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参与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具体包括幼儿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了参与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相对于国外来说对于幼儿的参与的研究仍比较薄弱,至今尚无理论研究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总体处于经验总结水平。
关键词参与 幼儿参与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见幼儿参与情况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 幼儿参与的定义
“参与”一词最早使用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领域,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激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强调了参与的意义。曾琦(2001)认为,参与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等外显的行为,随着对人内在心理特性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卷入。这里的“参与”不仅强调外在的行为参与,更强调内在的心理参与。本文的幼儿参与,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是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具体包括幼儿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2 国内关于幼儿参与的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的认识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水平不高的现象,也认识到了参与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上面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幼儿参与的研究仍比较薄弱,至今尚无理论研究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总体处于经验总结水平。
2.1关于幼儿参与的定义与结构的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幼儿参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但是,从一些文章中,依稀的能够看到对幼儿参与的描述和理解。曹春香认为(1999),幼儿对所学的只是只知道“是什么”,而不懂“为什么”,并没有真正的动脑思索。认为幼儿参与的关键是脑的参与。汪刘生和詹启东(1995)认为,幼儿参与不但包括行为参与,还包括心理的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是心理参与的重要内容。原晋霞(2008)认为在参与过程中,取得资格、身体在场、身心投入、分享决策是参与程度的逐步加深,她将参与的过程视为一个连续体。
2.2关于幼儿参与的意义研究
我国的学者倾向于从主体性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幼儿参与的意义。如冯晓霞(1998)指出,“幼儿主体性是否能得到发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课程的‘内容’或活动的‘类型’,而是活动中幼儿的地位和参与程度,是教师‘给予’幼儿的自主‘空间’,是教师和儿童的关系。”赵丽敏(2002)认为,参与是实现孩子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主体性的发展靠主体参与实践实现,参与质量越高,主体性发展越大。
2.3关于幼儿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导致幼儿参与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陈航(2000)认为,幼儿没能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主要原因有:教学目标单一;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教师管制太严,幼儿缺乏自主的游戏。翁惠(2005)认为教学活动中幼儿没有充分参与的原因有:教师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缺乏教育机智。
2.4关于提高幼儿参与策略的研究
在提高幼儿参与策略研究的方面,一些教研员和幼儿教师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幼儿参与程度的方法。陈航(2000)提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层次给出不同的范例,让幼儿有所选择;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活动,学会思考和探索。翁惠(2005)提出的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平等对话关系;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捕捉生成信息,调整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机智。何茜(2005)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知活动受情绪影响较大,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
2.5其他幼儿参与方面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论述的比较多,幼儿参与不足是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基本状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均,一些幼儿参与的次数较多,一些幼儿参与的次数较少(钱正权,1989);二是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王黎敏,2006),机械学习、评价不当、情感缺失是幼儿园教学存在的重要误区(汪刘生等,1995)。
参考文献
[1] 曾琦.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特点、类型、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5.
[2] 曹春香.幼儿参与的关键是脑的参与[J].学前教育研究,1999(1).16.
[3] 汪刘生.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1995(1):6~7.
[4] 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 赵丽敏.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6.22.
关键词参与 幼儿参与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见幼儿参与情况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 幼儿参与的定义
“参与”一词最早使用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领域,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激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强调了参与的意义。曾琦(2001)认为,参与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等外显的行为,随着对人内在心理特性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卷入。这里的“参与”不仅强调外在的行为参与,更强调内在的心理参与。本文的幼儿参与,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是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具体包括幼儿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2 国内关于幼儿参与的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的认识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水平不高的现象,也认识到了参与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上面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对于幼儿参与的研究仍比较薄弱,至今尚无理论研究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总体处于经验总结水平。
2.1关于幼儿参与的定义与结构的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幼儿参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但是,从一些文章中,依稀的能够看到对幼儿参与的描述和理解。曹春香认为(1999),幼儿对所学的只是只知道“是什么”,而不懂“为什么”,并没有真正的动脑思索。认为幼儿参与的关键是脑的参与。汪刘生和詹启东(1995)认为,幼儿参与不但包括行为参与,还包括心理的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是心理参与的重要内容。原晋霞(2008)认为在参与过程中,取得资格、身体在场、身心投入、分享决策是参与程度的逐步加深,她将参与的过程视为一个连续体。
2.2关于幼儿参与的意义研究
我国的学者倾向于从主体性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幼儿参与的意义。如冯晓霞(1998)指出,“幼儿主体性是否能得到发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课程的‘内容’或活动的‘类型’,而是活动中幼儿的地位和参与程度,是教师‘给予’幼儿的自主‘空间’,是教师和儿童的关系。”赵丽敏(2002)认为,参与是实现孩子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主体性的发展靠主体参与实践实现,参与质量越高,主体性发展越大。
2.3关于幼儿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导致幼儿参与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陈航(2000)认为,幼儿没能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主要原因有:教学目标单一;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教师管制太严,幼儿缺乏自主的游戏。翁惠(2005)认为教学活动中幼儿没有充分参与的原因有:教师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缺乏教育机智。
2.4关于提高幼儿参与策略的研究
在提高幼儿参与策略研究的方面,一些教研员和幼儿教师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幼儿参与程度的方法。陈航(2000)提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层次给出不同的范例,让幼儿有所选择;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自由选择喜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活动,学会思考和探索。翁惠(2005)提出的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平等对话关系;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捕捉生成信息,调整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育机智。何茜(2005)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知活动受情绪影响较大,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
2.5其他幼儿参与方面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论述的比较多,幼儿参与不足是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基本状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均,一些幼儿参与的次数较多,一些幼儿参与的次数较少(钱正权,1989);二是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王黎敏,2006),机械学习、评价不当、情感缺失是幼儿园教学存在的重要误区(汪刘生等,1995)。
参考文献
[1] 曾琦.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特点、类型、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5.
[2] 曹春香.幼儿参与的关键是脑的参与[J].学前教育研究,1999(1).16.
[3] 汪刘生.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1995(1):6~7.
[4] 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 赵丽敏.幼教活动主体与幼儿主体性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6.22.