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9日至10日,由丰子恺儿童图画书评奖委员会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颁奖典礼暨第四届华文图画书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颁奖典礼及论坛的主题为“心系儿童,精雕细琢:真正的图画书”。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以鼓励华文图画书发展与提升创作水平为宗旨,本届已经是第三届。本届书奖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征文,2月28日截止,共收到227件作品,其中来自大陆73件、香港9件、台湾140件、马来西亚5件。评审工作非常严谨,初审为期六天,选出27件入围作品,再经过五天的决审,最后选出首奖1名及佳作奖4名。
颁奖典礼上,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教授和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创办人陈范俪游女士分别致辞。朱晓进教授指出,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幼童的阅读,应是幼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要让儿童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创造让儿童有书可读的条件。“有好书才能读好书”。陈范俪瀞女士代表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表示,将会长期支持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举办,让华文儿童图画书越来越好。随后,大会给获得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我看见一只鸟》的作、绘者刘伯乐,以及佳作奖《很慢很慢的蜗牛》的作、绘者陈致元、《阿里爱动物》的绘者黄志民及作者黄丽凰、《看不见》的作、绘者蔡兆伦、《最可怕的一天》的作、绘者汤姆牛颁奖。
颁奖典礼结束之后,随即开始了华文图画书论坛。国际安徒生大奖、英同格林威奖获奖者安东尼·布朗先生、台湾著名插画家几米先生、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和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李坤珊博士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安东尼·布朗先生做了《变:玩一玩形状游戏》的主题报告,他从自己小时候和哥哥常做的形状游戏开始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一个人先随意画个线条或形状,另一个人在此基础上画出某种东西或形象,他发现,孩子们总是可以把这个游戏玩得很好,但是家长们却往往会给出“我画不出来”这样的答案。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想象力渐渐退却。对此安东尼,布朗先生给出的建议就是,继续玩形状游戏吧。他随即通过对自己绘本《大猩猩》中的两幅图画的分析来阐述自己是如何玩这种形状游戏的。第一幅图是安娜和爸爸在一起的情景。安娜出现在画面底部,她仰着头,看着高高在上的爸爸。画家有意夸大了桌子的透视程度,使两人看来距离更远。安娜的爸爸只顾埋头读着报纸,这张报纸就像竖在两人之间的一堵墙,桌上的食物很少,无数几何形状使房间的洁净更加突出。画面上除了安娜身上有活泼的红色之外,剩下的都是蓝色调,这种颜色赋予整个场景冰冷的气氛。空间中的主要物体,一个巨大的冰箱,更加渲染了这种气氛,这座充满寒意的巨大物体将安娜遥不可及的父亲框了进去。安娜和大猩猩在一起的时候全然不同。安东尼·布朗先生将视角变平,大猩猩离安娜更近,离读者也更近,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人空间距离更近,这种距离更有助于交流,桌子上有丰富的食物,形态各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种鲜亮的颜色,红色、黄色、橙色、棕色,使整个画面散发着温暖的光辉。安东尼·布朗先生深谙图画的视觉规律,对图画中的每个细节都用心经营,赋予其意义。
几米先生的《英国编辑与我和三本书的故事》的主题报告,通过展示与英国著名出版社Walker出版社合作《吃掉黑暗的怪兽》《乖乖小恶魔》《不睡觉世界冠军》创作的全过程,讲述了编辑在创作儿童图画书中的作用。Walker出版社编辑与其进行联络后,就将《吃掉黑暗的怪兽》的文稿寄给几米先生。几米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出了草稿,并寄回给编辑。很快。他收到了编辑的回复——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不同开本尺寸的5本画稿,并附有一张装帧设计的表单,在表单上列出了多达三十多种尺寸的组合(每种都辅以是否省纸的标记),供几米选择。在画稿风格和形象大致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确定图画书的色彩。几米先生将画稿着色后寄到英国,再由编辑提出反馈意见。来回电邮联系后半年多。英国编辑突然飞来台湾,找到几米当面沟通。两人再次对图画书的细节作出修正,形成初稿,并将初稿发给文字作者。文字作者指出画稿有些地方与作者本意有出入,希望修改,于是几米又按照文字作者的意见将一部分内容重新画了一遍。经过如此反复,历时一年多,一本几十页的画稿才最终出版。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业内的一片好评。但随后的两本书并没有因为第一本书出版获得好评而得到“宽大处理”,编辑依然要求很严格,觉得不合适的地方立即提出修改意见,甚至要求整本书重画。几米先生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着不断修改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精美的儿童图画书是作者与编辑不断地反复修改才呈现出来的。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做了《观照儿童的心灵》的主题报告。他指出,衡量儿童图画书的首要标准就是其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儿童的内心——他们的需要、期待和向往。优秀的儿童图画书一定是以特定的理念浸润的。这个浸润的过程,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儿童生活的理解讲述和表达的过程,就是作者与儿童平等对话的过程。作者对儿童心灵的理解是儿童图画书作者的核心素质,缺乏这种素养,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儿童图面书,对于作为儿童文学的儿童图画书而言。关注的不是认知上的任务,而是心灵的触动或激荡。儿童图画书不是教材,不是根据知识点来编排的,如果作者总希望在作品中预设教导的要点,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充其量口到心不到。儿童图画书应该讲述能触动儿童心灵的故事,“蹲下身子”来说儿童能理解的话语,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是教导导向。儿童图画书的现实主题就是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心灵。只有渗透了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儿童图画书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
美国南依伊利诺伊大学李坤珊博士在《回到最初的感动》主题演讲中提出不要带有“偏见”去读书。不带偏见去读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带有偏见的童书:二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停下来加入自己的解读。她举了印度民间故事《6个瞎子乞丐》和杨志成创作的《七只瞎老鼠》的例子。她是不会选择前者读给孩子听,因为这本书对障碍人士有偏见,而后者不会引起这样的偏见。她通过分享绘本《珊珊笑了》,让大家了解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与障碍人士交流。她指出很多成人、家长对儿童图画书也心存偏见,字少的不好,画面不丰富的不好。很多的选择标准都是很成人化的,所以在选择儿童图画书的时候家长也要能摒弃偏见。
本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获奖作者和评委还就此次评奖结果的分布情况、什么是好的儿童图画书、如何创造好的儿童图画书等问题与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评委们指出,当前华文儿童图画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题材上,呈现出民俗、怀旧、写实故事居多,而幻想的、非现实的童话较少这样不平衡的分布。其次,国内很多图画书的创作只求速度和数量,却忽视了图画书的品质,态度敷衍,心态浮躁。再次,对于图画书规律认识不够,忽视细节的打磨,不能做到精雕细琢,是目前图画书艺术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最后,儿童观、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图画书说教意味过浓,也是目前存在于图面书创作中的一大问题。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以鼓励华文图画书发展与提升创作水平为宗旨,本届已经是第三届。本届书奖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征文,2月28日截止,共收到227件作品,其中来自大陆73件、香港9件、台湾140件、马来西亚5件。评审工作非常严谨,初审为期六天,选出27件入围作品,再经过五天的决审,最后选出首奖1名及佳作奖4名。
颁奖典礼上,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教授和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创办人陈范俪游女士分别致辞。朱晓进教授指出,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幼童的阅读,应是幼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要让儿童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创造让儿童有书可读的条件。“有好书才能读好书”。陈范俪瀞女士代表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表示,将会长期支持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举办,让华文儿童图画书越来越好。随后,大会给获得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我看见一只鸟》的作、绘者刘伯乐,以及佳作奖《很慢很慢的蜗牛》的作、绘者陈致元、《阿里爱动物》的绘者黄志民及作者黄丽凰、《看不见》的作、绘者蔡兆伦、《最可怕的一天》的作、绘者汤姆牛颁奖。
颁奖典礼结束之后,随即开始了华文图画书论坛。国际安徒生大奖、英同格林威奖获奖者安东尼·布朗先生、台湾著名插画家几米先生、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和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李坤珊博士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安东尼·布朗先生做了《变:玩一玩形状游戏》的主题报告,他从自己小时候和哥哥常做的形状游戏开始介绍,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一个人先随意画个线条或形状,另一个人在此基础上画出某种东西或形象,他发现,孩子们总是可以把这个游戏玩得很好,但是家长们却往往会给出“我画不出来”这样的答案。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想象力渐渐退却。对此安东尼,布朗先生给出的建议就是,继续玩形状游戏吧。他随即通过对自己绘本《大猩猩》中的两幅图画的分析来阐述自己是如何玩这种形状游戏的。第一幅图是安娜和爸爸在一起的情景。安娜出现在画面底部,她仰着头,看着高高在上的爸爸。画家有意夸大了桌子的透视程度,使两人看来距离更远。安娜的爸爸只顾埋头读着报纸,这张报纸就像竖在两人之间的一堵墙,桌上的食物很少,无数几何形状使房间的洁净更加突出。画面上除了安娜身上有活泼的红色之外,剩下的都是蓝色调,这种颜色赋予整个场景冰冷的气氛。空间中的主要物体,一个巨大的冰箱,更加渲染了这种气氛,这座充满寒意的巨大物体将安娜遥不可及的父亲框了进去。安娜和大猩猩在一起的时候全然不同。安东尼·布朗先生将视角变平,大猩猩离安娜更近,离读者也更近,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人空间距离更近,这种距离更有助于交流,桌子上有丰富的食物,形态各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种鲜亮的颜色,红色、黄色、橙色、棕色,使整个画面散发着温暖的光辉。安东尼·布朗先生深谙图画的视觉规律,对图画中的每个细节都用心经营,赋予其意义。
几米先生的《英国编辑与我和三本书的故事》的主题报告,通过展示与英国著名出版社Walker出版社合作《吃掉黑暗的怪兽》《乖乖小恶魔》《不睡觉世界冠军》创作的全过程,讲述了编辑在创作儿童图画书中的作用。Walker出版社编辑与其进行联络后,就将《吃掉黑暗的怪兽》的文稿寄给几米先生。几米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出了草稿,并寄回给编辑。很快。他收到了编辑的回复——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不同开本尺寸的5本画稿,并附有一张装帧设计的表单,在表单上列出了多达三十多种尺寸的组合(每种都辅以是否省纸的标记),供几米选择。在画稿风格和形象大致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确定图画书的色彩。几米先生将画稿着色后寄到英国,再由编辑提出反馈意见。来回电邮联系后半年多。英国编辑突然飞来台湾,找到几米当面沟通。两人再次对图画书的细节作出修正,形成初稿,并将初稿发给文字作者。文字作者指出画稿有些地方与作者本意有出入,希望修改,于是几米又按照文字作者的意见将一部分内容重新画了一遍。经过如此反复,历时一年多,一本几十页的画稿才最终出版。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业内的一片好评。但随后的两本书并没有因为第一本书出版获得好评而得到“宽大处理”,编辑依然要求很严格,觉得不合适的地方立即提出修改意见,甚至要求整本书重画。几米先生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着不断修改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精美的儿童图画书是作者与编辑不断地反复修改才呈现出来的。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做了《观照儿童的心灵》的主题报告。他指出,衡量儿童图画书的首要标准就是其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儿童的内心——他们的需要、期待和向往。优秀的儿童图画书一定是以特定的理念浸润的。这个浸润的过程,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儿童生活的理解讲述和表达的过程,就是作者与儿童平等对话的过程。作者对儿童心灵的理解是儿童图画书作者的核心素质,缺乏这种素养,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儿童图面书,对于作为儿童文学的儿童图画书而言。关注的不是认知上的任务,而是心灵的触动或激荡。儿童图画书不是教材,不是根据知识点来编排的,如果作者总希望在作品中预设教导的要点,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充其量口到心不到。儿童图画书应该讲述能触动儿童心灵的故事,“蹲下身子”来说儿童能理解的话语,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是教导导向。儿童图画书的现实主题就是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心灵。只有渗透了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儿童图画书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
美国南依伊利诺伊大学李坤珊博士在《回到最初的感动》主题演讲中提出不要带有“偏见”去读书。不带偏见去读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带有偏见的童书:二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停下来加入自己的解读。她举了印度民间故事《6个瞎子乞丐》和杨志成创作的《七只瞎老鼠》的例子。她是不会选择前者读给孩子听,因为这本书对障碍人士有偏见,而后者不会引起这样的偏见。她通过分享绘本《珊珊笑了》,让大家了解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与障碍人士交流。她指出很多成人、家长对儿童图画书也心存偏见,字少的不好,画面不丰富的不好。很多的选择标准都是很成人化的,所以在选择儿童图画书的时候家长也要能摒弃偏见。
本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获奖作者和评委还就此次评奖结果的分布情况、什么是好的儿童图画书、如何创造好的儿童图画书等问题与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评委们指出,当前华文儿童图画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题材上,呈现出民俗、怀旧、写实故事居多,而幻想的、非现实的童话较少这样不平衡的分布。其次,国内很多图画书的创作只求速度和数量,却忽视了图画书的品质,态度敷衍,心态浮躁。再次,对于图画书规律认识不够,忽视细节的打磨,不能做到精雕细琢,是目前图画书艺术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最后,儿童观、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图画书说教意味过浓,也是目前存在于图面书创作中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