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有法,而教定无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你这样处理,我可以那样处理。到达目的的路子有多条,你可以走这一条,我可以走另外一条,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相同的路;人家走了另一条更好的路,不能说别人是“异化”。
【关键词】喧宾夺主 相对简略 穿插练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46-02
拜读了程华老师的《谨防“随堂练字”的变异》(刊发《福建教育》2015年第4期),颇感惊讶。文章描述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中间穿插多次练字”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时间,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流畅。其观点好像有点偏颇,思维似乎有点混乱。现随手摘录几处,简要分析,就教于作者。
一、“喧宾夺主”,谁宾谁主
程老师说,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练字’活动占据了课堂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在课堂中喧宾夺主”。这话说得有点矛盾。练字时间多与少,长与短,不应该事先圈定。它得根据教学实际中练的字的多少、难易和必要性决定的。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三分之一时间”约13分钟,“近三分之一时间”可以理解为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可能11分钟,也可能12分钟。课程标准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字,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教学学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的效果。”这里的10分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要教师对练字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强练字意识,提高练字效果。“10分钟的练字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课堂教学各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状态,一种理想。”(《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P20,许发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课堂》)。每节具体的语文课,练字时间绝不会刚刚好精准到10分钟。有时或许多一点,用了11分钟,12分钟;有时也许少一点,用了8分钟,9分钟。这不是原则错误,无可厚非。我们应该追究的是,“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练字”练的是什么字。如果是可练可不练的字,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那就不该;如果是必须练的字,非练不可的字,就是应该的。据程文说,该教学所练的字有“种、拔、改、浇、施、肥”等,这些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不但要“识”,而且要“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拔掉、浇水、施肥、改种”还要求听写。教师把教学着眼点瞄在“要写的字”和“要听写的词语”上,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书写,对第一学段的教学来说,是紧扣重点。紧扣重点的教学能说“喧宾夺主”吗?程老师自己也认为“识字写字都是教学重点”,根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识字”是重点,“写字”也是重点。“重点”就是重要的教学点。抓住重要的教学点教学,喧了什么“宾”,夺了谁的“主”?
二、“相对简略”,返璞归真
也许,程老师所谓的“喧宾夺主”是指该教师的教学凸显了“写字”这个重点,而“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这话说得有些“怪人不知理”。
首先,“相对简略”并非没有。“識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说“识字”相对于“写字”来说“简略”了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识字教学。“揭示课题”环节的认读,读的过程中认识“种”字,本身就是识字。“读通课文,认识所有生字”里面同样包括“识字”教学。“读通”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必须认识课文中的所有汉字,这里也有“识字”。“通读不是读一遍就完成任务,大多学生要读两三遍才能完成。”(《福建教育》2010年第3期P27《预习也要因学段而异》,作者姜仕恭)。学生“读通”之后,教师没有忘记反馈检查。在反馈检查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其中就包含着“识字”。继而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猴子种下梨树,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种下杏树,拔掉杏树,改种桃树;种下桃树,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结果什么树都没有种成。这里的生字词“拔”和“改”学生至少读过四、五遍,既能读准字音,也能了解字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同样包含着识字。学生在写字的过程心中默念着字的读音,脑中想着字的意义,可谓写中读,读中写,把朗读、识字、写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教学思想。
其次,“相对简略”本该简略。识字与写字相比本来就不需要那么繁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尽管课程标准把“认清字形”归到“识字”的范畴,但“字形”往往伴随着写字的过程才能逐渐掌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字音来说,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积累了许多常用语言,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和生活积累读准它;字义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语言环境、动作表情、图画等理解它。两岁的儿童,要从母亲的左边转到右边,能说“妈妈,把凳子移一下”,要抢妈妈手中的提篮,妈妈说你提不动,他居然能说“不会提不动”。“据调查,儿童三岁时,可听懂1000个左右的单词;六岁时,能听懂2500~3000个。就是说,儿童入学前口头语言已经达到3000个词语左右的水平”(《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存》之《字形的掌握》)。这是从生活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课文中好多汉字或者词语只要他们能正确朗读,也就大体了解其意思,没有必要过多纠缠。程文中所列的生字,除了“施肥”之外,其余的“种”“改”“拔”“浇”哪一个没有在生活中学过用过?但这些字学生不会写,因为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学生没有什么凭借,经验也不足。要掌握字形并正确书写,只能靠写字实践。写字的过程是形成技能的过程,除了教师的指导示范,学生还要描红、临摹、书写。写一个不好看,再写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要细致得多。写字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只有通过写字,才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能一样吗?程老师指责该教师“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真理往往蕴含在朴实之中”(薛法根语)。
【关键词】喧宾夺主 相对简略 穿插练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46-02
拜读了程华老师的《谨防“随堂练字”的变异》(刊发《福建教育》2015年第4期),颇感惊讶。文章描述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中间穿插多次练字”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时间,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流畅。其观点好像有点偏颇,思维似乎有点混乱。现随手摘录几处,简要分析,就教于作者。
一、“喧宾夺主”,谁宾谁主
程老师说,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练字’活动占据了课堂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在课堂中喧宾夺主”。这话说得有点矛盾。练字时间多与少,长与短,不应该事先圈定。它得根据教学实际中练的字的多少、难易和必要性决定的。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三分之一时间”约13分钟,“近三分之一时间”可以理解为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可能11分钟,也可能12分钟。课程标准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字,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教学学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的效果。”这里的10分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要教师对练字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强练字意识,提高练字效果。“10分钟的练字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课堂教学各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状态,一种理想。”(《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P20,许发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课堂》)。每节具体的语文课,练字时间绝不会刚刚好精准到10分钟。有时或许多一点,用了11分钟,12分钟;有时也许少一点,用了8分钟,9分钟。这不是原则错误,无可厚非。我们应该追究的是,“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练字”练的是什么字。如果是可练可不练的字,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那就不该;如果是必须练的字,非练不可的字,就是应该的。据程文说,该教学所练的字有“种、拔、改、浇、施、肥”等,这些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不但要“识”,而且要“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拔掉、浇水、施肥、改种”还要求听写。教师把教学着眼点瞄在“要写的字”和“要听写的词语”上,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书写,对第一学段的教学来说,是紧扣重点。紧扣重点的教学能说“喧宾夺主”吗?程老师自己也认为“识字写字都是教学重点”,根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识字”是重点,“写字”也是重点。“重点”就是重要的教学点。抓住重要的教学点教学,喧了什么“宾”,夺了谁的“主”?
二、“相对简略”,返璞归真
也许,程老师所谓的“喧宾夺主”是指该教师的教学凸显了“写字”这个重点,而“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这话说得有些“怪人不知理”。
首先,“相对简略”并非没有。“識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说“识字”相对于“写字”来说“简略”了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识字教学。“揭示课题”环节的认读,读的过程中认识“种”字,本身就是识字。“读通课文,认识所有生字”里面同样包括“识字”教学。“读通”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必须认识课文中的所有汉字,这里也有“识字”。“通读不是读一遍就完成任务,大多学生要读两三遍才能完成。”(《福建教育》2010年第3期P27《预习也要因学段而异》,作者姜仕恭)。学生“读通”之后,教师没有忘记反馈检查。在反馈检查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其中就包含着“识字”。继而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猴子种下梨树,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种下杏树,拔掉杏树,改种桃树;种下桃树,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结果什么树都没有种成。这里的生字词“拔”和“改”学生至少读过四、五遍,既能读准字音,也能了解字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同样包含着识字。学生在写字的过程心中默念着字的读音,脑中想着字的意义,可谓写中读,读中写,把朗读、识字、写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教学思想。
其次,“相对简略”本该简略。识字与写字相比本来就不需要那么繁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尽管课程标准把“认清字形”归到“识字”的范畴,但“字形”往往伴随着写字的过程才能逐渐掌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字音来说,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积累了许多常用语言,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和生活积累读准它;字义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语言环境、动作表情、图画等理解它。两岁的儿童,要从母亲的左边转到右边,能说“妈妈,把凳子移一下”,要抢妈妈手中的提篮,妈妈说你提不动,他居然能说“不会提不动”。“据调查,儿童三岁时,可听懂1000个左右的单词;六岁时,能听懂2500~3000个。就是说,儿童入学前口头语言已经达到3000个词语左右的水平”(《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存》之《字形的掌握》)。这是从生活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课文中好多汉字或者词语只要他们能正确朗读,也就大体了解其意思,没有必要过多纠缠。程文中所列的生字,除了“施肥”之外,其余的“种”“改”“拔”“浇”哪一个没有在生活中学过用过?但这些字学生不会写,因为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学生没有什么凭借,经验也不足。要掌握字形并正确书写,只能靠写字实践。写字的过程是形成技能的过程,除了教师的指导示范,学生还要描红、临摹、书写。写一个不好看,再写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要细致得多。写字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只有通过写字,才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能一样吗?程老师指责该教师“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真理往往蕴含在朴实之中”(薛法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