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增进幸福?文化又如何增进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时刻叩问着以提炼生活、指导实践为己任的理论工作者。更不断引导、激励着以人为本、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的当代执政者的思考和探求。由苏州市沧浪区委书记宋文辉任主编、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任执行副主编的《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十五”沧浪发展的历程与愿景》一书,正是理论工作者与地方行政者对于文化与幸福问题的共同探讨。该书的出版不仅为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更开创了学术界与基层党委政府结合起来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研究、广泛探讨的成功范例。
将文化与幸福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致力于文化与幸福关系的探讨,是该书最主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之所在。尽管文化与幸福的定义至今难有统一完整的界定,然而文化与幸福的内在关系却一直吸引着包括学界和政界在内的众多人士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物质生活的富裕不能必然带来幸福指数的上升?如何建立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互动的良性生态?如何通过文化设施的表层建设,形成文化风尚、文化精神、文化素质,进而通过文化来解决和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增进自己的幸福感受?政府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尺度?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解答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一书在此方面可谓颇具匠心。该书以苏州市沧浪区委、区政府在全区的科学实践为依据,展示了沧浪区适时提出“文化立区”战略、积极推进“文化沧浪”建设,并在“文化立区”上形成了颇具特色和颇具影响力的“沧浪模式”的全过程:总结和提炼了“文化沧浪”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的终极目的;阐释和透析了从“文化沧浪”建设到“幸福社区”创建所内在地蕴涵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发展战略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市民生活的改善。在实践上及理论上对辨析和诠释文化与幸福关系的真谛做了积极而有建设意义的探索。
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是该书的最大特色。《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的关键词是文化与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必须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深刻而富有洞察力;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它又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平实且充满亲和力。《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的作者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紧紧围绕着文化与幸福的主线,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同时坚持以普通沧浪人的平常生活作为例证,将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素材及生动的语言融为一体。其研究思路、分析视角、理论框架和话语表达,在本质上既是对“十五”沧浪区委、区政府和沧浪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和经验提升,更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生动鲜活的实践印证与诠释,真正做到了以科学的理论来反映生活、解释生活、指导生活;用生动的实践来充实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理论,使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对接互动之中相互结合、相互完善、与时共进。
对实践经验的敏锐洞悉和创新提升是该书的一大亮点。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可见,理论掌握群众的秘诀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因此,立足现实生活,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理论概括,必须抓住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这是引导我们了解文化与幸福内在关系的关键。《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较好的典范。该书提倡以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将文化定位为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加快发展、感受幸福的有效载体。这一理论创新,不仅为新的文化发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对于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幸福指数测评,该书也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主张幸福指数测评不能成为政府标榜政绩的“广告”,相反应当成为强化政府执政“问题意识”的行动计划。该书肯定了苏州沧浪区“社区幸福指数测评”的定位——以居民的主观满意度和幸福感为指标衡量社区工作的得失,检验幸福社区的建设水平,认为其创新意义集中表现为:“幸福指数”不仅反映出沧浪居民对自身生活的现实认同与未来期望,还彰显了沧浪区委、区政府强烈的“问题意识”,更折射出政府行政工作的重点抓手和创新空间。如此,将“幸福指数”视为市民考量、检验和期待政府执政理念转变、发展战略提升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渠道、载体和方法。可谓抓住了幸福指数测评实践的本质,解释了幸福指数的真正价值,即以市民的幸福指数为考量尺度,并以此强化政府执政的“问题意识”,进而促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有效执政。
责任编辑:尤 健
将文化与幸福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致力于文化与幸福关系的探讨,是该书最主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之所在。尽管文化与幸福的定义至今难有统一完整的界定,然而文化与幸福的内在关系却一直吸引着包括学界和政界在内的众多人士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物质生活的富裕不能必然带来幸福指数的上升?如何建立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互动的良性生态?如何通过文化设施的表层建设,形成文化风尚、文化精神、文化素质,进而通过文化来解决和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增进自己的幸福感受?政府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尺度?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解答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一书在此方面可谓颇具匠心。该书以苏州市沧浪区委、区政府在全区的科学实践为依据,展示了沧浪区适时提出“文化立区”战略、积极推进“文化沧浪”建设,并在“文化立区”上形成了颇具特色和颇具影响力的“沧浪模式”的全过程:总结和提炼了“文化沧浪”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的终极目的;阐释和透析了从“文化沧浪”建设到“幸福社区”创建所内在地蕴涵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发展战略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市民生活的改善。在实践上及理论上对辨析和诠释文化与幸福关系的真谛做了积极而有建设意义的探索。
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是该书的最大特色。《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的关键词是文化与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必须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深刻而富有洞察力;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它又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平实且充满亲和力。《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的作者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紧紧围绕着文化与幸福的主线,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同时坚持以普通沧浪人的平常生活作为例证,将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素材及生动的语言融为一体。其研究思路、分析视角、理论框架和话语表达,在本质上既是对“十五”沧浪区委、区政府和沧浪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和经验提升,更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生动鲜活的实践印证与诠释,真正做到了以科学的理论来反映生活、解释生活、指导生活;用生动的实践来充实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理论,使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对接互动之中相互结合、相互完善、与时共进。
对实践经验的敏锐洞悉和创新提升是该书的一大亮点。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可见,理论掌握群众的秘诀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因此,立足现实生活,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理论概括,必须抓住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这是引导我们了解文化与幸福内在关系的关键。《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较好的典范。该书提倡以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将文化定位为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加快发展、感受幸福的有效载体。这一理论创新,不仅为新的文化发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对于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幸福指数测评,该书也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主张幸福指数测评不能成为政府标榜政绩的“广告”,相反应当成为强化政府执政“问题意识”的行动计划。该书肯定了苏州沧浪区“社区幸福指数测评”的定位——以居民的主观满意度和幸福感为指标衡量社区工作的得失,检验幸福社区的建设水平,认为其创新意义集中表现为:“幸福指数”不仅反映出沧浪居民对自身生活的现实认同与未来期望,还彰显了沧浪区委、区政府强烈的“问题意识”,更折射出政府行政工作的重点抓手和创新空间。如此,将“幸福指数”视为市民考量、检验和期待政府执政理念转变、发展战略提升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渠道、载体和方法。可谓抓住了幸福指数测评实践的本质,解释了幸福指数的真正价值,即以市民的幸福指数为考量尺度,并以此强化政府执政的“问题意识”,进而促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有效执政。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