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依依送别情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农家妇女。她虽然离开我已有十多年了,但她对我一次又一次的送别之情,却常萦绕脑际,令我终生难忘。
  我11岁离家去外地上高小,开始了漫长的学生生涯。从那时起直到大学,长期离开家乡。每当我离家时,母亲总要帮我挑行李,沿着故乡那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送我一程。有时送出村口,有时送过山坳,临别时,总是叮嘱我:“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尊敬老师,爱护同学,不要挂念家里。”记得我上高小时,在校住宿,油盐柴米需要按月交给学校。有一次,母亲挑着满满一担油盐米菜,翻山越岭送我去学校。为了让我免交柴火钱,母亲又到学校附近一位亲友家里借来镰刀和绳子,在附近的山上砍拾干柴,不到半天功夫就砍到干柴近百斤。看到汗流浃背的母亲肩扛一大捆干柴回来,我心里一酸:母亲为了我上学,不知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少心血。
  最使我难忘的是送我上大学的情景。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考取了省城一所大学。父母听到这一消息又喜又忧。喜的是家里祖祖辈辈种田,头一回出了个大学生;忧的是小小年纪,远离家乡,怎么也有点放心不下。父亲为此,还不时暗自流泪。临行前一晚,全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我一边吃饭,一边聆听父母的嘱咐。母亲含泪对我说:“明天你就要去南昌上大学,这是我们家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喜事。要记住,这真是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啊!出了远门就要一心一意把书读好。”母亲这番语重心长的教诲,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次日凌晨,母亲特地在大门口燃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然后与妹妹一起挑着我的行李为我送行。当我们走出家门口时,村里的许多父老乡亲也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口的小路两旁,向我们挥手送别。由于当年去县城很难坐上交通客车,我们3人只好沿着故乡的山路步行至县城。那天,整整徒步行走了60多里,傍晚才到达县城。
  到县城的第二天,我考虑母亲从未来过县城,于是,陪她在县城休息了一天。我陪同母亲和妹妹去参观了我生活和学习了6年的兴国一中,然后在县城的街上走了走,最后,我们一起来到县照相馆,拍了一张3人合影的照片。照片的一角我特地写上“母亲送我上大学”几个字。这张照片至今还珍藏在我的相册里,成了永久的纪念。
  第三天早晨,我与母亲和妹妹就要离别了。天刚蒙蒙亮她们就送我到了县汽车站。我上车后,她们一直站在汽车玻璃窗旁。这时,我看到母亲眼眶里又一次噙满了泪水,哽咽着轻轻对我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到了学校写封信回来……”说话间,汽车徐徐开动了。我回头一看,只见母亲和妹妹仍站在那里,目送着我远去……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中央新闻单位工作。每当我回故乡探亲离开家里时,母亲同以往一样,总要在故乡弯弯的山路上送我一程。即使她年过七旬,仍坚持要为我送行。我实在不忍心让她老这么操心,于是婉言谢绝了她的送行。她便站在老家大门口的枣树下,看着我走出村口,走上弯弯的山道,一直到我爬上高高的山坳。这时,我站在山坳上回过头来,只见母亲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家门口那棵枣树下,向山坳这边遥望……
  我怀念母亲,永远也忘不了这依依送别的母子情。
其他文献
建校50周年,许多校友通过各种渠道为母校送上深深的祝福。有送支票的,有送教具的,甚至有人送成套实验设备的。我负责接待处的工作,凡校友馈赠的物品都要一一登记。我对两位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哪怕是一棵草,也要十分珍惜,千万不要嫌弃。   暑假轮休,我回到乡村。有一天,校办公室打来电话,说东北有几位老校友想回母校看看,要我立即返校。据说他们都是教授级的人物,这是母校的荣耀。不少人在背地里议论,现如今的教授,
期刊
“他们(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这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邓家社区的工作人员常说的一句话。   邓家社区隶属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辖区范围内常住人口有2700余人,其中老年人占10%左右。该社区是吉安市首批三星级社区和示范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敬老爱老先进单位,全国、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全省百佳民主法治社区等荣誉。
期刊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之路,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她,从一个没有名字的童养媳,到长征路上为数寥寥的红军女战士;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到能娴熟收发密码的报务人才;从囿于闭塞的穷乡僻壤,到转战大江南北的广阔天地。多么大的跨越,多么不平凡的历程!   她,就是江西籍老红军、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同志的夫人钟月林。     童养媳投身革命 新起点定新坐标      土地革命时期的江西省于都县,摧毁旧
期刊
“共产党员石承华,‘特殊家庭’来当家。二十年来勤奉献,平凡岗位传佳话。”这是在奉新县澡下镇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它形象地表达了当地群众对老党员石承华的朴实评价。20年来,石承华独自担当起敬老院这个“特殊家庭”当家人,凭着满腔热血,默默无闻的创新创业精神,终于迎来了敬老院发展的春天。如今,澡下镇敬老院成了当地乡村孤寡老人幸福美满生活的居家乐园。老党员石承华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20年来,先后16次荣获澡
期刊
何为人之幸福?年幼的人快乐成长,年轻的人能施展才华,年老的人颐养天年,这是人生最不可言状的幸福了。而对老年人的颐养天年来说,幸福点就与老有所居、老有老伴、老有积蓄、老有老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了。   老有所居,晚年安逸。眼下的热门话题,有八成人认为幸福和窝居有关系。一个人无房可居,的确难有幸福可言。老有所居,安度晚年,就是老年人幸福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了。叶落归根,根在何处?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
期刊
编辑同志:   我们三兄弟长大成人后,均在外地工作。母亲去世后,父亲仍在家乡老屋独居。老屋是多年祖传之房,采光不好,又没有上下水和暖气,很简陋。几年前,为了改善父亲的居住条件,我和大哥一起出钱,给父亲买了一处新宅。当时弟弟刚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就没让他出钱。买房后父亲迁居之前,我们就为他办好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等。最近父亲不幸去世,我和哥哥准备收回房屋作价平分。可因父亲居住地成了国际旅游
期刊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法律问题,希望能在《老友》上解答。   我今年83岁,爱人早在20年前去世。此前我和爱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住的是福利性公房,每月支付房租费,没有产权。   1998年后,单位实行房改,把原来居住的那套公房售给了我,由我小儿子付了全部房改款,给我发放了“产权证”。我当时就决定百年之后,把这套房改房作为遗产,由我小儿子一人所有(继承),并在南昌市公证处办理了法律公证。   现在问
期刊
编辑同志:   我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因儿子准备结婚但没钱买房,我们二老就用节俭积蓄的全部存款在A市买了一套商品房给儿子,另购电器、家具及基本生活必需品,花了将近15万。房产证上是儿子的名字(因当初我们还未退休,在B市工作和居住)。当时我们和儿子说过:新房给他结婚居住,我们退休后也要一起来住。   退休前,B市的单位分了一套新房给我们。退休后,我们在A市与儿子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期刊
他,现年81岁,双鬓如雪,脸上始终挂着朴实的笑容;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21年间,心系青少年,先后到学校、监狱等单位义务为青少年作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10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0余万人(次),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260人(次);他,1996年、2001年、2005年先后三次被评为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3年、2010年先后被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五好共产党员”
期刊
家里使用的竹筷、木筷的保质期一般为半年。由于筷子在频繁使用中会产生磨损,这样会使凹槽里滋生细菌,如果几个人共用一双筷子,还易传播幽门螺杆菌,这种病菌易引发胃炎。因此家里最好半年换一次筷子。新筷子在使用前应在开水里浸泡消毒或者放入消毒柜消毒一段时间后再用。建议大家选购筷子时,挑原色的(即没有上漆的)筷子。   一次性消毒筷子的保质期最多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很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