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词在高校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诗词在国画教学中的地位
  1 诗词与中国画的关系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乃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形式 ,当然,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诗”无可争议的排在了第一位,自我国古代就有诗画本一律之理论。诗词与绘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虽然诗词与绘画在艺术形态上的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感悟,诗词与中国画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极为重要的一种载体。诗词与中国画作品中体现的坦荡、洒脱、天真飘逸的气息,不但传达出了主体的精神情感,也契合了中国传统诗画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1]
  17世纪法国画家弗列斯诺埃曾在他的《绘画、雕刻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一首诗像似一幅画,那么,一幅画就应该力求像似一首诗。……绘画时常被称为无声诗;诗时常被称为能言画”。而在我国宋代张舜民也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观点,于是从宋代起诗与画便开始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中国画最感人的一个主题,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图写为极富诗意的场景,或雪夜骡夫,或山村野渡,或残荷听雨或林中论道,等等。中国画家也时常用一种简单抽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触,欣赏者往往很难读懂这种画面的意境,画家们便开始用诗来作为画面的一种补充。例如徐渭的《墨葡萄》就是他的精心之作。画中枝叶纷披、藤条低垂、晶莹欲滴的葡萄,宛如就在眼前。从这幅畫的的题材内容来说,非常普通,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画家笔法豪放泼辣,墨汁纵横淋滴,一扫古人成规,观之惊心动魄。画中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也正因这不求形似,是许多欣赏者难以读懂画面的精髓、画家的内心。但是此画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则道出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愤慨。[2]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手法,不仅通过他那酣畅的笔墨也通过他在此画中的题诗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诗词与中国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们二者的规律性是同一的,我们可以将诗词视为中国画的内涵,将中国画视为诗词的外延,这也是中国文人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2 诗词是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诗词与中国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我看来,诗词对于中国画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笔者个人认为,诗词是中国画教学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在笔者从教的这十几年来,深刻的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如同小孩子们在学习我们中国文化之前要学好汉字一样,汉字也无可争议的成为语文学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基础。中国汉字是打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大门的钥匙,是孩子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如今火爆于荧屏的《成语大会》《汉字书写大会》都体现了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因为基石如果没有夯实,再高的大楼、再华美的建筑,都会不堪一击,在顷刻间毁于一旦。诗词便是打开中国画大门的钥匙,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具有着极大的文化底蕴,往往诗词的意境就是中国画的意境,如果学生们读不懂诗词的意境,就很难读懂中国画的境界,那么就更不可能提及自己的创作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画的文化根源,掌握中国画的基础语言形式是中国画教学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思想与体制的变革,也走过不少的弯路,有一些学校在中国画的教学模式中曾一度极其重视绘画的技巧,而忽视了中国画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技巧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便本末倒置,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内涵的中国画教学,会让我们培养出一批同样失去灵魂的画匠,而不是真正的画家、艺术家。诗词作为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教育,它也同样是中国画的魂,是学生们走进艺术殿堂的钥匙,也是学生们走出学校,创作自己作品的精神家园。对于诗词的探索研究是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发展中国画教学的关键。要想让学生们画好中国画,首先要让学生们读懂中国画,领悟到中国画的意境与精髓,这便离不开诗词的教学。例如郑板桥对写八大山人作品评价的诗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从中我们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内心啊!八大山人在这首诗里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和他在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愫是完全一致的。他用他的眼泪和血来成就他的作品,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也就开始走进了八大山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古梅图》在画的上半部分八大山人曾经三次题诗,第一首是“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挖去一字,或是“虏”字)尘。”第二首是“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时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在下面画了一株已经露出了根的古梅,而且古梅树干的中间已经空裂,树顶也已蟠屈光秃,只有几只已经下垂了的稀疏的树枝,瘦硬如铁。然而就在这枝杆的一边却顽强的长出了新枝,稀稀落落的开放着花朵。这幅作品梅的造型奇古,挺劲,虽没有画土和苔点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从画面上题的这三首诗,我们可以解读出八大山人是借用了郑思肖和伯夷、叔齐的典故,发泄了他十几年的积怨以及八大山人那倔犟不拔的反抗精神。从这幅画上,我们还可以想到宋亡以后画兰不画土的郑思肖,而自责逃禅有愧于伯夷叔齐的气节。虽然八大山人的许多画与诗都很晦涩难懂,但八大山人还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又说:“想见时人解图画”。可见他是多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啊。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便经细心的研究,从八大山人的画意和诗词之间,探听出了许多真信息。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因为它的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所以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称它为龟形画押,可是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画押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而来的,这恰好是标志着明朝灭亡的日子。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八大山人对国亡的纪念。这种感情是多么的深重啊,又怎能不让人想到“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3]仅仅一位八大山人,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他的作品,都需要不断地揣摩他的诗句,如若没有读懂八大山人的诗句,学生们就根本无法真正走进八大山人的作品,更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启发与灵感。就此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地位便显而易见了。   诗词除了能帮助让学生走进中国画,还能给学生们的创作带来极大的灵感。如今的大学生,生活经历简单,没有更多更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加强诗词方面的教学,他们便可以在诗词中寻找灵感,在诗词中解读人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临摹与描摹。笔者就非常喜欢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笔者每每读到“朝如青丝暮成雪” 心里总是酸酸的,一种创作的欲望不断向外涌出。作为一名中国画专业的教师,笔者是多么希望我的学生都能通过对诗词的了解,对中国画的理解,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啊!
  我们只要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加强对诗词讲解的力度,加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经过高校的学习后,有能力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
  二 对国画教学中诗词教育的思考
  本人从事中国画专业教学也有十余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就中国画教学而言,略有些心得罢了。在笔者看来,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我们教师没有为学生打磨好诗词这把钥匙,那么我们就等于把學生们永远的拒绝于中国画大门之外,我们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而不是终结者。这就要求我们加深了解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画是能直入人的内心,并且我们也能从画中去洞察一个人的感受、情趣以及他的心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精神典型代表之一,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传承方式,但是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许多中国画教学偏离了自己的轨迹,因此各院校现在对中国画专业教学方面都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既要着眼于当代,与时俱进。又不能忘了我们的传统,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我们必须认识到诗词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靖男.浅谈中国画之中的人文精神[J].神州,2012(9).
  [2]徐渭.中国古典文学基本汇书·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紫都,耿静.八大山人生平与作品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主要以篮球的技法及规则对学生展开教育,体育老师在对学生开展篮球运动教学前,先将游戏规则做以明确阐述,以免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养成对运动不利的思想因素,另外也是保护学生身体不受到伤害的前提。其次是技法的传授,老师会把一些在篮球运动中的相关要领及姿势讲述给学生,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快速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掌握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展篮球运动,在无数次的游戏中,把篮球技艺锻炼得行云流水。
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两家散文皆成就不凡,然而关于这两位关系密切的散文家之间的散文比较研究却还有
在本性上,一切教育都应当针对于指向人本身,人文通识教育当然就更不例外了。就基本规定而言,人文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以及注重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作
本报北京3月31日讯(记者翁小平)记者今天从中国法学会召开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组委会会议上获悉,2015年,高校将成全国“双百”法治宣讲活动的重点对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高校好比是工厂,人才好比是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人才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而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的核心环节[1]。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加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