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开发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将专业研究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实。
张卫明,九三学社社员,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南京市人大代表。第一届“九三楷模”之一。
“我小的时候参加农业劳动,是人民公社社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全国供销总社社员;1990年我加入九三学社,又成为光荣的九三学社社员。我这一生注定要成为社员,注定要与农业和科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张卫明说这话时充满感情。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有3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科技奖,入选江苏“三三三工程”第一层次人才(30名科学家),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中的翘楚;作为大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服务三农成绩卓著,曾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计划先进个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被中宣部、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数次被社中央授予“优秀社员”称号,又荣膺第一届“九三楷模”称号。从新晋社员到九三楷模, 张卫明26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躬耕植物领域,尽心尽责服务百姓群众,以洋溢于血液中的执着潜心履职,以贯穿于生命中的奋斗践行责任。
绿色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1957年,张卫明出生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他就对奥妙的植物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曾当过知青的他,1977年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1994年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院工作至今。从农业技术人员到生物教师,从植物学专业研究生到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员,绿色构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
走进张卫明的办公室,如同进入一个绿意盎然的实验室。各种花草分布在办公桌、窗台及地板各个角落;还有一柜子装满各种植物种子的瓶瓶罐罐。普通人办公室养花种草是为美化环境、修身养心之用,对张卫明而言,植物于他的意义只是“也许哪天就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了呢”。
张卫明与他领衔的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的工作内容就是研究这些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植物。一棵普通的小草也许会蕴藏着重要的工业原料,一株有毒的野草或许是某种药物的珍贵来源,植物的世界博大精深,引得张卫明流连忘返。从刚进研究院自告奋勇担任一个课题组负责人开始,张卫明一直致力于植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20余年间,他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有24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性行业协会、有关部委学会的技术发明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49项授权发明专利;更有一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他参与编写的《中国经济植物志》完稿,140万字、历经5年完成,该书将对我国未来50年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于张卫明而言,获奖不是目的,他思考的是如何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开发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将专业研究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实。”投身于蔬菜产业化发展事业,是他在基础研究之上迈出的实实在在的一步。
野生植物世界的拓荒者
2003年,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张卫明提出了“关于促进江苏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被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作为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并获得了当年政协优秀提案一等奖。获奖以后,张卫明思考着以这个提案采纳作为契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江苏乃至全国的蔬菜产业做一些事情。曾成功主持过许多涉农课题的实践者张卫明,深知科研成果惠及农业及农民本身必须经过产业化道路,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从蔬菜产业化的探索中产生,而成熟的研究成果又能指导与反哺产业化,这是一个互惠共生的过程。
一次看似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成果的诞生,也带出了相关行业达70亿元的综合效益,这是一段张卫明团队与胡里豆开发的佳话。
多年前张卫明及其团队受邀赴河北涉县帮助当地农民开发花椒新品种,在深入农地调研时,他们发现一种漫山遍野的野生植物,因村民误认为是牲畜吃了有毒的野皂荚而被当作柴火烧掉,张卫明凭借多年在野生植物领域研究的经验与直觉对这种野皂荚产生了兴趣, “经过我们的实验发现,这种野生皂荚所谓的毒其实是因为它里面含有一种遇水膨胀的物质,所以很多牲畜实际上是被撑死的。”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张卫明及其团队以野生皂荚—胡里豆为对象,开始对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开始系统研究。经验与灵感的完美碰撞,无数次反复的实验,无数个不眠的日夜,终于赢来了张卫明科研团队的一项硕果,2011年,由张卫明主持完成的“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标志着近10年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的科技成果水平首次站在了全国的尖端。
之后,这一项目的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给种植地的山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涉县通过与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合作,在全县培植建立了156个千亩片胡里豆开发基地,直接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不仅如此,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我国多糖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综合效益达70亿元。这仅仅是张卫明累累硕果中的一枚。
2012年,由张卫明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在安徽、山东、上海、浙江,这项技术已在1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建立了72条新型高品质果蔬食品干燥生产线,近三年成果应用企业新增销售36.77亿元,新增利润6.22亿元,创汇3.25亿美元。
继两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之后,张卫明“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又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展示了其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项目技术与装备迅速在国内外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46.1亿元,利税10.6亿元!2015年张卫明又有6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鉴定,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他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十三五”首批启动的现代食品专项战略咨询专家,编写“十三五”指南和实施方案。
“拯救戈宝麻,荒漠变绿洲”
张卫明团队在新疆做的罗布麻资源保护与荒漠变绿洲生态工程特别令人激赏不已。
特产经济植物资源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或边疆地区,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社会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张卫明认为特产经济植物资源是产地农民重要经济来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发展特产资源行业科学技术研究,可为经济技术欠发达的山区农民提供开发利用当地优势特产经济植物资源共性技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罗布麻是重要特产经济纤维植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们无序利用和生境演变,衰减为濒危植物。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一珍贵植物资源,张卫明团队同相关企业一起,组织资源考察团先后对我国13个省区开展罗布麻资源专项调查,在新疆发现目前我国仅存的罗布麻集中分布区,并建立了保护区。在保护区设立了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工作站,派员常年进行罗布麻资源的保护、育苗试验、荒漠栽培试验。在此基础上,以罗布麻为建群种植物,在新疆阿勒泰开展了8万亩“荒漠变绿洲生态工程”,在艾比湖建了10万亩罗布麻拯救保护区。项目在罗布麻资源保护、荒漠生态修复和罗布麻可持续利用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胡锦涛在考察深圳时,看到“拯救戈宝麻,荒漠变绿洲”工程介绍,表示十分赞赏。2012年习近平听取了阿勒泰戈宝麻生态工程介绍后,称赞:“你们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现在,昔日的荒漠已变成一片花海,成为新疆又一迷人的生态景区,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张卫明团队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国务院授予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为“促进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016年,张卫明被新疆自治区科技厅聘为新疆“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战略咨询专家,为新疆“十三五”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作者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宣传处干部)
张卫明,九三学社社员,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南京市人大代表。第一届“九三楷模”之一。
“我小的时候参加农业劳动,是人民公社社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全国供销总社社员;1990年我加入九三学社,又成为光荣的九三学社社员。我这一生注定要成为社员,注定要与农业和科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张卫明说这话时充满感情。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有3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科技奖,入选江苏“三三三工程”第一层次人才(30名科学家),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中的翘楚;作为大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服务三农成绩卓著,曾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计划先进个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被中宣部、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数次被社中央授予“优秀社员”称号,又荣膺第一届“九三楷模”称号。从新晋社员到九三楷模, 张卫明26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躬耕植物领域,尽心尽责服务百姓群众,以洋溢于血液中的执着潜心履职,以贯穿于生命中的奋斗践行责任。
绿色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1957年,张卫明出生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他就对奥妙的植物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曾当过知青的他,1977年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1994年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院工作至今。从农业技术人员到生物教师,从植物学专业研究生到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员,绿色构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
走进张卫明的办公室,如同进入一个绿意盎然的实验室。各种花草分布在办公桌、窗台及地板各个角落;还有一柜子装满各种植物种子的瓶瓶罐罐。普通人办公室养花种草是为美化环境、修身养心之用,对张卫明而言,植物于他的意义只是“也许哪天就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了呢”。
张卫明与他领衔的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的工作内容就是研究这些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植物。一棵普通的小草也许会蕴藏着重要的工业原料,一株有毒的野草或许是某种药物的珍贵来源,植物的世界博大精深,引得张卫明流连忘返。从刚进研究院自告奋勇担任一个课题组负责人开始,张卫明一直致力于植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20余年间,他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有24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性行业协会、有关部委学会的技术发明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49项授权发明专利;更有一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他参与编写的《中国经济植物志》完稿,140万字、历经5年完成,该书将对我国未来50年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于张卫明而言,获奖不是目的,他思考的是如何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开发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将专业研究方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实。”投身于蔬菜产业化发展事业,是他在基础研究之上迈出的实实在在的一步。
野生植物世界的拓荒者
2003年,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的张卫明提出了“关于促进江苏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被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作为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并获得了当年政协优秀提案一等奖。获奖以后,张卫明思考着以这个提案采纳作为契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江苏乃至全国的蔬菜产业做一些事情。曾成功主持过许多涉农课题的实践者张卫明,深知科研成果惠及农业及农民本身必须经过产业化道路,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从蔬菜产业化的探索中产生,而成熟的研究成果又能指导与反哺产业化,这是一个互惠共生的过程。
一次看似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成果的诞生,也带出了相关行业达70亿元的综合效益,这是一段张卫明团队与胡里豆开发的佳话。
多年前张卫明及其团队受邀赴河北涉县帮助当地农民开发花椒新品种,在深入农地调研时,他们发现一种漫山遍野的野生植物,因村民误认为是牲畜吃了有毒的野皂荚而被当作柴火烧掉,张卫明凭借多年在野生植物领域研究的经验与直觉对这种野皂荚产生了兴趣, “经过我们的实验发现,这种野生皂荚所谓的毒其实是因为它里面含有一种遇水膨胀的物质,所以很多牲畜实际上是被撑死的。”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张卫明及其团队以野生皂荚—胡里豆为对象,开始对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开始系统研究。经验与灵感的完美碰撞,无数次反复的实验,无数个不眠的日夜,终于赢来了张卫明科研团队的一项硕果,2011年,由张卫明主持完成的“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标志着近10年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的科技成果水平首次站在了全国的尖端。
之后,这一项目的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给种植地的山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涉县通过与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合作,在全县培植建立了156个千亩片胡里豆开发基地,直接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不仅如此,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我国多糖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综合效益达70亿元。这仅仅是张卫明累累硕果中的一枚。
2012年,由张卫明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在安徽、山东、上海、浙江,这项技术已在1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建立了72条新型高品质果蔬食品干燥生产线,近三年成果应用企业新增销售36.77亿元,新增利润6.22亿元,创汇3.25亿美元。
继两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之后,张卫明“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又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展示了其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项目技术与装备迅速在国内外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46.1亿元,利税10.6亿元!2015年张卫明又有6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鉴定,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他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十三五”首批启动的现代食品专项战略咨询专家,编写“十三五”指南和实施方案。
“拯救戈宝麻,荒漠变绿洲”
张卫明团队在新疆做的罗布麻资源保护与荒漠变绿洲生态工程特别令人激赏不已。
特产经济植物资源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或边疆地区,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社会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张卫明认为特产经济植物资源是产地农民重要经济来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发展特产资源行业科学技术研究,可为经济技术欠发达的山区农民提供开发利用当地优势特产经济植物资源共性技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发展。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罗布麻是重要特产经济纤维植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们无序利用和生境演变,衰减为濒危植物。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一珍贵植物资源,张卫明团队同相关企业一起,组织资源考察团先后对我国13个省区开展罗布麻资源专项调查,在新疆发现目前我国仅存的罗布麻集中分布区,并建立了保护区。在保护区设立了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工作站,派员常年进行罗布麻资源的保护、育苗试验、荒漠栽培试验。在此基础上,以罗布麻为建群种植物,在新疆阿勒泰开展了8万亩“荒漠变绿洲生态工程”,在艾比湖建了10万亩罗布麻拯救保护区。项目在罗布麻资源保护、荒漠生态修复和罗布麻可持续利用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胡锦涛在考察深圳时,看到“拯救戈宝麻,荒漠变绿洲”工程介绍,表示十分赞赏。2012年习近平听取了阿勒泰戈宝麻生态工程介绍后,称赞:“你们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现在,昔日的荒漠已变成一片花海,成为新疆又一迷人的生态景区,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张卫明团队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国务院授予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为“促进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016年,张卫明被新疆自治区科技厅聘为新疆“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战略咨询专家,为新疆“十三五”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作者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宣传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