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折射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的成因的同时对如何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提出三点建议,以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人职匹配,达到人有岗上,岗有人上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校友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配置机制也从计划向市场过渡,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调控,学校进行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这种政策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化被动为主动,给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充分的自由。但是伴随着自由而来的是竞争,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求职无门。据调查显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匹配,期望值不匹配,要求和能力不匹配是横亘在企业和大学生中间的三道鸿沟。而造成这些不匹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和高校、人才之间缺乏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因此如何构建一套高效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体系尤为重要。
一、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现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收集市场人才的需求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为企业和学生牵线搭桥2、对学生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就业协议书的填写、离校手续的办理、档案的转移、签发报到证等工作3、邀请专家进校开设讲座,对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宣讲。专家们宣讲的主题随意性较大,所选的主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重复讲说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从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短时间里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良好的发展,但是从持续性和系统性来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的成因分析
1.重视就业指导的时效性,缺乏职业规划的长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服务的,大多是“临阵磨枪”而不是“未雨绸缪”。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过于简单,包括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推荐表、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办理毕业生的毕业手续等内容,都是集中在大四时开展的。过分地强调了时效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良好职业品质的培养,没有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规划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前移并且贯彻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观念,缺乏职业规划的长效性。
2.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化,指导对象不够全面化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各学院的政工干部、辅导员等行政人员组成,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职业咨询师,也较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全面,社会阅历相对不足,无法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他对从业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基础知识,还应掌握咨询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而现行的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只能是做些事务性的事情,在普通问题上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无法给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的指导。指导对象也是仅向于即将走上就业岗位的高年级学生,而对于大一大二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与就业指导较少甚至“无缘”。
3.就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目前部分高校有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当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大学生择业程序方法与就业技巧、高校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估、人才测评内容与方法、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自我管理等内容,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有关联的行业了解甚少,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少,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不了解,无法及时调整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的需求。
4.就业指导主体力量单一,社会参与程度欠缺
不可否认现在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问题都较为重视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力量主要是学校,由于学校受地域限制,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的认识不够及时,对新兴行业不够敏感。而社会上现成的资源比如人才市場、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校友等社会资源都没有被高校合理利用,高校可以尝试利用它们自身的优势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使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挖掘大学生的潜质,发挥其特长,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如何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对策
1.挖掘全校资源,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成员主要是行政人员组成,而占学校教职工大多数的专业老师却很少参与。专业教师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授学科的特点和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及专业相关的岗位较为熟悉,而且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学生崇拜其学识渊博,尊重其为人作风,因此专业教师的话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课余交流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有的放矢地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就业力,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咨询机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充实就业指导体系
不可否认,高校的强项和优势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就业指导并非优势。高校就业指导可以将目光移向社会,在人才市场里涉猎,寻找适合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和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业机构的特点是具有优质的人才团队,掌握专业的职业测评技能,熟悉社会需求,充分了解人才市场,了解岗位要求和岗位发展趋势。现行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大部分是共性问题的集中指导,而缺乏个性化的指导,而高校中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由于人手、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高校可以利用专业人才和机构建立咨询机构,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技术和对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3.利用校友资源,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校友与在校学生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他们的社会经历、求职经验和创业故事对在校学生更能产生共鸣,有较好的朋辈效应。校友遍布社会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企业,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达到共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可以成立校友会,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讲座、聘请校友为咨询顾问、开办校友联络论坛等方式,让在校学生与校友畅通交流,从而扩展生活视野,锻炼沟通技巧,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和目标。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任云泉.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J].就业工作创新.
[2]唐雁,许晓辉,于长海.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
[3]余琳琳.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作者简介:梅月云(1981-),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研究生,讲师,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校友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配置机制也从计划向市场过渡,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调控,学校进行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这种政策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化被动为主动,给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充分的自由。但是伴随着自由而来的是竞争,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求职无门。据调查显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匹配,期望值不匹配,要求和能力不匹配是横亘在企业和大学生中间的三道鸿沟。而造成这些不匹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和高校、人才之间缺乏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因此如何构建一套高效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体系尤为重要。
一、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现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收集市场人才的需求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为企业和学生牵线搭桥2、对学生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就业协议书的填写、离校手续的办理、档案的转移、签发报到证等工作3、邀请专家进校开设讲座,对就业政策、求职技巧、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宣讲。专家们宣讲的主题随意性较大,所选的主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重复讲说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从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发展状况来看,在短时间里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良好的发展,但是从持续性和系统性来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的成因分析
1.重视就业指导的时效性,缺乏职业规划的长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服务的,大多是“临阵磨枪”而不是“未雨绸缪”。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过于简单,包括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推荐表、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办理毕业生的毕业手续等内容,都是集中在大四时开展的。过分地强调了时效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良好职业品质的培养,没有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规划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前移并且贯彻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观念,缺乏职业规划的长效性。
2.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化,指导对象不够全面化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各学院的政工干部、辅导员等行政人员组成,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职业咨询师,也较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全面,社会阅历相对不足,无法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他对从业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基础知识,还应掌握咨询技巧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而现行的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只能是做些事务性的事情,在普通问题上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无法给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的指导。指导对象也是仅向于即将走上就业岗位的高年级学生,而对于大一大二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与就业指导较少甚至“无缘”。
3.就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目前部分高校有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当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大学生择业程序方法与就业技巧、高校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估、人才测评内容与方法、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自我管理等内容,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有关联的行业了解甚少,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少,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不了解,无法及时调整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的需求。
4.就业指导主体力量单一,社会参与程度欠缺
不可否认现在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问题都较为重视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力量主要是学校,由于学校受地域限制,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的认识不够及时,对新兴行业不够敏感。而社会上现成的资源比如人才市場、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校友等社会资源都没有被高校合理利用,高校可以尝试利用它们自身的优势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使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挖掘大学生的潜质,发挥其特长,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如何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性的对策
1.挖掘全校资源,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成员主要是行政人员组成,而占学校教职工大多数的专业老师却很少参与。专业教师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所授学科的特点和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及专业相关的岗位较为熟悉,而且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学生崇拜其学识渊博,尊重其为人作风,因此专业教师的话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课余交流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有的放矢地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就业力,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咨询机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充实就业指导体系
不可否认,高校的强项和优势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就业指导并非优势。高校就业指导可以将目光移向社会,在人才市场里涉猎,寻找适合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和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业机构的特点是具有优质的人才团队,掌握专业的职业测评技能,熟悉社会需求,充分了解人才市场,了解岗位要求和岗位发展趋势。现行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大部分是共性问题的集中指导,而缺乏个性化的指导,而高校中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由于人手、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高校可以利用专业人才和机构建立咨询机构,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技术和对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3.利用校友资源,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校友与在校学生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他们的社会经历、求职经验和创业故事对在校学生更能产生共鸣,有较好的朋辈效应。校友遍布社会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企业,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达到共赢的效果,大大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可以成立校友会,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讲座、聘请校友为咨询顾问、开办校友联络论坛等方式,让在校学生与校友畅通交流,从而扩展生活视野,锻炼沟通技巧,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和目标。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任云泉.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J].就业工作创新.
[2]唐雁,许晓辉,于长海.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
[3]余琳琳.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作者简介:梅月云(1981-),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2008级在职研究生,讲师,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