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项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品种,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是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据对山东省济宁市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情况调查发现,近年来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对洗钱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监管措施、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代理保险业务隐含诸多洗钱风险,应予以关注。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现状
在我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真正起步的标志是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的出现。随着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断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最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银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对提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满足个人多元化理财需求、提供投资渠道以及拓宽保险公司经营渠道,扩大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代理产品种类的不同,保险公司一般支付给银行2.5%~15%的手续费。由于收益丰厚,自2002年邮政储蓄机构开办代理保险业务以来,各家银行业机构纷纷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作协议,代理保险业务进展迅速。以济宁市为例,截至2008年末,济宁市10家银行业机构中已有8家554个营业网点开办代理保险业务,占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总数的75.4%,年均提高9.8个百分点。委托代理业务品种原来由1家保险公司的1种产品发展到29家保险公司的65种产品。
依托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点多面广的优势,保险业机构保费收入持续攀升,银行业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也随之走高。2008年1~10月份济宁市银行业机构代理保费收入12.45亿元,比2007年增长48%,达到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的35.24%;实现手续费收入4686万元,比2007年增长67%,代理手续费收入占到中间业务收入7.83%。有的人寿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量占比高达60%以上。
代理保险业务隐含洗钱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制度缺失风险
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有关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应当履行哪些反洗钱义务,目前主要依据银保双方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但是,几乎所有银保双方签订的《保险代理业务协议书》都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双方在反洗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代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没有建立有关代理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没有明确划分银保双方客户身份识别责任,对必须留存的客户身份信息也没有制度性要求,银保双方在办理代理保险业务时只是简单履行经办、复核及核报等程序,多数没有尽职地去审核客户身份信息及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存有一定的洗钱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履职真空风险
一方面,保险业机构认为反洗钱责任在于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普遍认为,在代理保险业务中自己不直接面对客户,对客户真实背景不了解,加之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都是银行客户,保险业机构无法也不需要重复识别,更谈不上做出有效可疑交易甄别。另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认为保险业机构是主要责任人。银行业工作人员普遍认为,代理保险业务只需按照反洗钱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报告可疑交易、提供客户身份信息,至于对所销售保险产品的可疑交易报告属于保险公司职责,加之银行代销人员对保险产品本身的可疑交易特点不了解,难以对有关可疑交易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银保双方相互依赖导致代理保险业务面临履职真空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违规操作风险
银行、保险机构配合不默契、违规操作、管理松懈等诸多薄弱环节,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温床。一是代理业务交易资料移交不及时,蕴藏着洗钱隐患。银保之间交易资料移交、保单核对不及时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没有开通“银保通”的机构,开出的保单一般要等到保险机构计算代理手续费收入时方能核对并进行交易记录移交,时间最短的1天,最长的达1个月,延误了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甄别、上报。二是客户身份资料保存不全,难以对客户开展尽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代办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时,只审核投保单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所等个人信息以及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对留存20万元以上的大额交易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而对投保人的职业、投保动机、资金来源、财务状况等情况一无所知,无法有效进行客户尽职调查。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人员技能欠缺风险
保险代理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业务,代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和素质。从反洗钱角度来看,客户身份识别方面与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委托协议规定,银行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对代理保险业务人员均负有培训义务。但据调查,大多数保险业机构均未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银行业机构尽管开展了反洗钱知识培训,但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人员范围偏窄,培训内容缺少保险业务洗钱
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培训不到位导致银行代理人员对保险业务中洗钱风险的防控不到位。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代理保险业务法律法规。做好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工作,首先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为此,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或者出台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指引,明确规定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
健全委托代理机制,规范代理保险业务的管理。保险业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测、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在委托银行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时,应制定相应的合同规范文本,并自上而下与商业银行总行签订全面的委托代理协议。协议不仅要约定双方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保费结算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明确反洗钱管理义务,明确双方反洗钱培训、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的职责,确保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代理保险业务操作规程。商业银行要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和代理协议要求,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及可疑交易报告、交易记录保存等内控制度,有效防范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
加大反洗钱知识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錢技能。银保双方要把反洗钱培训纳入常规业务培训之中,加大对代理保险人员反洗钱知识培训力度,使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规范,提高甄别、判断可疑交易的能力,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现状
在我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真正起步的标志是银行代理保险产品的出现。随着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不断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最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银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对提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满足个人多元化理财需求、提供投资渠道以及拓宽保险公司经营渠道,扩大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代理产品种类的不同,保险公司一般支付给银行2.5%~15%的手续费。由于收益丰厚,自2002年邮政储蓄机构开办代理保险业务以来,各家银行业机构纷纷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作协议,代理保险业务进展迅速。以济宁市为例,截至2008年末,济宁市10家银行业机构中已有8家554个营业网点开办代理保险业务,占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总数的75.4%,年均提高9.8个百分点。委托代理业务品种原来由1家保险公司的1种产品发展到29家保险公司的65种产品。
依托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点多面广的优势,保险业机构保费收入持续攀升,银行业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也随之走高。2008年1~10月份济宁市银行业机构代理保费收入12.45亿元,比2007年增长48%,达到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的35.24%;实现手续费收入4686万元,比2007年增长67%,代理手续费收入占到中间业务收入7.83%。有的人寿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量占比高达60%以上。
代理保险业务隐含洗钱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制度缺失风险
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有关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应当履行哪些反洗钱义务,目前主要依据银保双方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按照《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但是,几乎所有银保双方签订的《保险代理业务协议书》都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双方在反洗钱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代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没有建立有关代理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没有明确划分银保双方客户身份识别责任,对必须留存的客户身份信息也没有制度性要求,银保双方在办理代理保险业务时只是简单履行经办、复核及核报等程序,多数没有尽职地去审核客户身份信息及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存有一定的洗钱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履职真空风险
一方面,保险业机构认为反洗钱责任在于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普遍认为,在代理保险业务中自己不直接面对客户,对客户真实背景不了解,加之购买保险产品的客户都是银行客户,保险业机构无法也不需要重复识别,更谈不上做出有效可疑交易甄别。另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认为保险业机构是主要责任人。银行业工作人员普遍认为,代理保险业务只需按照反洗钱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报告可疑交易、提供客户身份信息,至于对所销售保险产品的可疑交易报告属于保险公司职责,加之银行代销人员对保险产品本身的可疑交易特点不了解,难以对有关可疑交易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银保双方相互依赖导致代理保险业务面临履职真空风险。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违规操作风险
银行、保险机构配合不默契、违规操作、管理松懈等诸多薄弱环节,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温床。一是代理业务交易资料移交不及时,蕴藏着洗钱隐患。银保之间交易资料移交、保单核对不及时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没有开通“银保通”的机构,开出的保单一般要等到保险机构计算代理手续费收入时方能核对并进行交易记录移交,时间最短的1天,最长的达1个月,延误了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甄别、上报。二是客户身份资料保存不全,难以对客户开展尽职调查。调查发现,部分代办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时,只审核投保单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所等个人信息以及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对留存20万元以上的大额交易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而对投保人的职业、投保动机、资金来源、财务状况等情况一无所知,无法有效进行客户尽职调查。
代理保险业务存在人员技能欠缺风险
保险代理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业务,代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和素质。从反洗钱角度来看,客户身份识别方面与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委托协议规定,银行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对代理保险业务人员均负有培训义务。但据调查,大多数保险业机构均未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银行业机构尽管开展了反洗钱知识培训,但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人员范围偏窄,培训内容缺少保险业务洗钱
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培训不到位导致银行代理人员对保险业务中洗钱风险的防控不到位。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代理保险业务法律法规。做好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反洗钱工作,首先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为此,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或者出台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指引,明确规定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
健全委托代理机制,规范代理保险业务的管理。保险业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测、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在委托银行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时,应制定相应的合同规范文本,并自上而下与商业银行总行签订全面的委托代理协议。协议不仅要约定双方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保费结算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明确反洗钱管理义务,明确双方反洗钱培训、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的职责,确保代理保险业务双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健全内控制度,完善代理保险业务操作规程。商业银行要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和代理协议要求,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及可疑交易报告、交易记录保存等内控制度,有效防范代理保险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
加大反洗钱知识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錢技能。银保双方要把反洗钱培训纳入常规业务培训之中,加大对代理保险人员反洗钱知识培训力度,使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规范,提高甄别、判断可疑交易的能力,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