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已把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探究学习 探究思维 问题 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许多站在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师已尝到了新理念和新的教与学方式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望,打开探究思维的阀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时,教师也不要及时给予判断,应及时给予鼓励。
二、巧设问题,点燃探究思维火花
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画(平均分成各小块,接近于三角形)剪、拼、量等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尝试,独立的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就有不少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长(c/2)×宽(r)=2πr。这样的“巧问”可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发展。这样,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学生先报任意自然数,教师指出: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它地方呢?学生很快观察到像“19、39、23、63,”中“19和39个位相同,但39能被3整除,而19却不能”,在“23和63个位相同,但63能被3整除,而23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展思维,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留一些悬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悬有不平衡的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空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拓展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代有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赏识学生,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究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关键词:探究学习 探究思维 问题 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许多站在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师已尝到了新理念和新的教与学方式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望,打开探究思维的阀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时,教师也不要及时给予判断,应及时给予鼓励。
二、巧设问题,点燃探究思维火花
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画(平均分成各小块,接近于三角形)剪、拼、量等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中,并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尝试,独立的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就有不少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长(c/2)×宽(r)=2πr。这样的“巧问”可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发展。这样,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学生先报任意自然数,教师指出:有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其它地方呢?学生很快观察到像“19、39、23、63,”中“19和39个位相同,但39能被3整除,而19却不能”,在“23和63个位相同,但63能被3整除,而23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展思维,形成探究思维的个性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留一些悬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悬有不平衡的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空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拓展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代有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赏识学生,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究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