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来词是民族接触和文化融合的产物,透过外来词的来源,可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历史文化交流的缩影。本文从“蔻”“豆蔻”“豆蔻年华”的词源,分析外来词逐步汉化的轨迹,并剖析三个词语一脉相承而又推陈出新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豆蔻 外来词 汉化
外来词也叫借词,是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史有为先生给外来词下的定义如下:“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汉化并在汉语中使用较长的时期是考量外来词的重要标准。外来词的汉化研究,既包括语言文字本体意义的研究,也是通过外来词的词源阐明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性,提示个别词语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和人民的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蔻”“豆蔻”“豆蔻年华”的词源入手,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历史渊源和在汉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蔻”是现代由英语“cute”音译而成,“豆蔻”是唐朝由阿拉拍语引入汉语;“豆蔻年华”是外来词素与汉语语素结合而成的成语,三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词最初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借词“豆蔻”。
一、“豆蔻”——中古时期来源于阿拉伯语的植物名称
汉语中出现明确的外来词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借入高潮有两次:一次为东汉至隋唐,一次为清末至当代。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涌入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佛教词语、丝绸之路传入的俗常词语、异族交往或入侵带来的词语以及民族融合中的语言底层。这一时期借入了一些百物奇珍名,“豆蔻”即为唐朝时已借入汉语的植物名,原词为阿拉伯语“takur”,与古港口名“Takola”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的定义如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子细长,花淡黄色,果实偏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气。花、果实和种子可入药。中古时期随着大量的物品从四方输入中原而引进的外来词“豆蔻”,最初以植物名称在汉语里落地生根,与汉语融合之后构成新词,赋予新义,即汉化后构成汉语成语“豆蔻年华”。
二、“豆蔻年华”——与外来词素“豆蔻”融为一体的汉语成语
外来词经过“汉化”,逐渐脱离原来的造词环境而参与新的造词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难以辨认其“外来身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汉化后的外来词“豆蔻”由一个植物名称演变为一个描写妙龄少女的“豆蔻年华”,该成语来源于外来词大量涌入的唐朝。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女孩,也泛指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作为固定的成语来形容少女。《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年华”的解释紧随在“豆蔻”词条之后。由外来词“豆蔻”融汇为汉语固定成语“豆蔻年华”可以看出:用汉语译意的外来词一旦流行开来,会慢慢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二千多年后的现代,“蔻”成为英语“cute”的音译词,在语义汉化过程中发生了语义的缩减和扩大。
三、“蔻”——由英语“cute”音译成词
在外来词汉化过程中,语义缩减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外来词只记录了某个外语词多个义项中的一个义项。 “蔻”是英文“cute”的音译,“cute”的原义既有“聪明伶俐的、漂亮的”这样的褒义义项,也有“装腔作势的、做作的”的贬义义项。音译过来的词“蔻”则多指女孩的聪明、漂亮、年轻,比如:“她太蔻了(她太可爱了)”。“蔻”在汉语中本无语素义,《新华字典》把该字和“豆蔻”连在一起释义。在新词新语“扮蔻”中的“蔻”有了指少女芳龄“豆蔻”的整个语素义,有了年轻可爱的少女态。
从“豆蔻”到“豆蔻年华”,“蔻”字在汉语中已蕴含“美好”之意,之后音译的外来词也有所体现。比如外来词“蔻丹(cutex)”——指甲油。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蔻丹”一词,有着风情万种的气息和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以“蔻丹”为名指称“指甲油”,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样的音译词还有法国化妆品牌“兰蔻(Lanc?me)、水之蔻(watercome)”等。
综上所述,“蔻”“豆蔻”“豆蔻年华”在历史演变和语言运用中相辅相成,汉化为汉语词汇一部分的外来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并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蔡梦月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650500)
关键词:豆蔻 外来词 汉化
外来词也叫借词,是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史有为先生给外来词下的定义如下:“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汉化并在汉语中使用较长的时期是考量外来词的重要标准。外来词的汉化研究,既包括语言文字本体意义的研究,也是通过外来词的词源阐明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性,提示个别词语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和人民的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蔻”“豆蔻”“豆蔻年华”的词源入手,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历史渊源和在汉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蔻”是现代由英语“cute”音译而成,“豆蔻”是唐朝由阿拉拍语引入汉语;“豆蔻年华”是外来词素与汉语语素结合而成的成语,三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词最初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借词“豆蔻”。
一、“豆蔻”——中古时期来源于阿拉伯语的植物名称
汉语中出现明确的外来词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借入高潮有两次:一次为东汉至隋唐,一次为清末至当代。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涌入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佛教词语、丝绸之路传入的俗常词语、异族交往或入侵带来的词语以及民族融合中的语言底层。这一时期借入了一些百物奇珍名,“豆蔻”即为唐朝时已借入汉语的植物名,原词为阿拉伯语“takur”,与古港口名“Takola”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的定义如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子细长,花淡黄色,果实偏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气。花、果实和种子可入药。中古时期随着大量的物品从四方输入中原而引进的外来词“豆蔻”,最初以植物名称在汉语里落地生根,与汉语融合之后构成新词,赋予新义,即汉化后构成汉语成语“豆蔻年华”。
二、“豆蔻年华”——与外来词素“豆蔻”融为一体的汉语成语
外来词经过“汉化”,逐渐脱离原来的造词环境而参与新的造词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难以辨认其“外来身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汉化后的外来词“豆蔻”由一个植物名称演变为一个描写妙龄少女的“豆蔻年华”,该成语来源于外来词大量涌入的唐朝。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女孩,也泛指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作为固定的成语来形容少女。《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年华”的解释紧随在“豆蔻”词条之后。由外来词“豆蔻”融汇为汉语固定成语“豆蔻年华”可以看出:用汉语译意的外来词一旦流行开来,会慢慢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二千多年后的现代,“蔻”成为英语“cute”的音译词,在语义汉化过程中发生了语义的缩减和扩大。
三、“蔻”——由英语“cute”音译成词
在外来词汉化过程中,语义缩减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外来词只记录了某个外语词多个义项中的一个义项。 “蔻”是英文“cute”的音译,“cute”的原义既有“聪明伶俐的、漂亮的”这样的褒义义项,也有“装腔作势的、做作的”的贬义义项。音译过来的词“蔻”则多指女孩的聪明、漂亮、年轻,比如:“她太蔻了(她太可爱了)”。“蔻”在汉语中本无语素义,《新华字典》把该字和“豆蔻”连在一起释义。在新词新语“扮蔻”中的“蔻”有了指少女芳龄“豆蔻”的整个语素义,有了年轻可爱的少女态。
从“豆蔻”到“豆蔻年华”,“蔻”字在汉语中已蕴含“美好”之意,之后音译的外来词也有所体现。比如外来词“蔻丹(cutex)”——指甲油。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蔻丹”一词,有着风情万种的气息和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以“蔻丹”为名指称“指甲油”,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样的音译词还有法国化妆品牌“兰蔻(Lanc?me)、水之蔻(watercome)”等。
综上所述,“蔻”“豆蔻”“豆蔻年华”在历史演变和语言运用中相辅相成,汉化为汉语词汇一部分的外来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并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蔡梦月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