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之所以好,不仅是做到了前面所讲的“‘口气’切”“‘才气’盈”,更为突出的是其“气势”极“畅”。文章的“气势”贵在“畅”,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章的“气势”,不是指文章的“构思”(“构思”属于我们上面所言的“才气”范畴),而是指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实的意义、抽象的气韵、内在的逻辑,是一种胶着于文章结构、写作思路之上的精气神之类的东西——无论是叙事的环环相扣,抑或是说理的条分缕析,使文章推进如风行水上。
很多考生写作文,说理文模仿他人的起承转合,叙事文模仿他人的构思布局,读起来总感觉晦涩郁结,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模仿了人家的有形的东西,却没有把握人家的无形的“精气神”。好比我们看沈从文、汪曾祺这些文学大家的文字,平淡质朴的故事情节与细节描写容易学来,但大师的神韵,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得住。如考场作文《知人者智》的题目“知人者智”即为论点,且在开篇重申论点。接下来作文提出“‘知人’不是简单了解别人的过程,而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在“知人者智”下能否谈“学习”他人?当然可以,但这个提法就内容与条理来看,应该安排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为宜;且文中在谈“学习”时,又说还包含“反思和进步”,显然啰唆。然而这篇作文接下来更为生硬牵强地提出“善于‘知人’需要我们拥有谦虚的心”,话题彻底由“知人”转向了“谦虚”。“知人者智”的对立面是“自知者明”,而“反思和进步”“谦虚”等恰恰属于“自知者明”的范畴。本文重点是论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话题下的内容只能作为辩证性或补充性内容使用,但考生却把它置于作文的主要位置,使得整篇作文的论述显得生硬牵强。
而优秀作文《不争是一种智慧》则具有一种一气呵成、令人酣畅的“气势”。作文开篇引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文“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自然与艺术,我的双手在生命之火旁取暖,火熄了,我也该走了”,提出“我们的人生要少些无用之争”的观点。接着运用蔡澜和厨子就不知鱼的美味是否可惜的不同观点作为素材进行论证,从而引出“不争”之“智慧”。
蔡澜为厨子不知鱼之美味而感到可惜,厨子并不为不知而感到可惜。或许可惜,众人都有此感,而独厨子为何不这样呢?不知便不会去争知,也便没有了品尝不到美味的叹息,而世上之无谓纷争何其多,不争恰是一种智慧,显示出一份清净淡然的心境。
作文接下来阐释“不争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对内心平静坦然的坚守”,回马一枪,再述兰德不争不是消极,“兰德不屑于无意义的争执,亦未放弃他生命中钟情的两样——自然与艺术”。接下来列举当下人“争”的表现,语言非常精炼:
或许世上有太多太多需要争的东西,才不会辜负那团生命之火,也有太多不需要争的东西,火熄了,幕谢了,又能带走什么?有人行色匆匆,有人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做纯真的自己。观当今世态,众人大都陷于争的泥潭不可自拔,为何新闻人说谎?为何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为何毒胶囊横行医药市场?这是畸形的争利而忽视人性的暖色。
作文结尾只用了三个句子:第一个句子重申观点;第二个句子点扣材料;第三个句子,照应文首,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句说得顺,材用得准,理讲得透,全篇一气呵成,读起来“气势”可谓“畅”矣!
很多时候,我们读文章,看的就是这个“气势”,虽然好文章其“条理性”都非常强,但“条理性”属于理性分析的结果。
一般我们阅读文章,鲜有还没细致品读就分析其思路条理的,即便看了,也未必就要梳理文章思路。然而,全憑感觉体会文章的“气势”畅或不畅,基本上可大致判别文章的档次高低(尤其是考场作文)。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气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即真实的意义、抽象的气韵、内在的逻辑等表达是否准确到位。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章的“气势”,不是指文章的“构思”(“构思”属于我们上面所言的“才气”范畴),而是指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实的意义、抽象的气韵、内在的逻辑,是一种胶着于文章结构、写作思路之上的精气神之类的东西——无论是叙事的环环相扣,抑或是说理的条分缕析,使文章推进如风行水上。
很多考生写作文,说理文模仿他人的起承转合,叙事文模仿他人的构思布局,读起来总感觉晦涩郁结,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模仿了人家的有形的东西,却没有把握人家的无形的“精气神”。好比我们看沈从文、汪曾祺这些文学大家的文字,平淡质朴的故事情节与细节描写容易学来,但大师的神韵,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得住。如考场作文《知人者智》的题目“知人者智”即为论点,且在开篇重申论点。接下来作文提出“‘知人’不是简单了解别人的过程,而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在“知人者智”下能否谈“学习”他人?当然可以,但这个提法就内容与条理来看,应该安排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为宜;且文中在谈“学习”时,又说还包含“反思和进步”,显然啰唆。然而这篇作文接下来更为生硬牵强地提出“善于‘知人’需要我们拥有谦虚的心”,话题彻底由“知人”转向了“谦虚”。“知人者智”的对立面是“自知者明”,而“反思和进步”“谦虚”等恰恰属于“自知者明”的范畴。本文重点是论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话题下的内容只能作为辩证性或补充性内容使用,但考生却把它置于作文的主要位置,使得整篇作文的论述显得生硬牵强。
而优秀作文《不争是一种智慧》则具有一种一气呵成、令人酣畅的“气势”。作文开篇引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文“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自然与艺术,我的双手在生命之火旁取暖,火熄了,我也该走了”,提出“我们的人生要少些无用之争”的观点。接着运用蔡澜和厨子就不知鱼的美味是否可惜的不同观点作为素材进行论证,从而引出“不争”之“智慧”。
蔡澜为厨子不知鱼之美味而感到可惜,厨子并不为不知而感到可惜。或许可惜,众人都有此感,而独厨子为何不这样呢?不知便不会去争知,也便没有了品尝不到美味的叹息,而世上之无谓纷争何其多,不争恰是一种智慧,显示出一份清净淡然的心境。
作文接下来阐释“不争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对内心平静坦然的坚守”,回马一枪,再述兰德不争不是消极,“兰德不屑于无意义的争执,亦未放弃他生命中钟情的两样——自然与艺术”。接下来列举当下人“争”的表现,语言非常精炼:
或许世上有太多太多需要争的东西,才不会辜负那团生命之火,也有太多不需要争的东西,火熄了,幕谢了,又能带走什么?有人行色匆匆,有人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做纯真的自己。观当今世态,众人大都陷于争的泥潭不可自拔,为何新闻人说谎?为何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为何毒胶囊横行医药市场?这是畸形的争利而忽视人性的暖色。
作文结尾只用了三个句子:第一个句子重申观点;第二个句子点扣材料;第三个句子,照应文首,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句说得顺,材用得准,理讲得透,全篇一气呵成,读起来“气势”可谓“畅”矣!
很多时候,我们读文章,看的就是这个“气势”,虽然好文章其“条理性”都非常强,但“条理性”属于理性分析的结果。
一般我们阅读文章,鲜有还没细致品读就分析其思路条理的,即便看了,也未必就要梳理文章思路。然而,全憑感觉体会文章的“气势”畅或不畅,基本上可大致判别文章的档次高低(尤其是考场作文)。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气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即真实的意义、抽象的气韵、内在的逻辑等表达是否准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