难易程度及综合方面进行不同的设定。在学生三个年级的不同学习阶段,开展“群项目”中各子项目实习,然后在最后的学习阶段,完整地进行“群项目”的综合实习。事实上,可以将现在第三学年下企业“顶岗实习”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校内进行,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可减少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的压力。
(3)开展“群项目”实训教学活动
在实训实践中,真实再现或完全按照真实的岗位职责开展实训,学生进行小组式实践,并根据需要进行轮岗实践。评价模式方面,“群项目”的教学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仿效普通教育的雷同问题,彻底打破了用一支笔答一张卷的评价模式。教师通过以岗位要求的技能、素质、完成项目的等级和绩效成果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并在各阶段引入小组互评,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岗位责任意识。
(4)每一轮“群项目”实践后,均可进行适时更新,及时调整
群项目”的实训教学必须紧跟市场对技术要求的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永远学到的都是今天或明天的技术。我校的实践已证明:部分学生出校门进企业就成了熟手或者师傅,并能胜任多岗位的工作。
三、“群项目”创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阐述
1.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群项目”,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在双赢的基础上即可开展,而不需要体制机制或政策环境的大动,基本上也不需要第三方,如西方国家大权在握的行业组织等。“群项目”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切入点,对企业所对应专业的项目或校企专家共同编制的项目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群项目”所对应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标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等,均为具有高度企业产品特征的项目。它应该代表市场最先进的技术,集相关知识、技能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学校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应用当前或未来岗位群的实用化技能。然后,以“群项目”为核心,倒逼学校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从而成为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2所示)
图2“群项目”内涵示意图
2.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带动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要求中职学校通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完成七大任务的改革建设,即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价模式。而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以“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做了以下几项改革:
(1) 以倒逼法,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由于“群项目”是对应专业企业岗位群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要求的有机载体,所以通过“群项目”可以解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课的调整与革新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服务于“群项目”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服务企业。
(2) 理实一体,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群项目”可分为若干子项目,所以无论学生在什么时间段学习,教学都是“项目化”的。因此,许多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教学都可以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使书本上的知识马上应用到项目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 教匠合一,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由于教学模式改革中理实一体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下企业学习“群项目”所必须掌握的各生产岗位所对应的技能,同时,还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这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就从过去单一的“教”转变为“教匠合一”,显然,这样使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抓手。 (4) “对牛可弹琴”,全面推进教材建设项目
由于“群项目”的开展倒逼了教学的各项改革,很显然,过去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所以,围绕“群项目”的有关“群项目实训指导书”、“各专业课项目教材”、“各专业基础课教材”乃至“各基础文化课教材”等都必须进行实时编制。将那些过去使学生看到就头痛的书本,改成了他们喜爱的工具和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钥匙。
(5) 做学合一,全面颠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由于“群项目”基于“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因此,“群项目”实践活动对学生合格与否的评定,彻底打破了普通教育遗留下来的“一支笔做一张卷”评价的模式。学生项目完成与否,质量如何,熟练度如何,以及企业要求员工的素养体现如何,即学生的岗位能力才成为真正的评价标准。
(6) 文化植入,打造“三高”现代职业人
由于“群项目”主要是通过企业专家将企业最新产品的岗位标准、技术要求进行物化的项目,所以除了纯技术之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管理等都无不在“群项目”中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在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准的专业素养”现代职业人的办学理念中,得到了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进而丰富了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3.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该模式破解了“学徒制”“双元制”在我国遇到的政策、体制机制等难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冲突以及不能全面推广等问题。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身已有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组织编制“群项目”及相关教学文件与教材。如果由以教育部为主的相关部门规划并协调国内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让学校依据本校强项,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对各专业的“群项目”进行开发的话,笔者认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并非难事。
我国现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有一千余所,如果每个学校搞一个专业的“群项目”,就应该可以覆盖我国现有的主要产业和专业。之后,再通过大数据教育平台,在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推动了各学校教学的各项改革,这岂非一种新型“中国职教模式”的诞生?
显然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在高职院校推广,还可采用中职、高职、企业、行协四方联合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以共同开发和梯形应用。
4.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迅速,能使学生时刻掌握最新技术
由于“群项目”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而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则会很方便地使“群项目”进行相应适时更新,甚至于还可将专家对产品的一些发展方向或技术提前植入“群项目”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习掌握今天最新的技术乃至明天的技术。
四、成效初评与反思
1.“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首创性和创新性
以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契合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宗旨。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理念上有两大创新:一是“群项目”的职教理念,二是“校企人力资源合作”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这两大理念的提出和结合,充分有效的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一次革命与创新。同时,“群项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同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创新,更直接促进了教学评价、师资队伍构成等连锁式的创新。该模式不仅形成了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育人模式,更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产生积极影响。
2.“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引领性和可复制性
职业院校在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均认可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但面对政策瓶颈和企业参与困难等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统筹还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人力资源合作为基础,绕过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开发出有效的实训课程,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该模式的提出,转变了校企合作的固有思维,引领同类院校开展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该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已成功开发的“群项目”课程体系可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共享共通,可复制性强。
3.“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珠海一职校等4个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取得显著效果,而且在学校各专业群中全面推广,带动校内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近两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实习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达到80%,学校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每年一等奖总数名列前茅,每年国赛中都有骄人成绩。在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中职学生与高职院校选手同台竞技,多次荣获一等奖。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逐年上升,学校入校分数也是逐年攀升,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此外,该模式先后在省市级教学论坛、教学杂志报刊上发表介绍,先后有省内外近百所学校来校参观交流该特色育人模式。
4.“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目前,在探索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偶合式”与“市场配置式”,这两种模式均有各自明显的优势,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其中:
“偶合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需求及“人脉”基础上的偶然式合作,如“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是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模式,但该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难以保障。
“市场配置式”是遵循市场配置机制的运营模式,符合未来职教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制约、市场不成熟等条件制约,尚未能有效发展。
本文提出的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一种区别于以上两种模式之外的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它是学校主动牵引行业、企业资源,立足校本的合作模式。该模式有效弥补了“偶合式”与“市场配置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缺乏可持续性和市场不成熟的不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程度,校企合作资源优劣进行实践,对于校外实训资源有限、校企合作单位少、师资匮乏的地区与学校,可以引入和借鉴已开发成熟的“群项目”课程资源等,进行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人才升级,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同样,对于拥有丰富校企合作资源的区域和学校,可以更加灵活的开展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出更多优秀的“群项目”教学资源,发挥更广阔的示范辐射作用,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人才的升级,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升级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群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由学校向企业靠拢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它紧跟市场变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推广性,更可广泛复制实践。相信随着更多职业院校的应用与实践,该模式将开创出更多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群项目”课程资源、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以及校企合作新型案例,发挥出示范辐射作用,广泛促进职业院校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