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达的顺序——课堂教学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总是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如果弄颠倒了呢?
新学年开学初,在一所小学的美术课上见识的一个例子,颇有点儿典型意义,兹概述如下——
教师问:人的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手臂是什么形状?腿是什么形状?
学生哑然,表现出不知如何作答的茫然。有的学生胡乱猜测。
——别说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即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表现出难以回答的尴尬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我是很明白这位教师的意图的,她是想让学生说出人的头/身体/手臂/腿可以概括的基本形状。问题出在:她把课堂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弄反了。本来属于作画的“概括”,你问成了“是”,事实上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状,你让学生如何作答?
随后的教学进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拼成正面直立人形。
我的建议是: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拼成人形,随后问:“你是用什么形状来表示身体/手臂/腿/头的?”如此教学组织顺序,相信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教师预期的内容,还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体会作画“概括”的目标。你以为如何?
下面的两个例子,也关乎课堂教学表达的顺序,有点儿雷同,发生在小学拓展型课程《书法》科目的两位教师的“试教”过程中——
例1:课题《美之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介绍《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例2:课题《精美的小篆》,教师出示“百福图”,请学生选择几个学习书写。
——坦率地说,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表达顺序,与上面的例子相比较,没有造成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是一种“老师说、学生听”的平铺直叙的教学组织,给人平淡、乏味的感受。
我的建议是:可以稍稍改变教学表达的顺序,采用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情感,更多地体验新鲜材料所蕴含的价值。
建议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时,可以发问:“美”字的下半部分是什么字?上半部分呢?(预期学生难以回答)如果上半部分的中间一竖向下延长,你认识吗?你能猜猜“美”字最初的意思吗?随后,教师可以出示《说文解字》资料。
建议2:教师直接问学生:老师带来了几个古字,你能猜猜,是今天的什么字吗?PPT软件逐一出示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的“福”字,挑战学生是否能够辨认出来。
——这两位教师接受了我的建议,随后的“正式”教学过程中,果然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对于“羊大为美”的解释,学生表现出了“果然猜对了”的喜悦;通过辨认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福”字,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有了更多的认识。总体而言,教师稍稍改变课堂教学的表达顺序,引领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实现了让学生积极体验教师预期的“文化”内容。
这样的改变,并不涉及高深的教学技巧。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只需要对“如何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本课时的核心内容”作一些思考,一般就会找到合适的教学表达顺序。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把内容讲下去的问题,还有怎么讲效果更好的问题。想要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体验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就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并辅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合适的表达顺序,才可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新学年开学初,在一所小学的美术课上见识的一个例子,颇有点儿典型意义,兹概述如下——
教师问:人的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手臂是什么形状?腿是什么形状?
学生哑然,表现出不知如何作答的茫然。有的学生胡乱猜测。
——别说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即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表现出难以回答的尴尬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我是很明白这位教师的意图的,她是想让学生说出人的头/身体/手臂/腿可以概括的基本形状。问题出在:她把课堂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弄反了。本来属于作画的“概括”,你问成了“是”,事实上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状,你让学生如何作答?
随后的教学进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拼成正面直立人形。
我的建议是: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拼成人形,随后问:“你是用什么形状来表示身体/手臂/腿/头的?”如此教学组织顺序,相信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教师预期的内容,还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体会作画“概括”的目标。你以为如何?
下面的两个例子,也关乎课堂教学表达的顺序,有点儿雷同,发生在小学拓展型课程《书法》科目的两位教师的“试教”过程中——
例1:课题《美之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介绍《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例2:课题《精美的小篆》,教师出示“百福图”,请学生选择几个学习书写。
——坦率地说,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表达顺序,与上面的例子相比较,没有造成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是一种“老师说、学生听”的平铺直叙的教学组织,给人平淡、乏味的感受。
我的建议是:可以稍稍改变教学表达的顺序,采用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情感,更多地体验新鲜材料所蕴含的价值。
建议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时,可以发问:“美”字的下半部分是什么字?上半部分呢?(预期学生难以回答)如果上半部分的中间一竖向下延长,你认识吗?你能猜猜“美”字最初的意思吗?随后,教师可以出示《说文解字》资料。
建议2:教师直接问学生:老师带来了几个古字,你能猜猜,是今天的什么字吗?PPT软件逐一出示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的“福”字,挑战学生是否能够辨认出来。
——这两位教师接受了我的建议,随后的“正式”教学过程中,果然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对于“羊大为美”的解释,学生表现出了“果然猜对了”的喜悦;通过辨认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福”字,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有了更多的认识。总体而言,教师稍稍改变课堂教学的表达顺序,引领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实现了让学生积极体验教师预期的“文化”内容。
这样的改变,并不涉及高深的教学技巧。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只需要对“如何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本课时的核心内容”作一些思考,一般就会找到合适的教学表达顺序。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把内容讲下去的问题,还有怎么讲效果更好的问题。想要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体验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就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并辅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合适的表达顺序,才可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