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胚胎首个完整模型实验生成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使用人体细胞生成了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完整模型。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两项发育生物学领域重磅研究成果:科学家描述了两种在实验室生成的人囊胚样结构。这些结果为研究人体早期发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模型,将能增进我们对早期发育缺陷的认识,同时帮助开发全新的体外受精(IVF)相关疗法。
  卵子在受精后的几天内会发育成囊胚。囊胚是一种球形结构,外层的细胞包裹着充满液体的内腔,腔内含有大量胚胎细胞。不过,由于缺少合适的模型,人类现阶段对人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理解一直很有限。对IVF治疗后捐献的人囊胚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但这些囊胚的可及性和使用都受到了限制。近来,实验室已经生成了名为胚状体的小鼠囊胚样结构,这种胚状体可以模拟小鼠早期发育的多个方面,但此前,从没有研究报告过使用人体细胞生成的类似胚状体。
  此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克雷顿校区团队重编程了人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类型,从而在实验室构建了人囊胚的三维模型,并称其为“iBlastoids”(“诱导胚状体”)。研究人员发现,“诱导胚状体”不仅能模拟囊胚的整体结构,还能支持多能干细胞和滋养层干细胞的生长。其也可以模拟早期着床的多个方面,不过,研究者指出“诱导胚状体”不应被看作与人囊胚是等价的。
  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团队开发了一种能从人多能干细胞得到囊胚样结构的三维培养方法,他们将该结构称为“人胚状体”。這种人胚状体在形态、大小、细胞数量、不同细胞系的构成方面都类似于人囊胚。人胚状体能产生胚胎干细胞和胚外干细胞,并能自组织成具有围着床期人胚胎特征的结构。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蛋白激酶C在胚状体腔形成中的信号转导作用。但他们强调,人胚状体与人囊胚并不等价,也无法发育成可存活的胚胎。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科学家同时发表了题为《人类胚胎的第一个完整模型》的新闻观点文章指出,若要继续开发人胚胎模型(包括人胚状体),就要对这类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其伴随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进行公众对话。
  这两个模型,可说是迄今在实验室内重现的人体早期发育关键结构的最大成就,为推进人类胚胎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模型。而如果我们要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并最大化防止怀孕和出生缺陷,就需要对人类早期发展有更正确的理解。不过,无论评价者还是研究者自己,都认为它们目前与实际的人胚胎还有许多差别,因此不应被看作是一回事。但毫无疑问,随着下一步实验方法的优化,这些胚状体将能更好地模拟人囊胚,或者说,更像人胚胎,从而引发一些生物伦理问题。
其他文献
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以及我们开始建造的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是非常昂贵的。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
期刊
黑洞作为一种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逃脱的天体,人类也无法直接观察。当然,如果想要更深地了解黑洞,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据外媒报道,从大爆炸至今,黑洞是宇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可能对我们银河系中生命的形成具有深遠影响。现在,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安全进入黑洞的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解开黑洞之谜。  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黑洞,通常分为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不旋转带电荷黑洞、旋转不带电荷黑洞、
期刊
自从人类登陆月球以来,已经50年过去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成功地让束缚在地球上的人类,迈向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邻居。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时,人们曾梦想着未来的太空任务将更加激動人心。遗憾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阿波罗17号任务之后,人类不曾再次登陆月球,更不用说漫步其他星球表面。从那之后,
期刊
为了在执行深空任务的时候,经受住太空的严酷考验,我们在地球之外种植粮食时,可能需要来自细菌的一些额外帮助。最近,研究人员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新发现,或许可以帮助他们开发出可以让植物抵抗太空压力的“燃料”。  与NASA合作的研究人员提到,他们在两次连续的飞行中,在国际空间站的不同位置发现并分离出四株属于甲基杆菌科的细菌。  其中一个菌株被确定为罗氏甲基杆菌(Methylorubrum rhodesia
期刊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支配微小世界的量子力学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基因突变会在DNA自我复制的过程中自发出现。  DNA“点突变”  量子力学用于描述支配原子及其亚原子成分的奇怪规则,当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规则失效时,量子就会介入进行解释,在DNA的例子中,经典物理学提供一种解释,分析了为什么DNA螺旋阶梯的某一阶突然发生变化,会导致所谓的“点突变”。据悉,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而脱氧核苷酸是由碱
期刊
“就像非洲大草原上角马过河时,会受到鳄鱼攻击一样,生命体遗传物质——DNA核苷酸长链经常受到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核酸酶、DNA复制叉垮塌等)因子攻击,导致DNA断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道春说,“DNA同源重组是生命体的必须过程,是修复DNA断裂的主要途径。如果细胞的DNA同源重组功能缺陷,则会导致基因缺失,人类就可能面临各类疾病。”  日前,孔道春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发现一个DNA同
期刊
双胞胎或许具有相同的基因蓝本,但他们从内在的性格到外在的发型等,仍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黑洞就没那么多差异。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黑洞只能拥有三个特征:质量、自旋和电荷。如果任何两个黑洞的这三个值都一样的话,我们就无法区分这两个黑洞。换句话说,黑洞没有“毛发”。  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保罗·切斯勒说:“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黑洞是完全一样的。你无法找到任何区别。”  但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始
期刊
据外媒报道,由于细菌在生长中会争夺资源和空间,微生物战争在我们周围、体表和体内不断地肆虐。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精巧的武器如tailocins,它对敌人的作用有点像“自导导弹”。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tailocins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  细菌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小生物,无论是好还是坏。当它们跟自己的物种生活在一个合作的群落里时,它们可能会不加区别地杀死
期刊
近期,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IBE团队刘湘江、应义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汪小知和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胡仲远,为植物联合发明一款穿戴式“电子皮肤”。现今,穿戴电子设备监测心率、脉搏等,已经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种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通过将柔性穿戴电子技术应用到植物体表,成功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首次持续监测草本植物体内水分的动态传输和分配过程。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植物果实生长与光合作
期刊
据外媒报道,一项指出绿藻可能广泛的吞噬作用的新研究暗示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改进方法学。新研究表明,绿藻吃掉细菌的能力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广泛,这一发现可能对环境和气候科学至关重要。  这项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领导的研究发现,五种单细胞绿藻在“饥饿”的时候会吃掉细菌,而且只在这些细菌还活着的时候才吃。  “传统上,我们认为绿藻是纯粹光合作用的有机体,通过在阳光下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