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是参与课程整合的“课程”?还是支持课程整合的“媒体”?本文就信息技术及其课程的“课程”和“媒体”的“二重性”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性;媒体性;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19-03
当前,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程整合的讨论日渐高涨,作为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要学习了解课程整合理论提出的意义以及课程整合的目的,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实施课程整合。
一、课程及课程整合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整合,是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近几年提出来的新理念,我国的现行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的结构设计的,经过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实践习惯,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分科教学的缺憾显得尤其突出。
第一,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分离,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们之间越来越缺乏共同的语言,直接妨碍着人们的思想交流和互相理解。
第二,在分科课程中,每门学科只关心自己的学科建设,自身的学术性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其结果是使教学内容越来越远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三,在分科教学中,大部分学科都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对那些不属于自己学科的逻辑体系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新的知识已经很难为它们所吸收。这就阻碍了课程内容的扩展与更新。
我国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提出小学要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课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贯彻《决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主要内容就是,删减重复、陈旧和过深的内容,补充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改变教材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状况,重新整合原有的课程门类。提出了需要对现行课程重新分类、整合设计。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的总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综合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就教育教学来说,主要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者,即教师;教育对象,即学生;教育媒体,即教育手段和工具;教育内容,即学习内容及资料。
首先,教育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其教育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重点要素应当包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范围和环境得以扩大,获得知识的渠道四通八达,获得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高。
第三,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更加丰富,集文字、图形、图像和音频技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以交互、交流为特色,开创了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新视野。
第四,教育内容“爆炸”式更新,信息时代的知识急增被称为“知识爆炸”、“几何级数增加”,这是人所共知的,新知识、新技术、高技术层出不穷,那么21世纪的教育内容还能以那样的惯性向下延续吗?这些都对现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构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涉及到教育教学各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或教育培训。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的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信息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受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影响,思想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媒体资料受信息技术发展和促进的影响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内容、媒体资料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材必须进行改革,就是要对现行课程进行整合。“整合”一词,在1979年版《辞海》中,是特指地质学中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我们借用“整合”来表示对现行学校课程进行改革,它是一个新创的合成词词汇,笔者以《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整合”可以理解为:“整”——使事物有条理。整理,有取舍之意。“合”——聚合,合围,集合。有合并之意。因此,笔者认为对先行课程进行“整合”,不是普通的汇合、综合。关键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各学科知识的影响和渗透,探索将现行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将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和高新知识引入课程。
课程整合就是将传统的学科课程知识之间;现代科学高新技术或高新知识之间;传统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知识之间,探究一条创新课程的整合体系,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不是排斥的,而是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 信息技术的课程性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直称。可以说信息技术包罗万象,由于其知识的普及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世纪之交,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指导意见》,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由此而诞生了,该课程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推广应用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择优、自主选择。从笔者分析和教授了几套教材看,该课的内容大都是以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 XP和汉字处理系统以及编辑排版的操作为主要内容。还有数据库、高级语言,也有网络知识及其操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介绍。有的还有比较流行的平面设计、图形、图象处理方面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曾有媒体广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经典教材20余种,例如,《数字设计》、《数据结构》、《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数据与计算机通讯》、《软件工程》、《数值分析》,就是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材。就是向其专业的“精、细、深”的方向发展,是以面向专业市场的管理与开发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既是基础建设又是媒体创新建设。
这与现行的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本质的不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学科课程性的特点,它既然是课程,就有与传统的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样的地位,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有学者专家主张与传统学科课程一样的开设其课程,有的不主张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将该课程或某些内容与一些相关的学科课程内容整合进行。笔者同意这种整合的思路,它即是课程就有课程的特性,就有与其它课程进行整合的可能性,至于哪些内容需要整合,需要与哪类学科、哪类知识整合,以什么内容、何种方式进行整合,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甚至还可以学科课程与整合课程同时进行。
笔者认为,相对于大学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应用为重点来进行,是以应用为基础,以通用的媒体为手段介入的,是信息技术的入门级课程和教材。可引导和支持不同的学科课程重新设计、整合,就是使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其知识向“博、宽、广”发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高层次的方向学习、探索、发展,或是“精、细、深”或是“博、宽、广”。总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创造学习的自觉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展示。
四、信息技术的媒体性
信息技术不但是知识的主体,体现其课程性,而且更主要是知识的载体,体现其媒体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丰富和强化了教育教学手段,又称为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作用独特。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代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较为传统的电视技术、录音、录像技术以及光学幻灯、投影技术它们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共同特性都是媒体性。它们的综合或整合,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媒体、媒介。构建了教师、知识、学生相互之间的桥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充当其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快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了传统手段和媒体不可比拟的效果。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称为继印刷文字、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兴起很快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它同曾经在教育史上有过辉煌或正在辉煌的远程广播函授大学、远程广播电视大学一样,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远程网络大学。这些都是利用媒体性,使其“远程”的教育教学,达到了“近在咫尺”的效应。由原来的知识只是从文字、听广播或看电视和录像资料的单一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获得,到现在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新一代的获取知识的媒体,它不再是单一媒体、单向传播,而是采用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传播,实时与非实时可控方式进行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构成了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信息技术与模拟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媒体的大综合、大整合。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网,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为教育教学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互联网为煤田的网络大学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它们的媒体性发挥了异曲同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媒体性,是支持现代课程进行整合,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桥梁和纽带。课程整合的最后落脚处,最终要体现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育教学改革曾经提出“决战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等理念,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就是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作用重新设计、整合现有课程,进行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信息技术的课程性与媒体性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课程性与媒体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中小学课程整合和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即基础性。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本身不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它的学习,可把握其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
媒体性,即桥梁性、目的性。学习信息技术是前提条件,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媒体的作用是任何媒体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第四媒体”。
由此而诞生的远程网络大学正如火如荼的蓬勃兴起。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它将是我国在新世纪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杨诚德,张春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建构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
[4]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
[5]许守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性;媒体性;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19-03
当前,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程整合的讨论日渐高涨,作为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要学习了解课程整合理论提出的意义以及课程整合的目的,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实施课程整合。
一、课程及课程整合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整合,是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近几年提出来的新理念,我国的现行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的结构设计的,经过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实践习惯,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分科教学的缺憾显得尤其突出。
第一,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分离,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们之间越来越缺乏共同的语言,直接妨碍着人们的思想交流和互相理解。
第二,在分科课程中,每门学科只关心自己的学科建设,自身的学术性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其结果是使教学内容越来越远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三,在分科教学中,大部分学科都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了,对那些不属于自己学科的逻辑体系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新的知识已经很难为它们所吸收。这就阻碍了课程内容的扩展与更新。
我国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提出小学要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课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贯彻《决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主要内容就是,删减重复、陈旧和过深的内容,补充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改变教材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状况,重新整合原有的课程门类。提出了需要对现行课程重新分类、整合设计。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的总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综合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就教育教学来说,主要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者,即教师;教育对象,即学生;教育媒体,即教育手段和工具;教育内容,即学习内容及资料。
首先,教育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其教育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重点要素应当包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范围和环境得以扩大,获得知识的渠道四通八达,获得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高。
第三,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更加丰富,集文字、图形、图像和音频技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以交互、交流为特色,开创了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新视野。
第四,教育内容“爆炸”式更新,信息时代的知识急增被称为“知识爆炸”、“几何级数增加”,这是人所共知的,新知识、新技术、高技术层出不穷,那么21世纪的教育内容还能以那样的惯性向下延续吗?这些都对现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构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涉及到教育教学各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或教育培训。
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的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信息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受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影响,思想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媒体资料受信息技术发展和促进的影响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内容、媒体资料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材必须进行改革,就是要对现行课程进行整合。“整合”一词,在1979年版《辞海》中,是特指地质学中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我们借用“整合”来表示对现行学校课程进行改革,它是一个新创的合成词词汇,笔者以《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整合”可以理解为:“整”——使事物有条理。整理,有取舍之意。“合”——聚合,合围,集合。有合并之意。因此,笔者认为对先行课程进行“整合”,不是普通的汇合、综合。关键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各学科知识的影响和渗透,探索将现行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将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和高新知识引入课程。
课程整合就是将传统的学科课程知识之间;现代科学高新技术或高新知识之间;传统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知识之间,探究一条创新课程的整合体系,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不是排斥的,而是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 信息技术的课程性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直称。可以说信息技术包罗万象,由于其知识的普及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世纪之交,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指导意见》,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由此而诞生了,该课程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推广应用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择优、自主选择。从笔者分析和教授了几套教材看,该课的内容大都是以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 XP和汉字处理系统以及编辑排版的操作为主要内容。还有数据库、高级语言,也有网络知识及其操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介绍。有的还有比较流行的平面设计、图形、图象处理方面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曾有媒体广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经典教材20余种,例如,《数字设计》、《数据结构》、《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数据与计算机通讯》、《软件工程》、《数值分析》,就是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材。就是向其专业的“精、细、深”的方向发展,是以面向专业市场的管理与开发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既是基础建设又是媒体创新建设。
这与现行的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本质的不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学科课程性的特点,它既然是课程,就有与传统的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样的地位,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
有学者专家主张与传统学科课程一样的开设其课程,有的不主张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将该课程或某些内容与一些相关的学科课程内容整合进行。笔者同意这种整合的思路,它即是课程就有课程的特性,就有与其它课程进行整合的可能性,至于哪些内容需要整合,需要与哪类学科、哪类知识整合,以什么内容、何种方式进行整合,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甚至还可以学科课程与整合课程同时进行。
笔者认为,相对于大学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应用为重点来进行,是以应用为基础,以通用的媒体为手段介入的,是信息技术的入门级课程和教材。可引导和支持不同的学科课程重新设计、整合,就是使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其知识向“博、宽、广”发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高层次的方向学习、探索、发展,或是“精、细、深”或是“博、宽、广”。总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创造学习的自觉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展示。
四、信息技术的媒体性
信息技术不但是知识的主体,体现其课程性,而且更主要是知识的载体,体现其媒体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丰富和强化了教育教学手段,又称为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作用独特。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代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较为传统的电视技术、录音、录像技术以及光学幻灯、投影技术它们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共同特性都是媒体性。它们的综合或整合,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媒体、媒介。构建了教师、知识、学生相互之间的桥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充当其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快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了传统手段和媒体不可比拟的效果。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称为继印刷文字、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兴起很快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它同曾经在教育史上有过辉煌或正在辉煌的远程广播函授大学、远程广播电视大学一样,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远程网络大学。这些都是利用媒体性,使其“远程”的教育教学,达到了“近在咫尺”的效应。由原来的知识只是从文字、听广播或看电视和录像资料的单一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获得,到现在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新一代的获取知识的媒体,它不再是单一媒体、单向传播,而是采用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交互传播,实时与非实时可控方式进行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构成了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信息技术与模拟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媒体的大综合、大整合。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网,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为教育教学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互联网为煤田的网络大学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它们的媒体性发挥了异曲同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媒体性,是支持现代课程进行整合,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桥梁和纽带。课程整合的最后落脚处,最终要体现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育教学改革曾经提出“决战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等理念,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就是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作用重新设计、整合现有课程,进行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信息技术的课程性与媒体性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课程性与媒体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中小学课程整合和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即基础性。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本身不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它的学习,可把握其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
媒体性,即桥梁性、目的性。学习信息技术是前提条件,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媒体的作用是任何媒体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第四媒体”。
由此而诞生的远程网络大学正如火如荼的蓬勃兴起。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它将是我国在新世纪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杨诚德,张春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建构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
[4]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
[5]许守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