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在推进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围绕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参考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际,从化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转化和减少“学困生”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困难学生;原因;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52-1
一、缩短与“学困生”的距离,加强感性沟通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了解其性格,尊重其个性,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露脸”的机会,让“学困生”能经常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赞许,要经常和学困生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其克服困难。对“学困生”的每一次练习和作业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做好作业面批和作业订正辅导,练习难度要恰当,针对性要强,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究”,加强对他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的训练。
二、切实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观察、谈话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研究“学困生”之所误。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信息,研究、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洞察其心理,巧妙而准确地帮助其纠正错误,并督促其订正。
2.研究“学困生”之所疑。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善于发现和排除学生思维的“疙瘩”,体察他们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精心设置教学过程,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学习中的疑难。
3.研究“学困生”之所遗。调查表明,学困生常有“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和知识与解决问题联系不上的感受。教师要经常帮助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谐音记忆等方法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克服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培养和保持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其突破化学知识的分化。课堂教学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生活用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学。如:绪言课上“放飞氢气球”、化学小魔术。
四、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浅、慢、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和记忆的方法,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注重运用典型实例,注意联系对比,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型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要给学生反复点拨、启发和疏通;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演示时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学生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实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易、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
六、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不断模仿、不断重复、不断操练,帮助学生做到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学会记忆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更高的成功意念。
1.指导“学困生”阅读。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2.启发“学困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健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3.组织“学困生”讨论。讨论是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困生”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学困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热烈的气氛中体验学习,感悟知识。
4.引导“学困生”总结。复习教学中指导“学困生”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使“学困生”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初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笔者结合我校化学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及采取的一些做法,提醒同行:对大部分学困生来说,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要春风化雨,教师要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学习状态的变化,使他们学习步入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6).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困难学生;原因;转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52-1
一、缩短与“学困生”的距离,加强感性沟通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了解其性格,尊重其个性,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露脸”的机会,让“学困生”能经常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赞许,要经常和学困生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其克服困难。对“学困生”的每一次练习和作业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做好作业面批和作业订正辅导,练习难度要恰当,针对性要强,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究”,加强对他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的训练。
二、切实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观察、谈话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研究“学困生”之所误。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信息,研究、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洞察其心理,巧妙而准确地帮助其纠正错误,并督促其订正。
2.研究“学困生”之所疑。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善于发现和排除学生思维的“疙瘩”,体察他们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精心设置教学过程,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学习中的疑难。
3.研究“学困生”之所遗。调查表明,学困生常有“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和知识与解决问题联系不上的感受。教师要经常帮助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谐音记忆等方法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克服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培养和保持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其突破化学知识的分化。课堂教学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生活用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学。如:绪言课上“放飞氢气球”、化学小魔术。
四、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浅、慢、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和记忆的方法,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注重运用典型实例,注意联系对比,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型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要给学生反复点拨、启发和疏通;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演示时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学生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实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易、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
六、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不断模仿、不断重复、不断操练,帮助学生做到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学会记忆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更高的成功意念。
1.指导“学困生”阅读。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2.启发“学困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健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3.组织“学困生”讨论。讨论是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困生”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学困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热烈的气氛中体验学习,感悟知识。
4.引导“学困生”总结。复习教学中指导“学困生”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使“学困生”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初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笔者结合我校化学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及采取的一些做法,提醒同行:对大部分学困生来说,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要春风化雨,教师要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学习状态的变化,使他们学习步入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