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堰市地处苏中腹地,既不沿江,也不靠海,虽然缺乏区位优势。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增势强劲,GDP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及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跃居泰州各市之首。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我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打造苏中经济强市,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三大跨越。
一、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培育特色经济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胜之道,也是加快崛起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主打“三张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打好生态农业牌,致力打造全省高效规模农业的样板。从今年起,全面启动实施“12310”工程,即建设一条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区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沿沈马路30公里生态农业走廊,打造家禽和蔬菜园艺两个10亿元以上的规模产业,形成通南地区高效种养、里下河地区生态农业、溱湖大道两侧观光农业三大板块,以及蔬菜瓜果、特经特粮、特禽养殖、花卉苗木等10大规模生产基地,进一步放大农业品牌优势,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二是打好五金产业牌,致力打造千亿级的中国(姜堰)五金之都。目前,姜堰工业列统企业中有五金企业306家,占总数的53%,五金产业年产值规模200亿元,占列统工业产值的52%以上。根据五金之都发展规划,以华东五金城为龙头,全面启动五金制造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销售、物流、研发等七大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六镇的五金产业开发格局,力争用5-10年时间形成年产加销1000亿元的规模。三是打好湿地旅游牌,致力打造苏中地区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姜堰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先后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等知名品牌。围绕打造苏中旅游第一市(县)、泰州市的“后花园”,进一步放大溱潼会船节和湿地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效应,以实施华侨城项目为重点,加快旅游景点建设,规范旅游管理,强化旅游促销,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年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
二、做好规模经济文章,在增强发展支撑力上实现新跨越
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是规模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姜堰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经济强市,必须在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群体,充分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姜堰的骨干企业队伍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6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超40家。总体来说,规模企业尽管数量不少,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缺少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重量级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模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培植力度。坚持政策、资源、人才等各种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引导激励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品牌创新,加大投入,加速扩张,做大做强。通过培育一批龙头型、航母型的骨干企业,切实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顶梁柱”。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辐射作用。近年来,姜堰市汽车零部件、机电、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迅猛发展,其产业链条上分别集聚了数量众多的同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雏形,总量超过全部工业的80%。要围绕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集群,通过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扩张步伐,形成“滚雪球”效应。一方面,以产业为支撑,以资产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裂变扩张等有效措施,把更多的同类企业加快集聚到产业链条上来;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化配套和区域化协作,催生一批新办项目落地生根,促进一批关联企业成长壮大。推进相关产业集群快速扩张。此外,进一步做优做精石油钻具、优质化肥等传统优势产品,力争主要产业集群年产销超100亿元。
三、做好项目经济文章,在培植增长后续力上实现新跨越
推进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效益和进度,着力培植新的增长点。
一是更加注重项目优选,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在项目规模上,主攻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力争每年引进一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亿元以上的民资项目。在产业层次上,着力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在环保门槛上,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坚决杜绝新上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是更加注重资源整合,着力提升项目效益。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上,坚持内部挖潜,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消化利用空闲土地,千方百计增加建设用地。在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上,严格掌握项目建设的投资强度标准。积极探索“零地招商、零地技改、零地扩张”等土地节约利用模式,努力化解项目用地瓶颈,设法破解土地困局。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坚持把经济开发区作为重点,合理调度和使用土地资源,冻结乡镇新增用地指标,引导项目向经济开发区、重点园区聚集,优先保证经济开发区及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服务,努力加快项目进度。突出抓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职工服务中心,确保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切实解决好各类项目征地难落实、设施难配套、工程难上马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在用工问题上,突出抓好技能培训,搭建优质就业服务平台。在信贷问题上,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打通资金瓶颈。通过强化协调服务,推动姜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共姜堰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培育特色经济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胜之道,也是加快崛起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主打“三张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打好生态农业牌,致力打造全省高效规模农业的样板。从今年起,全面启动实施“12310”工程,即建设一条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区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沿沈马路30公里生态农业走廊,打造家禽和蔬菜园艺两个10亿元以上的规模产业,形成通南地区高效种养、里下河地区生态农业、溱湖大道两侧观光农业三大板块,以及蔬菜瓜果、特经特粮、特禽养殖、花卉苗木等10大规模生产基地,进一步放大农业品牌优势,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二是打好五金产业牌,致力打造千亿级的中国(姜堰)五金之都。目前,姜堰工业列统企业中有五金企业306家,占总数的53%,五金产业年产值规模200亿元,占列统工业产值的52%以上。根据五金之都发展规划,以华东五金城为龙头,全面启动五金制造加工、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销售、物流、研发等七大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六镇的五金产业开发格局,力争用5-10年时间形成年产加销1000亿元的规模。三是打好湿地旅游牌,致力打造苏中地区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姜堰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先后创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等知名品牌。围绕打造苏中旅游第一市(县)、泰州市的“后花园”,进一步放大溱潼会船节和湿地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效应,以实施华侨城项目为重点,加快旅游景点建设,规范旅游管理,强化旅游促销,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年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
二、做好规模经济文章,在增强发展支撑力上实现新跨越
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是规模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姜堰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经济强市,必须在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群体,充分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姜堰的骨干企业队伍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6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超40家。总体来说,规模企业尽管数量不少,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缺少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重量级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规模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培植力度。坚持政策、资源、人才等各种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引导激励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品牌创新,加大投入,加速扩张,做大做强。通过培育一批龙头型、航母型的骨干企业,切实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顶梁柱”。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辐射作用。近年来,姜堰市汽车零部件、机电、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迅猛发展,其产业链条上分别集聚了数量众多的同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雏形,总量超过全部工业的80%。要围绕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集群,通过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扩张步伐,形成“滚雪球”效应。一方面,以产业为支撑,以资产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裂变扩张等有效措施,把更多的同类企业加快集聚到产业链条上来;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化配套和区域化协作,催生一批新办项目落地生根,促进一批关联企业成长壮大。推进相关产业集群快速扩张。此外,进一步做优做精石油钻具、优质化肥等传统优势产品,力争主要产业集群年产销超100亿元。
三、做好项目经济文章,在培植增长后续力上实现新跨越
推进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效益和进度,着力培植新的增长点。
一是更加注重项目优选,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在项目规模上,主攻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力争每年引进一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亿元以上的民资项目。在产业层次上,着力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在环保门槛上,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坚决杜绝新上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是更加注重资源整合,着力提升项目效益。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上,坚持内部挖潜,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消化利用空闲土地,千方百计增加建设用地。在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上,严格掌握项目建设的投资强度标准。积极探索“零地招商、零地技改、零地扩张”等土地节约利用模式,努力化解项目用地瓶颈,设法破解土地困局。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坚持把经济开发区作为重点,合理调度和使用土地资源,冻结乡镇新增用地指标,引导项目向经济开发区、重点园区聚集,优先保证经济开发区及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服务,努力加快项目进度。突出抓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设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职工服务中心,确保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切实解决好各类项目征地难落实、设施难配套、工程难上马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在用工问题上,突出抓好技能培训,搭建优质就业服务平台。在信贷问题上,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打通资金瓶颈。通过强化协调服务,推动姜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共姜堰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