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弘羊虽死,但他的经济政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2月,汉王朝召开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会议——盐铁会议。《汉书·昭帝纪》这样记录:“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中国历史上的盐铁专营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汉初开放民营,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下令将全国各地的煮盐、冶铁全部收归政府管理,收入用以补充赋税。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又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法。所谓均输,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统购统销;平准,则相当于物价管制。均输和平准法的实行,在汉王朝建立起了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
汉武帝为政的54年,是一个对外战争异常频繁的时代,史载有用兵的年份就有三十多年。规模浩大的对外战争将汉初七十年所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消耗一空。为了继续打仗,汉武帝必须想方设法将民间的财富收归己有。于是,汉武帝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聚敛之臣”,桑弘羊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桑弘羊是这些政策的制定者和最得力的执行者。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被汉武帝擢升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财政部长),从此,掌管汉王朝的财政长达23年。
昭帝时期,霍光辅政,召开盐铁会议。这是一次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辩论,就应不应该继续施行汉武帝时代的盐铁专营,桑弘羊可谓舌战群儒。
儒生们的观点很明确,盐铁专营、平准均输乃是与民争利,直接导致民间经济的萧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经营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出来的农具“割草不痛”,根本没法用于生产;统购统销形成权贵经济、官商勾结牟利……
儒生们咄咄逼人,桑弘羊却抛出了一个困扰中国的千古难题,即所谓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开支从哪里来?国家财政收入又从哪里得?
面对桑弘羊的千古之问,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居然一筹莫展,除了满口的“仁义道德”,根本拿不出任何具体的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经济措施。
就连颇有民本思想,对民间商业热情褒扬的司马迁在《平准书》中也不得不承认,盐铁专营、平准均输之后的汉王朝“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然而,汉武帝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建立在相对宽松自由基础上的经济繁荣局面,整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商者少,物贵”。更兼颁布《告缗令》,强行向全国的有产者征收财产税,导致整个中产阶层被悉数消灭。
所以,汉武帝执政后半段的汉王朝,是一个除了权贵阶层之外,整个社会共同贫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极其孱弱,完全无法抵御任何自然灾害的出现。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到汉武帝去世,由于水灾、旱灾、蝗灾的轮番袭击,《汉书》中人民因为各种灾害而大量死亡,甚至“人相食”的记录不绝如缕。
回到桑弘羊困扰中国的千古之问。其实,我们不妨先问另一个问题:汉武帝执政后半段,导致这一系列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出台的前提——北击匈奴的连年战争,是否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必要?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匈奴十余年无南下之力。这一年,汉武帝38岁。以后,直到70岁去世,他从未停止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但这些战争,汉军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
如果是共赴国难,以举国之力支持国家抵御外敌固然无可厚非。但公元前119年之后的汉王朝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部将全体国民、整个国家强行捆绑,却毫无制动机制的战车。
盐铁会议之后的第二年,桑弘羊便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霍光以谋反的罪名诛杀。桑弘羊虽死,但他的经济政策却顽强地活了下來。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其实比桑弘羊之问更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也许是:在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之后,我们拿什么来约束这台机器的驾驭者——皇帝,让他所作所为真正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非出于一己之欲而为所欲为?
这个问题,儒家给不出答案,两千年的帝制中国也终究没能找出答案。
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2月,汉王朝召开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会议——盐铁会议。《汉书·昭帝纪》这样记录:“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中国历史上的盐铁专营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汉初开放民营,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下令将全国各地的煮盐、冶铁全部收归政府管理,收入用以补充赋税。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又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法。所谓均输,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统购统销;平准,则相当于物价管制。均输和平准法的实行,在汉王朝建立起了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
汉武帝为政的54年,是一个对外战争异常频繁的时代,史载有用兵的年份就有三十多年。规模浩大的对外战争将汉初七十年所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消耗一空。为了继续打仗,汉武帝必须想方设法将民间的财富收归己有。于是,汉武帝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聚敛之臣”,桑弘羊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盐铁官营、平准均输法,桑弘羊是这些政策的制定者和最得力的执行者。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被汉武帝擢升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财政部长),从此,掌管汉王朝的财政长达23年。
昭帝时期,霍光辅政,召开盐铁会议。这是一次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辩论,就应不应该继续施行汉武帝时代的盐铁专营,桑弘羊可谓舌战群儒。
儒生们的观点很明确,盐铁专营、平准均输乃是与民争利,直接导致民间经济的萧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经营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出来的农具“割草不痛”,根本没法用于生产;统购统销形成权贵经济、官商勾结牟利……
儒生们咄咄逼人,桑弘羊却抛出了一个困扰中国的千古难题,即所谓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开支从哪里来?国家财政收入又从哪里得?
面对桑弘羊的千古之问,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居然一筹莫展,除了满口的“仁义道德”,根本拿不出任何具体的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经济措施。
就连颇有民本思想,对民间商业热情褒扬的司马迁在《平准书》中也不得不承认,盐铁专营、平准均输之后的汉王朝“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然而,汉武帝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彻底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建立在相对宽松自由基础上的经济繁荣局面,整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商者少,物贵”。更兼颁布《告缗令》,强行向全国的有产者征收财产税,导致整个中产阶层被悉数消灭。
所以,汉武帝执政后半段的汉王朝,是一个除了权贵阶层之外,整个社会共同贫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极其孱弱,完全无法抵御任何自然灾害的出现。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到汉武帝去世,由于水灾、旱灾、蝗灾的轮番袭击,《汉书》中人民因为各种灾害而大量死亡,甚至“人相食”的记录不绝如缕。
回到桑弘羊困扰中国的千古之问。其实,我们不妨先问另一个问题:汉武帝执政后半段,导致这一系列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出台的前提——北击匈奴的连年战争,是否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必要?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匈奴十余年无南下之力。这一年,汉武帝38岁。以后,直到70岁去世,他从未停止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但这些战争,汉军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
如果是共赴国难,以举国之力支持国家抵御外敌固然无可厚非。但公元前119年之后的汉王朝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部将全体国民、整个国家强行捆绑,却毫无制动机制的战车。
盐铁会议之后的第二年,桑弘羊便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霍光以谋反的罪名诛杀。桑弘羊虽死,但他的经济政策却顽强地活了下來。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其实比桑弘羊之问更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也许是:在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之后,我们拿什么来约束这台机器的驾驭者——皇帝,让他所作所为真正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非出于一己之欲而为所欲为?
这个问题,儒家给不出答案,两千年的帝制中国也终究没能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