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什么要描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營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那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好像一盘金刚石。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那里吃,故形式好看的,滋味也就觉得好些。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关联,又和其他一切感觉相关联。譬如衣服,原来是为了身体温暖而穿的,但同时又求其质料和形式的美观。譬如房子,原来是为了遮蔽风雨而造的,但同时又求其建筑和布置的美观。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东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想,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来火,一只螺旋钉,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性。人类在很早的时代就具有这个特性。在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早已懂得装饰。他们在山洞的壁上描写野兽的模样,在打猎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图案的花纹,又在自己的身体上施以种种装饰,表示他们要好看;这种心理和行为发达起来,进步起来,就成为“美术”。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选自《静观人生》)
含英咀华
丰子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引人注目,在雍容和平的幽默中,有一种内在力量显现,在委婉的叙述中夹带着议论,在幽默风趣中表现出严肃的思考,具有切实的内容和严肃的主题。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比如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丰子恺从人的体验出发,对“看”这种体验进行分析,进而对“欣赏”进行阐述。这种阐述简单易懂,以最为通俗的话,表达“审美”这一严肃的主题。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且彰显出一种情味,让人容易接受。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那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營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那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好像一盘金刚石。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那里吃,故形式好看的,滋味也就觉得好些。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关联,又和其他一切感觉相关联。譬如衣服,原来是为了身体温暖而穿的,但同时又求其质料和形式的美观。譬如房子,原来是为了遮蔽风雨而造的,但同时又求其建筑和布置的美观。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东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想,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来火,一只螺旋钉,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性。人类在很早的时代就具有这个特性。在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早已懂得装饰。他们在山洞的壁上描写野兽的模样,在打猎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图案的花纹,又在自己的身体上施以种种装饰,表示他们要好看;这种心理和行为发达起来,进步起来,就成为“美术”。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选自《静观人生》)
含英咀华
丰子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引人注目,在雍容和平的幽默中,有一种内在力量显现,在委婉的叙述中夹带着议论,在幽默风趣中表现出严肃的思考,具有切实的内容和严肃的主题。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比如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丰子恺从人的体验出发,对“看”这种体验进行分析,进而对“欣赏”进行阐述。这种阐述简单易懂,以最为通俗的话,表达“审美”这一严肃的主题。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且彰显出一种情味,让人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