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区一:不点材料。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从而更加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考生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根本不点材料,也不知道引用材料,这样的作文一般都会判为跑题类,分数也一般在40分以下,甚至更低。
误区二:照抄材料。有的考生也知道在行文中应点到材料,但却不知道从材料中提取对自己立论有关的东西,不去概括,不去简化,而是一味地全文照搬材料。现在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在一百字左右,有的甚至有二三百字,一篇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刚过八百字,而引用材料就占去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文章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误区三:偏离材料。现在的材料作文,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新材料作文,也就是在审题上不再作过多限制,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平台。但我们说,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最佳立意和一般立意区分,偏离材料就是在行文中避重就轻,选取材料中无关紧要的句子作为立论的依据。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都有一个最佳的主旨,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的用猎奇的心态,寻找“擦边球”。
以上三种误区,它们的致命弱点都涉及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而关键是那些“材料”恰巧是考生写作的依据,所以材料作文在立意、行文时必须紧扣的要素,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材,那就严重违背命题要求了。现我就《语文必修三》“表达与交流”版块中的一个材料作文题为例,来谈一下材料作文中如何做到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
材料作文题目:阳台上栽了一棵丝瓜,有一天,孩子发现藤上开了两朵粉黄色的花,母亲要将这两朵花摘掉,孩子大惑不解。母亲说:“离根最近的、开得最早的花虽然漂亮,让人看着高兴,但很难结瓜。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的瓜个儿大才是,可是丝瓜藤的目标是向上、向远方延伸,它要铆足劲儿心无旁骛地将力向前面输送。这两朵花离根最近,反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摘去它们,藤才不会分散精力,力就通畅了,后面的花越开越欢,瓜越结越大。不信,你留下它们自己观察吧。” 孩子将信将疑。不久,母亲的话得到了验证,那两朵花也凋谢了。
一则材料立意的角度有多个,当然也有最佳立意和一般立意,如果从“藤”的角度立意:取与舍;割舍与发展;如果从“先开的两朵花”的角度立意:优势与劣势,急功近利,现象与本质;如果从“母亲的做法”角度立意:摘花体现了舍与得,对孩子的教育体现了没有说教,让事实说话;如果从“母亲的话”的角度立意:志存高远,永远向上,目标远大,心无旁骛。从材料总体上来看,最佳立意应该有三个:志存高远;目标远大,不留恋途中风景;舍弃眼前利益,实现高飞的梦想。一般立意也有三个:目标专一,才能成就大事;拼搏使人成功;放开手让我高飞。
在前面三个误区的分析中已谈到,材料作文的最大丢分点是考生不注意把握在行文中恰当引用材料,不注意让材料中的关键句子与文章论点相结合。那么,到底如何做到呢?
一是全面概述材料内容,引出结论。例文:“丝瓜藤上,离根最近的花难以结实终而凋亡,而离根很远的花却能结出又大又好的果实。其实人生往往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获得成功。”这篇题为《志当存高远》的文章,一开始就全面概述材料,进而引出观点,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二是直接点出材料,简明扼要。例文:“读罢这则材料,不禁使我想到一个道理:早开的花不结果,早结的果实永远不是最甜的。这就像是我们爬山一样,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就需要向更高处攀登。”这篇题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文章,不直接引用材料,而是在文章一开始亮出自己的观点:我是看过材料才提出结论的,让阅卷老师明确知道我的观点来源于材料本身,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理。
三是从材料中的某一对象入手,切入观点。例文:“故事中的母亲显然是明智的,她清楚,若丝瓜花在近处就开放那必然不成气候,只有那些随瓜藤不断向远方延伸的花儿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才是最美丽的花朵。其实,我们不正像这些花朵一样吗?唯有志存高远,花开远方才能结出最大最美味的果实。”这篇题为《花开远方》的文章,选取材料中“母亲”这个角色入手,进而展开话题,引出论点“花开远方,才能结出更美的果实”。
四是把自己融入材料中,从亲身体会写起,进而引出论点。例文:“你的目标在远方吗?如果是,请你摘掉那些早发的花儿。因为它们的美丽诱人会使你留恋于此,会让你忘了远方还有未实现的梦,会让你沉溺而忽略了人生本应看到的美景,本应攀上的高度。”这篇题为《请摘掉那些花儿》的文章,好像自己就是材料中的主人公,无论从题目,还是从开头,都无一不设置情境,引人入胜,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误区二:照抄材料。有的考生也知道在行文中应点到材料,但却不知道从材料中提取对自己立论有关的东西,不去概括,不去简化,而是一味地全文照搬材料。现在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都在一百字左右,有的甚至有二三百字,一篇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刚过八百字,而引用材料就占去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文章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误区三:偏离材料。现在的材料作文,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新材料作文,也就是在审题上不再作过多限制,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平台。但我们说,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最佳立意和一般立意区分,偏离材料就是在行文中避重就轻,选取材料中无关紧要的句子作为立论的依据。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都有一个最佳的主旨,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的用猎奇的心态,寻找“擦边球”。
以上三种误区,它们的致命弱点都涉及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而关键是那些“材料”恰巧是考生写作的依据,所以材料作文在立意、行文时必须紧扣的要素,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材,那就严重违背命题要求了。现我就《语文必修三》“表达与交流”版块中的一个材料作文题为例,来谈一下材料作文中如何做到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
材料作文题目:阳台上栽了一棵丝瓜,有一天,孩子发现藤上开了两朵粉黄色的花,母亲要将这两朵花摘掉,孩子大惑不解。母亲说:“离根最近的、开得最早的花虽然漂亮,让人看着高兴,但很难结瓜。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的瓜个儿大才是,可是丝瓜藤的目标是向上、向远方延伸,它要铆足劲儿心无旁骛地将力向前面输送。这两朵花离根最近,反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摘去它们,藤才不会分散精力,力就通畅了,后面的花越开越欢,瓜越结越大。不信,你留下它们自己观察吧。” 孩子将信将疑。不久,母亲的话得到了验证,那两朵花也凋谢了。
一则材料立意的角度有多个,当然也有最佳立意和一般立意,如果从“藤”的角度立意:取与舍;割舍与发展;如果从“先开的两朵花”的角度立意:优势与劣势,急功近利,现象与本质;如果从“母亲的做法”角度立意:摘花体现了舍与得,对孩子的教育体现了没有说教,让事实说话;如果从“母亲的话”的角度立意:志存高远,永远向上,目标远大,心无旁骛。从材料总体上来看,最佳立意应该有三个:志存高远;目标远大,不留恋途中风景;舍弃眼前利益,实现高飞的梦想。一般立意也有三个:目标专一,才能成就大事;拼搏使人成功;放开手让我高飞。
在前面三个误区的分析中已谈到,材料作文的最大丢分点是考生不注意把握在行文中恰当引用材料,不注意让材料中的关键句子与文章论点相结合。那么,到底如何做到呢?
一是全面概述材料内容,引出结论。例文:“丝瓜藤上,离根最近的花难以结实终而凋亡,而离根很远的花却能结出又大又好的果实。其实人生往往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获得成功。”这篇题为《志当存高远》的文章,一开始就全面概述材料,进而引出观点,开门见山,引人入胜。
二是直接点出材料,简明扼要。例文:“读罢这则材料,不禁使我想到一个道理:早开的花不结果,早结的果实永远不是最甜的。这就像是我们爬山一样,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就需要向更高处攀登。”这篇题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文章,不直接引用材料,而是在文章一开始亮出自己的观点:我是看过材料才提出结论的,让阅卷老师明确知道我的观点来源于材料本身,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理。
三是从材料中的某一对象入手,切入观点。例文:“故事中的母亲显然是明智的,她清楚,若丝瓜花在近处就开放那必然不成气候,只有那些随瓜藤不断向远方延伸的花儿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才是最美丽的花朵。其实,我们不正像这些花朵一样吗?唯有志存高远,花开远方才能结出最大最美味的果实。”这篇题为《花开远方》的文章,选取材料中“母亲”这个角色入手,进而展开话题,引出论点“花开远方,才能结出更美的果实”。
四是把自己融入材料中,从亲身体会写起,进而引出论点。例文:“你的目标在远方吗?如果是,请你摘掉那些早发的花儿。因为它们的美丽诱人会使你留恋于此,会让你忘了远方还有未实现的梦,会让你沉溺而忽略了人生本应看到的美景,本应攀上的高度。”这篇题为《请摘掉那些花儿》的文章,好像自己就是材料中的主人公,无论从题目,还是从开头,都无一不设置情境,引人入胜,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